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院蓝皮书_3-3:书院培养的人才有助解决国民健康的各类问题
第三章 书院培养的人才有助于解决影响国民健康的各类问题
目前我国已有的中医书院、学堂、学社等传统形式的中医教育机构逾百,开设有中医课程的传统文化书院亦为数可观。一些中医药高校也设立了中医书院。在社会力量开办的中医教育机构中,书院最为活跃,最为稳定,最具良好品质。书院教育模式下,培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有助于解决影响国民健康的各类问题。
一、亚健康、慢病是影响国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一)亚健康
根据 2016 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真正健康的人口仅占 5%,经医生检查诊断为患病的人口数量只占 20%,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口总量占到 75%。中国亚健康人数占中国总人口 70%,约 9.5 亿人口左右,我们每 13 个人当中就有 9.5 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180]。根据调查,亚健康人群年龄分布广泛,18 岁~ 25 岁占 15.5% ;25 岁~ 30 岁占 14.3% ;30 岁~ 35 岁占 16.6% ;35 岁~ 40 岁占 21.3% ;40 岁~ 45 岁占 11.5% ;45 岁~ 65 岁占 7.7%, 一般女性的检出率高于男性,30-40 岁年龄段较其他年龄段高发,教师、公务员高发。卫生部对 10 个城市上班族调查发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占 48%以上。湖南省妇女联合会公布 5000 例 40 ~ 60 岁中年妇女调查报告表明,70%处于亚健康状态。据王家宏等对我国 1112 名公务员的调查,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公务员占总数的 88.9%。2001 年 4 月,北京市的一项调查显示 :接受体检的 1866 名知识分子中亚健康状态率高达 96%,且与职称成正比,正教授为 95%,副教授为 89.4%,其中 40 ~ 50 岁组“亚健康”状态率高达 90
.4%。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一项调查更令人吃惊 :近 5 年,中科院所属的 7 个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专家、教授共有 134 人谢世,平均年龄 53.5 岁。前不久国家体政委公布的一个专项调查结果说明,有负重任的中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 58 岁,较全国人均寿
命低 13 岁。我国青少年的亚健康问题令人担忧,学习负担过重已使部分青少年出现亚健康状态,一方面营养过剩,一方面营养失衡,报道二者同盟者存在。2021 年,一份针对
115 余万在校学生体质健康的调查数据监测显示,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基本呈
下降趋势,但视力、肥胖相关数据却在不断上升。截至 2020 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小学生 6.5%,初中生 14.5%,高中生 11.8%,而大学生为 30%。通过对我国万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显示,1 / 3 的中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表现。根据对 2.3 万的人群调查,18 岁~ 40 岁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轻度失调呈上升趋势 ;而到了 40 岁
以后,前临床状态的比例陡然升高 ;55 岁前后进入前临床状态的明显增加 ;65 岁以上的人即使没有明确的病变存在,大多数人也处于生活性衰老状态,后者也可看作亚健康的一种特殊表现类型。亚健康状态在中年以后变得明朗化,滑向疾病的步伐迅速加快。研究还发现,越是发达地区,越是社会精英阶层,亚健康问题越趋严重,且有急速蔓延之势。如果任其发展,这些人中的 2/3 将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10 将死于肿瘤,1/5 将死于吸烟引起的肺部疾病和糖尿病等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过劳和意外,只有 1/10 的人有希望安享天年,亚健康已经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慢性病
慢性病指起病隐匿、病程较长、病情复杂且迁延不愈的疾病,主要包括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糖尿病等,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 [181]。发展中国家慢性病发病率愈来愈高,已超过了传染病。慢性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除最穷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的疾病负担。全球慢性病总死亡数中 79% 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在发展中国家,患糖尿病的人数在 2025 年将增加 2.5 倍,由原有的 8400 万增加到 2.28 亿。
慢性病全球疾病负担的 60% 在发展中国家。许多工业化国家慢性病发病死亡已是下降趋势, 但慢性病仍是这些国家的主要疾病负担。近年发达国家肥胖、糖尿病日益增加,产生了已有慢性病防治成果可能被抵消的担忧。
2013 年中国主要死亡原因(死亡人数):第一位的是中风 :1920688、第二位的是 : 缺血性心脏病 :1394366、第三位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910809、第四位的是肺癌 : 546295、第五位的是肝癌 :358111、第六位的是胃癌 :317760、第七位的是道路伤害 :
313676、第八位的是高血压性心脏病 :238764、第九位的是老年痴呆 :225444、第十位的是肺炎 :211029。由此可见,在中国死亡病因中,慢性疾病占据很大比例。
