【RODILOCK的经典巡礼剧场】十年捅一刀?翻拍版和原版《人证》究竟差在哪里?
我相信不会有人不知道人证。
好吧,我希望不会有人不知道人证。

和朋友在影院看《唐人街探案3》的结尾,小林杏奈回忆起与母亲的过往时使用的插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草帽歌》,前奏一出来的时候,我就一下子怔住了。接着听下去,发现真的是草帽歌。
我朋友也是被我拽入鲁邦坑和大野坑的人,自然也对这首歌印象深刻。
但扫视整个电影院,貌似没有人和我俩一样激动。
没人注意到这个最大的彩蛋。
对我而言,唐探3的原作必定有一项是森村诚一这本《人性的证明》,只不过是原作中是母亲抛夫弃子,这里则是父亲抛妻弃子。很显然易见的是陈思诚对森村诚一的致敬。
这里还有一点别人看不出的,在秦风和唐仁丢钱的那一幕,使用的插曲名为《A place in the sun》,则是2004年版《人证》电视剧的主题歌。
很显然,陈思诚这部唐探3,就是摆明了要对人证致敬。
人证是一部怎样的作品,足以让陈思诚致敬到这个地步?
如果你去找一个70后,80后,甚至更早一代的60后,我相信没人会不知道这部电影。他已然和《追捕》(请君涉过愤怒的河,国内最早引进的特摄电影),《新干线大爆破》(同上,也是特摄电影),《幸运的黄手绢》一样成为了国人心目中的国民级日本电影经典。
在高仓健主场的引进电影当中,没有高仓健的人证倒是显得有些奇怪。
引进的原因自然是森村诚一,森村诚一主张日本人承认历史,并做了大量关于731部队的研究,整理著书,是一名相当反对侵略战争的社会派推理作家。
你从人证里基本上看不到什么特殊的推理,其实就是普通的刑警办案,无论是推理黑人青年焦尼谜样的死亡,还是八杉恭子之子郡恭平肇事逃逸,逃亡美国这两件案件,实际上除了栋居刑警(名优:松田优作!)做出的“焦尼是八杉恭子所杀”这一推论以外,其他都是在寻找各种证据,作为推理电影的成分很弱,倒不如说是刑侦电影(刑事电视剧)。

人证之所以特殊,并不只是他在国内引进过,是引进空窗期的少数日本电影,他在日本的评价也很高,净收入22.5亿日元,1977年度票房第二,在cinema旬报电影十佳评选中排名第五十名,读者投票排名第八名,电视重播收获35.7%收视率,位居日本历史上电影收视率第七名,抛出外国电影外则名列第五名的优异成绩。
而大野雄二也凭借着出色的OST在当年的日本电影学院奖获得最佳音乐奖,其中很多曲目至今仍是酒吧和餐厅的常客。大野是角川出版社1976年拍摄第一部电影《犬神家一族》时便负责配乐,那首《爱的主题曲》也是难得的名曲。而之后大野也为角川的森村诚一证明三部曲《青春的证明》《野性的证明》(高仓健主演)创作原声带。

角川出版的董事长,角川春树在1976年首次尝试拍摄电影,便遭到一众人和影评家的群嘲“外行人拍个屁的电影”。结果犬神家一族一炮而红,名利双收。
而这次角川选择了都市派的森村原作的《人性的证明》,并得到了东映社长冈田胜的全面协助,还成为了第一部远赴美国取景的日本电影,准备时间41天,在美拍摄17天。冈田和角川在上映前打赌,冈田打赌15亿,角川打赌17亿,并表示“现在电影业界龙头是东映和东宝,如果这次我连20亿都拿不到,我就放弃拍电影,重新回归出版业界”。
结果可想而知。
但当时也遭到了大量评论家的批评,我们熟知的奥特系列的剧本家石堂淑朗就在杂志上发表过酷论“这部电影为什么失败,其实是他们误认为只要剧本写得好就不会拍烂片了。”日本评论家就和印象派刚兴起时的报纸评论家一样犀利,以至于原作者森村气的不行亲自上报怒怼评论家,并声称“你们这帮狗屁不懂的评论家就是霸占社会舆论的蛆!”
当然,人证是无可置疑的杰作。森村也因这部电影一跃成为超卖座作家。
也因此,这部旷世杰作,先后被翻拍成各种电视剧。
正如同每隔十年基本日本就得沉一次(翻拍《日本沉没》)一样,黑人焦尼每隔十年基本就得挨一次刀。
但很可惜的是,格局自然是远远不如电影版,毕竟电影版光宣发就投入了十亿日元的巨资。
1978年电影下映后,角川便将大旗交给东映,东映和TBS组织拍摄了电视剧版,以犯人八杉恭子的视角和内心独白推动故事情节,栋居刑警等警察角色都沦为配角。也因此塑造了大量小说中不存在的原创角色,毕竟一本完结的小说,改编成电影还说得过去,改编成一部十三集的电视剧还是过于勉强。
之后在1993年和2001年分别由TBS和东京电视台翻拍过两版电视特别篇,均和电影长度类似。值得一提的是01版饰演栋居的竟然是渡边谦,没错就是在《哥斯拉》和《皮卡丘大侦探》里面客串的亚洲面孔。而01版的配乐也很值得一提,是为《电脑奇侠01 the animation》《圣斗士星矢 the lost canvas 冥王神话》配乐的和田薰。
2004年富士电视台又再度翻拍了一版电视剧,全十集,每集57分钟,就个人而言,我基本是不太看好中篇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的,相比电影和单本剧而言,会很拖沓。包括东野圭吾的《秘密》后来翻拍的电视剧就是一样。本部大量弱化了原作当中美驻军时期的时代背景和民族矛盾,只关注于案件本身,问题在于这个案件的灵魂就是驻军时的遗留问题,这点还是没能处理好。

