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科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25)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是国家对我国长期的铁路修改和指导,而形成的一种铁路规划。《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修编按照遵循铁路发展规律,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效率公平为重点,着力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广泛、高效便捷、安全经济的现代铁路网络。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原)中国铁路总公司于2016年7月13日印发《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 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关键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和主要交通方式之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加快铁路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铁路建设,是稳增长、调结构,增加有效投资,扩大消费,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重大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铁路发展。2004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来,我国铁路实现了快速发展。为加快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广泛、高效便捷、安全经济的现代铁路网络,更好发挥铁路骨干优势作用,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支撑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深入总结原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修编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本规划是我国铁路基础设施的中长期空间布局规划,是推进铁路建设的基本依据,是指导我国铁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期为2016-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坚持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绿色化发展,建设国内国际通道联通、区域城乡覆盖广泛、枢纽节点功能完善、运输服务一体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我国铁路密度还低于发达国家,路网布局还不够完善,尤其是中西部铁路发展不足。为促进铁路网建设与交通大动脉建设支撑经济社会升级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发改委会同交通运输部、(原)铁路总公司刚刚联合印发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关键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铁路发展。2004年,国务院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08年,发展改革委组织进行了修编调整。为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改革委于2014年底启动规划修编工作,请铁路总公司研究提出规划修编方案建议,各省(区、市)研究提出相关建议。在此基础上,发展改革委会同交通运输部、铁路总公司深入进行科学论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形成了《规划》送审稿。6月2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39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规划》。7月13日,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和铁路总公司正式印发《规划》。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25年)实施以来,中国铁路发展成效显著,基础网络初步形成,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铁路改革实现突破,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增强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2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5万公里,其中高铁4.2万公里,提前实现原规划目标。