近年来,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以及食品安全状况等对健康的影响已逐步显现,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增多,已成为了危害人民健康、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182]。2001 年,慢性病约占总死亡数 5560 万的 60%,全球疾病负担的 47% ;2020 年国内慢性疾病占疾病死亡率的86%,占疾病负担的 76%。目前,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约为 204/10 万,而全球是 200/10 万左右,我国与全球基本持平。预计 2040 年,全球新发的病例数将达到 2840 万。2020
年,中国肿瘤的发病人数为 457 万,死亡 300 万,分别占全球的 23%、30%,稳居全球第一, 这给我国医疗卫生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2017 年,我国慢性病患者病死率高达86.6%,比全球慢性病病死率高 15.6%,造成疾病负担的占 70% 以上 [183]。
二、老年社会与老年病是未来中国的社会现实
(一)老年社会趋势
根据国际标准,轻度老龄化、中度老龄化和重度老龄化的标准分别是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 7%、14%、21%,或者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 10%、20%、30%。2021 年我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 14.2%,意味着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2000 年,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达到 1.3 亿,占总人口的 10.46%,65 岁及以上人口就远远高于日本和美国,当时中国是 8821 万人,美国不到中国的 1/2,仅为 3480 万人,日本则连中国的 1/4 都不到,仅为
2154 万人 ;2021 年 5 月 11 日第七次人口普查重点数据 :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26402 万人 , 占 18.70%( 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9064 万人,占 13.50%)。与 2010 年相比,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5.44 个百分点。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只用了 21 年时间(2000—
2021 年 ) 就从老龄化社会进入了老龄社会。老龄化进程 : 法国 115 年,瑞士 85 年 , 英国
80 年 , 美国 60 年 , 中国 18 年,中国接近用 20 多年时间走过一些西方国家百余年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当前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和城市化进程,“4-2-1”为主的家庭结构,导致纯老家庭和独居老人的规模日益扩大,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关注焦点, 老年人的善终将会成为医疗事业未来长期关注的重点 [184-185]。
2025 年,我国 60 岁以上老人将达到 3 亿,占比例为 21%,65 岁以上老年人比例也将
达到 13.7%,接近深度老龄化社会。我国将在 2027 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也就是 65 岁
以上老人比例高于 15%。而 2025 年中国经济仅仅是 2014 年智利、波兰的水平,仍然是发展中国家。2030 年,我国 60 岁以上老人比例将接近四分之一,65 岁以上老人比例将达到
16.2%。2035 年,联合国预计中国人口老龄化将超美国,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 4 亿, 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 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2035 年左右,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 4 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 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2040 年,我国 60 岁以上老人比例将达到 30%,65 岁以上老人比例将达到 22%,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2050 年, 我国 60 岁以上老人数量将达到 4.34 亿,比例达到 31%,65 岁以上老人比例会达到四分之一,达到日本的水平。
(二)老年病难题
随着老龄化的加重,老年病将会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关,这类疾病既可在中老年期 ( 老年前期 ) 发生,也可能在老年期发生。但以老年期更为常见,或变得更为严重。我国 2021 年约有 1.9 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约 75% 的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
43% 有多病共存(2 种及以上)。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超过 1.8 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60 岁及以上老年人中老年痴呆患者约有 1507 万,2030 年我国老年痴呆人数将达到 2220 万,2050 年将达到 2898 万。老年病与老年人的病理性老化,机体免疫功能下降,长期劳损或青中年期患病使体质下降有关。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