这部的配乐是我们熟知的岩代太郎,也是和我们走的很近的一位大师,擅长大编成吹奏乐,《赤壁》《太平轮》《杀人回忆》《日本沉没(2006)》《追捕(新版)》都是他的作品。
2011年韩国翻拍了一部韩剧《royal family》,想也知道,肯定是魔改。
而接下来我想详细拉出来和电影对比一下的,则是2017年朝日电视台(没错,终于轮到朝日电视台了)和东映翻拍的电视特别篇。
配乐由吉川清之负责,他主要负责刑侦剧,包括和本作一样的大量刑侦单本剧,多是一集完结。我们比较熟悉的作品有《电脑奇侠reboot》(也是角川搞得电影),还有《骑士龙战队龙装者》。选他自然也有原因,他之前就有为重拍的《栋居刑警系列》和《森村诚一系列 终点站》配乐。还算是比较了解栋居的音乐家。
主演是藤原龙也,确实是把栋居这个角色很拽很厌世,反社会反人类的性格演的很到位。但个人觉得还是远比不上松田那种演绎。作品里的栋居虽然拽,但是他是那种有经验有能力,有独到的经验的,像是《向太阳高吼》里面那种有个性的刑警。但是这里应该是剧组的改编,把他写成了一个刚入队有能力还挺犟的新人,譬如提出的建议被搁置就一气之下离开会议室,或者擅自找嫌疑人调查这种不成熟的表现。

有利有弊吧,这部作品里确实能看出栋居的成长,但是这就使得角色缺少了那种特殊的韵味。而这里的横渡就成了栋居的前辈格,处处带着栋居,并且教导栋居“靠怨恨解决不了任何事情”“即便是犯人追到尽头,也不是刑警该干的事情”“你是为了复仇,对人类不信任才当的警察吗?”。横渡这个角色的形象大大丰满起来了,不再是之前那样的路人。

另一个值得惊喜的一点,搜查负责人那须英三的扮演者宅麻伸,是我们熟悉的《特利迦奥特曼》里的静间光国。他也是刑侦剧的老客串王了。在剧中的定位和光国如出一辙,看好新人栋居的发展,并和横渡一同教导冲动的栋居。