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铁路运能紧张状况基本缓解,瓶颈制约基本消除,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铁路与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路网布局尚不完善、运行效率有待提高、结构性矛盾较突出等不足。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趋势新机遇,对铁路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一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扩大铁路有效供给;二是拓展区域发展空间,要求强化铁路支撑带领作用;三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求发挥铁路绿色骨干优势;四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提升铁路应急保障水平;五是厚植行业发展优势,要求建设现代铁路基础网络。 《规划》修编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遵循铁路发展规律,发挥铁路骨干优势作用,统筹需求与可能,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增加有效供给、明晰功能层次、提升服务效能、兼顾效率公平为重点,着力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广泛、高效便捷、安全经济的现代铁路网络,为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规划》坚持支撑带领、创新发展;科学布局、共享发展;层次清晰、协调优化;衔接高效、开放融合;安全可靠、绿色集约的基本原则。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 到2020年,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建成投产,铁路网规模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为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5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7.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3.8万公里左右,网络覆盖进一步扩大,路网结构更加优化,骨干作用更加显著,更好发挥铁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展望到2030年,基本实现内外互联互通、区际多路畅通、省会高铁连通、地市快速通达、县域基本覆盖。 规划方案包括三个部分: (一)高速铁路网。在原规划“四纵四横”主骨架基础上,增加客流支撑、标准适宜、发展需要的高速铁路,同时充分利用既有铁路,形成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高速铁路网。 我们还明确划分了高速铁路网建设标准。高速铁路主通道规划新增项目原则采用时速250公里及以上标准(地形地质及气候条件复杂困难地区可以适当降低),其中沿线人口城镇稠密、经济比较发达、贯通特大城市的铁路可采用时速350公里标准。区域铁路连接线原则采用时速250公里及以下标准。城际铁路原则采用时速200公里及以下标准。 具体规划方案:一是构建“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八纵”通道为: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港(台)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呼南通道、京昆通道、包(银)海通道、兰(西)广通道;“八横”通道为:绥满通道、京兰通道、青银通道、陆桥通道、沿江通道、沪昆通道、厦渝通道、广昆通道。 二是拓展区域铁路连接线。在“八纵八横”主通道的基础上,规划布局高速铁路区域连接线,目的是进一步完善路网,扩大高速铁路覆盖。三是发展城际客运铁路。在优先利用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开行城际列车服务城际功能的同时,规划建设支撑和带领新型城镇化发展、有效连接大中城市与中心城镇、服务通勤功能的城市群城际客运铁路。 (二)普速铁路网。重点围绕扩大中西部路网覆盖,完善东部网络布局,提升既有路网质量,推进周边互联互通。 具体规划方案:一是形成区际快捷大能力通道。包含12条跨区域、多径路、便捷化的大能力区际通道。二是面向“一带一路”国际通道。从西北、西南、东北三个方向推进我国与周边互联互通,完善口岸配套设施,强化沿海港口后方通道。三是促进脱贫攻坚和国土开发铁路。从扩大路网覆盖面、完善进出西藏、新疆通道和促进沿边开发开放等3个方面提出了一批规划项目。四是强化铁路集疏运系统。规划建设地区开发性铁路以及疏港型、园区型等支线铁路,完善集疏运系统。 (三)综合交通枢纽。枢纽是铁路网的重要节点,为更好发挥铁路网整体效能,配套点线能力,本次规划修编按照“客内货外”的原则,进一步优化铁路客、货运枢纽布局,形成系统配套、一体便捷、站城融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客运换乘“零距离”、物流衔接“无缝化”、运输服务“一体化”。 上述路网方案实现后,远期铁路网规模将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4.5万公里左右。全国铁路网全面连接2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速铁路网基本连接省会城市和其他50万人口以上大中城市,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4小时交通圈,城市群内0.5~2小时交通圈。 