瘤等等。其中心脑血管疾病、肿瘤、骨质疏松是老年人最高发的几类疾病,由于老年人多数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因此容易出现动脉硬化,而动脉硬化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心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脑梗塞、冠心病等,根据我国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健康和疾病报告 (2019)》中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心血管疾病存有约 3.3 亿患者,平均计算后, 大约每 5 个成年人中,就会出现一个存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老年人由于缺乏运动,免疫力低下,因此也是肿瘤的高发人群,2021 年北京市统计,肿瘤发病人群老年人为主,占新发病例 49.1%,北京市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在 80 岁至 84 岁年龄组达到高峰,老年群体占新发病例 49.1%。老年人肌肉力量衰退,对骨头的应力刺激减少,也可能造成费用性的骨质疏松 ; 同时,老年人存在多种器官及疾病并存,可能使用的一些治疗药物,也可能引起继发性的骨质疏松症,在我国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的概率高达 36%,也就是说平均 10 人中有 4 人是骨质疏松患者。
三、现代医学检查发现大量慢病患者
慢性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经济、社会、人口、行为、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状况等对健康的影响逐步显现,慢性病发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多。笔者将慢性病分为心血管、糖尿病、癌症、慢性呼吸疾病等并进行数据统计。
(一)心血管疾病
总体上看,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1》显示,我国心血管病人数达到 3.3 亿,每 5 例死亡中就有 2 例死于心血管病。具
体来说 :脑卒中 1300 万人,冠心病 1139 万人,心力衰竭 890 万人,肺源性心脏病 500 万
人,心房颤动 487 万人,风湿性心脏病 250 万人,先天性心脏病 200 万人,下肢动脉疾病
4530 万人,高血压 2.45 亿人。估计每年约 350 万人死于心血管病 , 即每天 9590 人,每小时 400 人 , 每 10 秒钟就有 1 人死于心血管病。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 , 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肾脏疾病在内的高血压严重并发症致残和致死率高,已成为我国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然而,高血压可防可控。研究表明,降压治疗可降低脑卒中风险 35%-40%,降低心肌梗死风险 20%-25%,降低心力衰竭风险超过 50%。因此 , 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遏制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的核心策略 [186]。
(二)糖尿病
2021 年 12 月 6 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官网发布了最新的全球糖尿病地图(IDFDiabetes Atlas)(第10 版)。根据IDF 的最新报告,2021 年全球约5.37 亿成年人(20-79
岁)患有糖尿病(10 个人中就有 1 人为糖尿病患者);预计到 2030 年,该数字将上升到 6.43
亿 ;到 2045 年将上升到 7.83 亿。在此期间,世界人口估计增长 20%,而糖尿病患者人数估计增加 46%。2021 年,20-79 岁人群中,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预计到 2045 年,前三名的排名将保持不变。过去 10 年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
由 9000 万增加至 1.4 亿,患病率已经高达 11.6%。2000 年~ 2011 年间,中国糖尿病患者
人数翻了三倍 ;从 2011 年到 2021 年间,增长幅度仍达 56%,且未来 20 年预计还将处于增
长趋势,预计2045 年增加至1.74 亿人。中国糖尿病人数以及未诊断糖尿病人数均排名第一, 糖尿病健康支出排名全球第二。据 IDF 统计,2021 年全球糖尿病相关花费支出最高的国家为美国,支出总额高达 3795 亿美元 ;中国位居第二,支出总额为 1653 亿美元。糖尿病是我国主要慢性病之一,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方法都十分有限,也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癌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 2020 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 中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癌症大国”。2020 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 1929 万例,其中中国新发癌症 457 万人,男性 248 万例,女性 209 万例,占全球 23.7%,由于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癌症新发人数远超世界其他国家。2020 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数前十的癌症是 :肺癌 82 万,结直肠癌 56 万,胃癌 48 万,乳腺癌 42 万,肝癌 41 万,食管癌 32 万,
