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笨一点,更容易成功

古人说世上有两种人做事容易成功,一种是非常聪慧的人,一种是比较愚笨的人。
为什么是这两种人呢?他们是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菜根谭》里有这样一段话:
至人何思何虑,愚人不识不知,可与论学亦可与建功,
唯中才的人,多一番思虑知识,便多一番忆度猜疑,事事难以下手。
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智慧通达的人,他们明白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他们处事游刃有余,无忧无虑。
愚笨憨厚的人没有什么学问,也不懂太多道理,因此他们也不会有过多的想法。
所以与这两种人交往,可以和他们一起做学问,也可以一起建功立业。
而处在这两种人的中间,有着中等才智的人,因为他们什么都懂一点,但又什么都不搞不通透。
因此他们做事总是思前想后,疑神疑鬼,想法很多,结果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这里所说的中才之人,其实就是我们普通人中的大多数。
我们上了几年学,读了一点书,自认为自己很聪明,
但往往就是我们所认为的这个小聪明会耽误我们一生。

就像《小窗幽记》中所说的:
大凡聪明之人,极是误事,何以故?惟聪明生意见,意见一生,便不忍舍割。
往往溺于爱河欲海者,皆极聪明之人。
这段话意思是说:
就普通人而言,往往越是聪明的人,越容易误事,什么原因呢?
就是因为聪明的人总会有很多意见,而意见一旦产生,便不忍心割舍,人会变得固执,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
那些沉溺于爱河,欲望很多的人,往往也都是非常聪明的人。
所以说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一个人很聪明,这本来是件好事。
但是聪明之人总是有很多想法,总是容易变来变去,结果往往做事情很难坚持,
最后实际上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反观那些比较愚笨的人,他们脑子没有那么灵活,只知道专心地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结果做了十年二十年后,他们就成为做这件事的高手或者专家了。
所以说人要想有所成就,就让自己笨一点,别有那么多的心思想法。
不要去计较眼前的利益得失,让自己的眼光长远一点,有时候傻傻的坚持未尝不是一种成功的捷径。
《素书》中说:病莫病于无常
意思是:人生最大的病莫过于失去常态,难以稳定下来。
这个常态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人内心的安定与坚守,如果做不到安定与坚守,那么人就会心浮气躁,做事情无法做到专注,经常频繁变动,导致做事情总是半途而废。
人生最怕的就是这山望着那山高,静不下心来。
而一个人如果不能在一个行业里花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来沉淀自己,他就不会成为这个行业里的专家,他永远都是一个没有话语权的打工人,永远都在为一份薪水来回奔波。
而当一个人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时,他和薪酬钱财之间的关系会发生质变,他不用再去那么辛苦地找钱,钱财自会主动上门来找他。
所以,我们要想让自己事有所成,就要静下心来,摈弃那些不必要的想法,认准自己的方向,坚定不移,砥砺前行。
孔子在《论语》中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意思是: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者不会轻易改变想法。
那既然我们普通人都不是上等的智者,那我们就让自己笨一点,做一个愚者。
把精力专注在适合自己的事情上,踏踏实实地做上十年二十年。
到那时,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你喜欢的自己,你的人生也会因此收获一份幸福与美好。
你觉得现实是不是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