八纵 沿海通道 大连(丹东)、秦皇岛、天津、东营、潍坊、青岛(烟台)、日照、连云港、盐城、南通、上海、宁波、福州、厦门、汕头、深圳、江门、湛江、北海(防城港)高速铁路(丹大快速铁路、沈大高速铁路、秦沈客运专线、津秦高速铁路、津潍高速铁路、潍烟高速铁路、青荣城际铁路、青盐铁路、盐通高速铁路、沪苏通铁路、通苏嘉甬高速铁路、沪杭高速铁路、杭深铁路、深茂铁路、江湛铁路、合湛高速铁路、钦北铁路、钦防铁路)(其中青岛至连云港段利用青连铁路)(其中连云港至盐城段利用连盐铁路)(其中盐城至南通段利用盐通铁路)(其中南通至上海段利用沪通铁路)(其中上海至宁波段新建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 ),连接东部沿海地区,贯通辽中南、京津冀、山东半岛、东陇海、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北部湾等城市群。 京沪通道 北京~天津~济南~南京~上海(杭州)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包括南京~杭州(宁杭高速铁路)、蚌埠~合肥~杭州高速铁路(商合杭高速铁路),同时通过北京~天津~东营~潍坊、日照、临沂~淮安~扬州~南通~上海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二线),连接华北、华东地区,贯通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 京港(台)通道 北京~雄安新区~衡水~菏泽~商丘~阜阳~合肥(黄冈)~九江~南昌~赣州~惠州~深圳~香港(九龙)高速铁路(京港高速铁路);另一支线为合肥~黄山~上饶~福州~台北高速铁路(合福高速铁路、福平铁路),包括南昌~福州(莆田)铁路。连接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地区,贯通京津冀、长江中游、海峡西岸、珠三角等城市群。 京哈-京港澳通道 哈尔滨~长春~沈阳~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香港高速铁路(京哈高速铁路、北京枢纽北京站至北京西站地下直径线、京广高速铁路、广深港高速铁路),包括广州~中山~珠海~澳门高速铁路(广珠城际铁路)。连接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港澳地区,贯通哈长、辽中南、京津冀、中原、长江中游、珠三角等城市群。 呼南通道 呼和浩特~大同~太原~长治~晋城~焦作~郑州~南阳~襄阳~常德~益阳~娄底~邵阳~永州~桂林~柳州~南宁高速铁路(呼南高速铁路)。连接华北、中原、华中、华南地区,贯通呼包鄂榆、山西中部、郑州大都市区、长江中游、北部湾等城市群。 京昆通道 北京~雄安~太原~西安~重庆~昆明高速铁路(京昆高速铁路),包括北京~张家口~大同~太原高速铁路(京张高速铁路、张大高速铁路、大西高速铁路)。连接华北、西北、西南地区,贯通京津冀、太原、关中平原、成渝、滇中等城市群 。 包(银)海通道 包头~延安~西安~成都(重庆)~贵阳~南宁~湛江~海口(三亚)高速铁路(包海高速铁路),包括银川~西安高速铁路(银西高速铁路)以及海南环岛铁路。连接西北、西南、华南地区,贯通呼包鄂、宁夏沿黄、关中平原、成渝、黔中、北部湾等城市群。 兰(西)广通道 兰州(西宁)~临夏~合作~九寨沟~绵阳(安州)~广汉~成都~眉山~乐山~宜宾~毕节~贵阳~都匀~桂林~贺州~肇庆~佛山~广州高速铁路(西成高速铁路、成兰铁路、兰渝铁路、成贵高速铁路、渝贵铁路、贵广高速铁路)。连接西北、西南、华南地区,贯通兰西、成渝、黔中、珠三角等城市群。 八横 绥满通道 绥芬河~牡丹江~哈尔滨~齐齐哈尔~呼伦贝尔~满洲里高速铁路(牡绥铁路、哈牡高速铁路、哈齐高速铁路、齐海满高速铁路)。连接黑龙江及蒙东地区。 京兰通道 北京~张家口~呼和浩特~银川~兰州高速铁路(京包高速铁路、包银高速铁路、银兰高速铁路)。连接华北、西北地区,贯通京津冀、呼包鄂、宁夏沿黄、兰西等城市群。 青银通道 青岛~济南~石家庄~太原~银川高速铁路(青太高速铁路、太中银铁路)(其中太原至银川段利用太中银铁路)。连接华东、华北、西北地区,贯通山东半岛、京津冀、太原、宁夏沿黄等城市群。 陆桥通道 连云港~徐州~郑州~西安~兰州~西宁~乌鲁木齐高速铁路(徐连高速铁路、徐兰高速铁路、兰新高速铁路)。连接华东、华中、西北地区,贯通东陇海、中原、关中平原、兰西、天山北坡等城市群。 沿江通道 上海~南京~合肥~武汉~重庆(成都)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宁蓉铁路、沪渝蓉高速铁路),包括南京~安庆~九江~武汉~宜昌~万州~重庆(宁安高速铁路、安九高速铁路、武九高速铁路、汉宜铁路、宜万铁路、渝利铁路)、万州~达州~遂宁~成都高速铁路(成达万高速铁路)(其中达州至成都段利用达成铁路),连接华东、华中、西南地区,贯通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 沪昆通道 上海~杭州~南昌~长沙~贵阳~昆明高速铁路(沪昆高速铁路)。连接华东、华中、西南地区,贯通长三角、长江中游、黔中、滇中等城市群。 厦渝通道 厦门~龙岩~赣州~长沙~常德~张家界~黔江~重庆高速铁路(渝厦高速铁路)(其中厦门至赣州段利用龙厦铁路、赣龙铁路,常德至黔江段利用黔张常铁路),包括赣州~衡阳~邵阳~怀化~铜仁~黔江高速铁路。连接海峡西岸、中南、西南地区,贯通海峡西岸、长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 广昆通道 广州~南宁~昆明高速铁路(广昆高速铁路)。连接华南、西南地区,贯通珠三角、北部湾、滇中等城市群。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图(2008年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