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故事:日本奇书

当你听到“奇书”,你第一个联想的是什么?大部分人可能回答,中国四大奇书?还是,上古三大奇书?奇书这个词汇给人的联想就是神中神的作品。这里的奇偏向于,奇妙,奇迹这类意思。日本也有奇书,但它们的评价。。。如何说,差强人意。但这不代表它们不如中国的奇书,相反的,它们在日本有着几乎同样的影响力。只不过,这里的“奇”指的是,奇怪,奇葩这类意思。希望你能读完我这位推理爱好者叙写的,关于日本奇书的故事。
先来说说日本到底有几本奇书。普遍来说,当你提起“奇书”,大家都联想“三大奇书”,这三本分别是1935年的《脑髓地狱》,1935年的《黑死馆杀人事件》和1964年的《献给虚无的供物》。这三本是同时也是最初被称呼奇书。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是文学评论家齐腾慎尔和填谷雄。不过,在新本格开始崛起之后,也逐渐开始纳入第四本奇书,1977年的匣中失乐。不少人觉得它不值这个称呼,因为相比起前三本,匣中失乐的文学贡献和思想性缺乏不少,娱乐性过强。还有一小部分的人纳入了第五本奇书,但第五本奇书这个称号被给予给了很多书,甚至有的书一推出就自称第五奇书,如2002年的奇偶,2007年的天帝的丰硕果实和2010年的绮想宫杀人事件。很难说那本才是真真的第五奇书,不过在我能找到的资料里,被最多人称呼为第五奇书的分别是2008年的《迪斯科星期三》和1994年的《姑获鸟之夏》。
那么现在来说说,何为奇书?在齐腾慎尔和填谷雄提出的“黑色水脉”理论里,奇书被定义为能够代表整个日本推理小说界的书籍。奇书也都属于“反推理”这个推理文学类。反推理这个词起源于《献给虚无的供物》的作者,中井英夫。当时它把《献给虚无的供物》归类为一本“反推理,反人类,反地球‘的故事,但并没有多加解释所说的”反推理“是什么意思。解释都是世人之后添加上去的。给予的解释则是,一种阅读难度偏高,刷新读者对推理小说这个文学类的认知。一些意义上也算是对中井英夫提出的”反推理“做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我认为不完整,读过《献给虚无的供物》的会理解,这里我就不太多加解释,因为会剧透。因此,我个人不太喜欢用“反推理”这个词来归类奇书,但给予的定义能采用。这里就定义奇书为”在普遍认知的推理框架上,做出前所未有的突破与扩展的作品“,这倒是个挺符合所有奇书的定义。根据这个定义,我觉得把他们成为推理小说界的代表不太正确,称为”始祖“比较对,毕竟他们都是扩展推理小说的作品,让推理拥有一个更广的定义。这里也顺便提起,“反推理“这个分类在一些人的眼里是个普遍的分类,而不是限制于奇书,定义与上述相同,自然的,我也不太认同。其中最为出名的反推理小说则是《密室物语》。
如果你仔细观察推理小说的历史,你会发现其实有很多作品都符合奇书的定义,那么为什么只有5本奇书,而不是6本,7本,甚至10本?这里我直接引用清凉院流水在 《JOKER旧世纪侦探神话》写的见解。
。。。这些被称为四大奇书纯粹是因为大家都同意那么称呼。很多其他反推理的作品,如笠井洁的矢吹驅系列,都被大众称为神作。但如果我们把每一个反推理神作都纳入奇书里,事情很快会变得复杂,奇书的称号也会失去它的魅力,所以只有四本被选为代表。因此,除非有什么大事发生,四奇不会变成五奇,六奇,七奇。
这基本符合我的见解,多加补充的话,很多符合奇书定义的书籍对推理的突破和扩展都是细小的,如上述提起的,笠井洁的矢吹驅系列,某种意义上你可以争论不过是扩展了《黑死馆杀人事件》的突破,所以自然不被纳入于奇书的排列当中。奇书只被给予对推理做出巨大突破和扩展的作品。
接下来呢,我会粗略的介绍前三本奇书和说说它们的贡献。

《脑髓地狱》
奇书之首,梦野久作的毕生杰作,也是传说最多的奇书。脑髓地狱于1935年推出,但久作从1926年就开始动笔,耗时了将近10年的时间,中途被多次拒绝和修改,名字也从最初的《疯子的解放治疗》更改为《脑髓地狱》(Dogura Magura). 故事设于1926年,一位住院在九州帝国大学精神病科的第七号病房的青年突然恢复了意识,但却记不起自己的名字和经历,剧情基本围绕着青年寻找回自己失去的记忆和自己的身份。读者一打开书籍就立马会发现这书的一个特点,就是没有任何章节,取而代之的是种种不同的故事叙述方式,算是早期的作中作的套匣式推理故事。从和歌,采访,论文到侦探小说,电影剧本和人物访谈,脑髓地狱巧妙地利用了这些不同的写作和叙述方式来推动整个故事。加上久作本身的文笔高超,整个故事充满着诡异的气氛。脑髓地狱不同于其他的心理推理小说,与其逐渐的让读者看清事实,它选择了让读者对事实越来越模糊,给读者一种接近疯狂的感觉。据说当时许多读者都读不完,实在太疯狂了,有的也因此自杀,不知道有没有实际发生就是了。刚推出时,热度远不及同期的《黑死馆杀人事件》,也很多人评估为一个幻想/科幻小说,而不是侦探小说,所以也有“日本科幻始祖“的称呼。在196x年左右才再次被人挖掘出来,当成一个侦探小说评估。当时把它当成推理小说评估的,都称《脑髓地狱》是最极端的变格作品。变格定义其实有点模糊,凡是偏离了普遍认知的本格设定,都可以算是变格作品。乱步曾评价久作是个“墙外作家”,他不太理解英美本格侦探小说的逻辑妙处,即便了解也不太热爱。他对“狂”的执着可以说是在《脑髓地狱》发挥到了极致。久作在《脑髓地狱》里沿用了当时站在脑科前端的九州大学理论也怒斥了当年的人如何看待精神病患者,可以说是非常的严谨。《脑髓地狱》为后来的心理推理打下一定的基础,扩展了推理小说的叙述方式,和大胆的尝试舍弃严谨的逻辑推理结构和逻辑结局, 也把推理小说踢出了所谓的“低俗娱乐”的文学类。作为一个文学作品,他严谨的科学和精准的批评也成为了少数的,值得研究的战前推理小说,尤其是其所利用的科学资料,成为了不少历史学家的参考资料。如果你仔细研究久作的一生,也会发现他绝对称不上幸福,脑髓地狱的很多部分都反映了他的人生,最后在《脑髓地狱》推出的下一年就离世了,但留下的却是百年一见的作品,对推理和文学界做出了一大贡献。绝对称得上为奇书。