甲状腺癌 22 万,胰腺癌 12 万,前列腺癌 12 万,宫颈癌 11 万,这十种癌症占新发癌症数的 78%。2020 年中国男性癌症新发病例数前十的癌症是 :肺癌 54 万,胃癌 33 万,结直肠癌 32 万,肝癌 30 万,食管癌 22 万,前列腺癌 12 万,胰腺癌 7 万,膀胱癌 7 万,甲状腺癌 5 万,非霍奇金淋巴瘤 5 万,这十种癌症占男性新发癌症数 84%。2020 年中国女性癌症新发病例数前十的癌症分别是 :乳腺癌 42 万,肺癌 28 万,结直肠癌 24 万,甲状腺癌 17
万,胃癌 15 万,宫颈癌 11 万,肝癌 11 万,食管癌 10 万,子宫内膜癌 8 万,卵巢癌 6 万, 这十种癌症占女性新发癌症数 81%。对于中国而言,将癌症预防和治疗干预纳入卫生计划, 将有助于降低未来的癌症负担,同时推动抗癌创新药物的发展,“预防 + 治疗”双管齐下,才能更好的降低癌症负担,护卫人民健康。
(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报告(2020 年度)》显示,我国约有近 1 亿慢阻肺患者,40 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高危人群占比为 20.51%,即每 5 人里有 1 人属于慢阻肺高危人群,高危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 33.4%。近年来,我国哮喘的患病率迅速攀升,哮喘总人数也大幅增长。权威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 20 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 4.2%,患者人数达 4570 万,近 70% 未确诊,95% 未得到规范治疗,过敏性鼻炎和烟草是重要危险因素。
尽管通常被认为是儿童疾病 , 哮喘的患病率却是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70 岁以上患病率高达 7.4%。在未来由于环境变化、生活方式改变及人口老龄化,中国的哮喘患病率可能还会迅速增加。慢性支气管炎在一般人群中很常见,根据我国近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慢性支气管炎患病率为 2.5% ~ 9.0%,平均为 4.0%,我国 50 岁以上中老年人发病率高达 15% 以上,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增,因此该病也常被称为“老慢支”。
四、现代医学无诊断病例占大量比例
在临床中 , 不明原因的发作性疾病是内科临床常见的疑难病症 , 其病因广泛 , 再加上个体差异大 , 特异检查手段缺乏 , 难以在短时间内确诊 , 给患者及临床诊疗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 很多患者在经过重重的西医检查未找到原因后 , 将注意力转向了中医。中医古籍中言 :“怪病多痰”、“风为百病之长”、“恶血”,将该类疾病的主要病机归纳为风、痰、瘀三个方面,目前来看 , 风痰瘀邪引起的疾病涉及到现代医学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多个方面。
五、症状患者占大量比例
西医理解的传统意义的“疾病”,症状背后往往能找到组织器官的异常,能用一整套完整的病理生理机制解释。比如冠心病心梗,是由于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堵塞,心肌缺血坏死,患者因此出现胸痛、憋气等症状。而一些患者的症状无法用传统的器质性疾病或病理生理异常来解释,现在这种情况可以统称为“医学难以解释的症状”(medically unexplained symptoms,MUS),是临床各学科常见问题之一,常被称为非特异症状、功能性症状、神经官能症等 [187]。其中既包括各种功能性疾病,又包括精神障碍中的躯体形式障碍(SFD)。MUS 的含义是不能用生物医学的病理结构改变和病理生理异常给予合理解释的躯体症状。研究表明这些生物原因不明的躯体症状在普通人群、初级保健机构及专科医生的环境中都非常普遍。Nimuan 等对全院科室调查后发现“难以解释的症状”在多个科室均有分布 : 非心源性胸痛和过度换气在胸外科、心内科较常见 ; 肠易激热综合症多见于消化科 ; 纤维肌痛则常见于风湿免疫科 ; 紧张性头疼和经前期综合征几乎可见于各个科室。
引用文献
180.张晓红, 邹艳玲, 封银曼. 社区居民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 中国医药指南 ,2015,13(06):1-4.
181.解秀娟 , 关红 , 涂舒涵等 . 慢性病患者症状群管理的研究进展 [J]. 中国护理管理 ,2022,22(08):1266-1270.
182.中国产业信息网 .2020 年中国健康大数据、慢性疾病数据集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 .
183.张文博, 陈希, 张美霞等. 考虑适应性达成过程的慢性疾病个性化辅助决策方法[J/OL]. 系 统 工 程 :1-14[2023-03-2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115. n.20221014.1337.006.html
184.刘婧娇 , 郭琦 . 从“少数特殊”到“普遍公共”∶残障观的认识跃升与实践变革 [J]. 兰州学刊 ,2022(09):124-134.
185.杜俊仪 , 郭洪波 . 中医疗法治疗老年病的优势 [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34(18):3147-3149+3133.
186.王增武, 马志毅, 薛素芳, 李伟, 左惠娟, 吴娜琼, 李慧, 寿晓玲, 王爱红,韩英 , 曹磊 , 李莉 , 赵树梅 , 赵力 . 基层冠心病与缺血性脑卒中共患管理专家共识2022[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2,20(09):772-793.
187.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综合医院工作委员会“医学难以解释的症状”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组 .“医学难以解释的症状”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 [J]. 中华内科杂志 ,2017,56(2):150-156.
主编 :赵鲲鹏
副主编 :孙晓峰 宋文杰 王 超
协编 :彭鑫 张林 宋佳 张思琪
指导 :薛钜夫 傅延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