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2015年 浙江卷 满分优秀范文爆款文案鉴赏
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古人云:“文如其人。”不错,阅读时总有此种体验:朗读唐诗宋词,体会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忧国忧民;品读近现代文学作品,仿佛看见海子的不羁,林徽因的柔中带刚……文章与作者本人总是相似的,好像父母与孩子,血脉思维息息相通。
但,总有例外。
金人元好问就认为“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有时甚至会背离人品,呈现出虚伪的作者,这又作何解呢?
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性情确实影响文章,但影响的是“心文”。这种文章本就是作者抒发内心世界所作,字字皆关情。书写之时,作者力求将内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极力展现,恨不得泣血成句。如此写成的文章,常常带着某种历史也抹不去的光辉。就好像《报任安书》,哪怕让一个早将司马迁的故事烂熟于心的人来阅读,心痛也是免不了的。
与之相对的是“用文”。这种文章总有某种实际用途。高尚但贫困的作家可能写下流作品换稿费糊口,小人则以修饰之文博取功名。这种文章,如何不背离作者人品?
两种文章鱼龙混杂,被蒙骗是免不了的,因此,我们才要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赏”,文章是“赏”的。我们阅读,便是在欣赏,欣赏文辞佳句,并试图从字里行间拼凑出作者的形象。但这形象也只作欣赏用,若拿来作严谨的论述,未免太过轻率。在未分清心文与用文之前,这个形象只是我们的美好期望,并非作者本身。此时,考之以史就是必要的了。史料中记载的作者生平、他人评价是比文章更直接的存在。就像一句打猎俗语所说:“熊大窝里怎样,才是怎样。”作者在生活中怎样,人品才怎样。
高尚的作者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心文中均是高尚的,此时考之以史能更深地剖析他的精神内涵,将他的文章与人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有益无害的。而就算遇上用文,我们也能了解到个中缘由,作出客观的评价。伪造者在史料面前是无处遁形的,花言巧语的功名,骗得了一世,骗不了百世。
赏之以文,但文章并不是全部;考之以史,史文结合,作者的真实才清晰浮现。以如此客观之态度品读古今作品,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作者,获得超越区区一纸文字的精神体验。
这篇作文探讨了作者对于文章与人品之间关系的两种看法,并强调了通过赏之以文和考之以史来真正了解作者。以下是我对这篇文章评为满分的分析和解读: 1. 观点鲜明:文章明确表达了文章与人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心文”和“用文”两种不同的文章类型,并通过赏之以文和考之以史的方法得出真正了解作者的结论。观点独特且有启发性,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2. 逻辑清晰:文章通过对“心文”和“用文”的解释和分析,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和论证。通过引用历史事件和名人评价,使观点更加可信和有说服力。逻辑流畅且条理清晰。 3. 语言简练:文章用简练、明了的语言表达观点,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图。通过恰当的比喻和譬喻,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4. 实用价值:文章强调了通过赏之以文和考之以史来真正了解作者的重要性。通过对作者的生平和评价的了解,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背后的真实意图和作者的品质。这对读者来说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要写出类似的满分作文,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1. 观点鲜明:明确表达自己对于文章与人品关系的看法,并通过清晰的逻辑和有力的论证来支持观点。观点要新颖独特,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2. 逻辑清晰:文章要有清晰的结构和合理的论证,通过合适的例子和比喻,展示观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逻辑上的连贯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 语言表达: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观点和思考,避免冗长和晦涩的表达方式。运用恰当的修辞和比喻手法,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实用价值:强调主题对于读者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引用实际例子和分析,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可行性。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启示和指导,有所收获。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阅读优秀的作品,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和思维方式。同时,要关注和思考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通过赏之以文和考之以史的方法,深入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和人品特质。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才能写出具有类似优秀的满分作文。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思考,才能写出如此优秀的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