虽然很可惜本作第一次把美国刑警休夫坦给去掉了,恭平在本作也和八杉恭子一样只是被逮捕,而不是原作中在美国逃逸被枪杀。少了休夫坦和栋居的碰撞,本作少了极大的看点。也就没了电影结尾,休夫坦作为“恶人与善人的划分点”的人格升华部分:休夫坦到达焦尼父亲威尔夏的住所,发现他早已饮毒自尽,哀叹的他将其埋在住所附近,并在归途中被美国青年以“你敢帮助日本人!”(在美国时栋居和美国青年纠纷,休夫坦帮了栋居)为由遇刺而死。
休夫坦的死,配上大野的灵魂配乐,可以说是相当完美且遗憾的结局。
他的戏份基本上分给了横渡和那须,原作当中的讽刺和辛辣的描写,也都被横渡的心灵鸡汤一笔带过,本作确实成了不同于原作的普通作品。这点很可惜。
除了警察方面角色的塑造得当之外(除了男主),本作最值得一提的是女性角色的闪光点。之前的作品当中,八杉恭子被塑造成一个自私且无奈的女人。但在这部作品里,近乎一半的时间都围绕着八杉恭子展开。无论是八杉恭子在战后的遭遇,还是和威尔夏的相遇,和威尔夏还有焦尼度过的美好时光,以及被迫和威尔夏分开(美军的归国指令,日本人无法渡美),自己选择抛夫弃子去社会闯荡一番的决定。都让这个角色有了更深的着笔。
而原本出于封口,被恭子推下河而死的中山婆婆,在本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作的设定里,和恭子有同样经历的她,在听过恭子的故事后非常动容。被恭子推下去后,她知道是恭子又救了她,出于对她的理解和同情,并未告知警方她的真实身份,但仍然为其提供了关键线索。最后更是借她之口,在结尾讲述了恭子的过去,对剧情展开了一个深化。
而恭子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在本作远比前作要更加丰满,无论是刺向焦尼时的神情,还是极力想控制焦尼不要刺下去的矛盾心理。和中山婆婆坦白自己杀害了儿子,“他再也不会'活‘过来了”的那种悔意,比起原版的恭子有了更深的塑造。
但作为一部翻拍作品,个人认为也只是刚刚过了及格线。
原作的场面极为宏大,和追捕,日本沉没一样,都算得上是当年日本的大制作。但很可惜,翻拍出来的作品都显得极为小家子气,毕竟钱砸的不够多。上世纪60-70年代,是日本最初也是最后敢各种砸钱拍大片,往国外输出的时期。
之后,即便是和人证一样可谓是翻拍王的日本沉没也是如此,都不能带来和原版一样的震撼。和本作一样,也是找不同的角度,试图放弃大叙事观,而是都从平民或者小角度讲起。
简单点说,就是把巨作简单化,廉价化了。
本作无论是运镜,还是拍摄的各个方面,都明显不如电影版的出色,就和极为普通的一部普通日剧如出一辙,平面视角到处都是,没有任何能令人记忆犹新的镜头和画面。除了对男主的修改以及女主方面的大幅度强化之外,本作相比较原版,没有什么能够留得住的角色形象。
而且现代日本人去还原昭和时期(本作是打着还原原作时代氛围去拍摄的,时代背景也和原作保持一致,其他作品多是建立在拍摄年代上的),就是特别喜欢用暖黄色调,或者单纯把室内布景的墙做旧来很做作的体现。问题是这是一部悬疑片,这么多昭和怀旧色调,给人一种在看《三丁目的夕阳》的感觉,而不是在看刑侦剧。
本作的节奏和一般的刑侦日剧一样,水平很一般,和原版一样时长接近却没有原版的节奏紧凑且感染人心。在剧本上太过于用刻意的台词去体现主题,而且也过多依靠配乐来烘托情感,而不是靠剧情和演技本身去打动观众,就是放首曲子,你给我哭的感觉。
问题是人证几时成了催泪家庭剧?这味儿就不对啊。
就比起吉川清之的配乐,我个人更希望让大野重新把旧曲翻新一次,片尾放浪兄弟翻唱的草帽歌也不尽如人意,虽然结尾由藤原口白的西条八十原版《草帽歌》朗读和歌曲同时播放有点新意,但是缺点就是我听不到歌在唱什么了。
这部翻拍的问题在于,昭和感塑造的太过刻意,氛围温馨到不像是个悬疑片,男主和女主的过多修改褒贬皆有,过于依赖台词和配乐来进行升华,说白了还是平成这帮导演的老问题。
原本不是煽情的作品一定要搞到煽情,明明背景是昭和,却总是对原作主人公做一些“符合当下时代背景”的人设,节奏和镜头都很平,没有任何起伏,平平淡淡。
所以说平成以来,日本影视作品除了动画为什么基本出不了国门?
因为他已经模式化到僵化了。除了日本人和中国人以外,几乎没人会看。
每一部的风格和路线都是如此,翻拍也只是按照现有的状态翻拍一遍,看不到诚意和创新的点在哪里。
日本沉没今年十月,小栗旬还会主演一部日本沉没2021,这次貌似又和新哥斯拉一样,想回归电影版那种高层解决问题的路线,至于效果如何,我们还是拭目以待吧。
不知道下次焦尼被捅刀的时候,令和时代的导演会给我们一个怎样的经典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