《黑死馆杀人事件》
最早的奇书,“怪物作家”小栗虫太郎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拥有炫学始祖称号。《黑死馆的杀人事件》于1934年开始在《新青年》连载,1935完毕,推出书籍。故事围绕着降矢木家族和他们所居住的西式城堡,”黑死馆“。多年前,这家族就发生了许多无法解释的命案,现在悲剧再次发生,读者将跟随法水侦探解开这家族背后的诅咒与谜底。所有奇书里,评价最糟糕的绝对是这本书。原因很简单,这书的阅读难度实在太高了,高得我都开始怀疑是我自己语文能力不够强,还是作者IQ350,使得这种正常人无法理解他的奥妙,他既然还敢和我说这是他写得最轻松的作品。据说很多士兵手里都拿着这本小说来消遣,我敬佩不已。小栗虫太郎提起过当时连载时,收到的评价不少都充满仇恨,但也有很多来自纯文学界读者的鼓励。这不奇怪,因为作为一个炫学作品,当然是要”炫“,而黑死馆“炫”的就是文学。故事的核心谜底靠的就是文学知识。法水的每一个推理都利用了种种文学,文章,论文来解释。故事里的“华生”也说他彻底疯了,想必读者也觉得法水疯了,但他又头头是道。有不少部分因为理解难度实在太高了,我完全没看懂,哪怕看懂了,也因为用功太过导致高潮的部分不怎么样。不少部分的文学引用也完全只是虫太郎为了炫而炫,和故事关系不大。虽然如此,我本人还是觉得这本书不错,因为有杀人方式都挺有创意的,法水给出的解释也都很脑洞大开,虫太郎的创意绝对是T0级别的,最后的结局也挺精彩的。故事里的杀人都属于”模仿“,意思就是模仿某个故事杀人,这里模仿的都是文学故事。虫太郎自己说《浮士德》和莫扎特的死给他了这个故事的灵感,我完全不懂他在说什么,大家听听就好吼。和《脑髓地狱》一样,算是战前值得研究的推理小说,很多部分都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解释,引用的文学虽然很多都是假的,但也有不少是真的,成了一些文学家的研究。黑死馆一人为日本打开了炫学推理的大道,虽然它对文学的利用不是最好的,但绝对最有影响力。后来的妖怪推理啊,哲学推理啊都可以说是在炫学的大道。称得上是奇书。

《献给虚无的供物》
三奇里最年轻的一本,中井英夫的长篇处女作,真真的反推理作品,我毕生最爱的故事没有之一。1955年开始构思,1964年推出,这本小说绝对是三本奇书里最耐读和最易懂的。故事围绕着一群平民侦探尝试解开冰沼家族的诅咒和陆续在密室里杀害家族人的故事。这之中也有其他人被卷入其中,也在密室里被杀害。凶手的目的,手法和家族的诅咒,将由这群侦探诠释。比起前两本,这本书的用词和写作手法明显较为现代,表达方式也也较为直接,但是思想性绝对媲美前两作。英夫先生和前两本奇书的作者一样,都是诗人,但在他笔下的角色却比他们俩都要鲜明。每一位侦探的个性特出,比起剧情用具,更像活生生的人类。描写也有一股诗人的风味,出现的密室虽然都普通,但是给出的推理都属于T0界别的脑洞大开。但我认为,《献给虚无的供物》最美丽的部分是他所描写的悲剧。读者看着家族一步步的没落,侦探们一步步的被失败的推理打击,结局更是批评了全人类。如上所述,英夫先生称这本小说为一本反推理,反地球,反人类的故事,这一点都不夸张。故事是真的反对推理,反对世界的悲剧和人类的本性。如果你意识到故事推出的前后,日本发生了三河岛事故和鹤见事故,那这个悲剧就更加的悲惨和生动。虽然归类为推理小说,甚至幻想小说,都没问题,但我认为这本小说更适合称为一本悼亡书。至于为什么,我这里不方便说太多,这是一本我认为大家都应该读的书,而且你知道得越少越好,把他当成一本普通的推理小说最好,这里引用京极夏彦给予这本书的推荐文。
关上书本之后,作家给予的束缚才真正开始,并且持续至今。
《献给虚无的供物》,除了在悲剧上的描写,也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的低潮,毕竟发生了两起严重的事故。这也是为什么这书后来被人称为20世纪的文学结晶。但作为一本推理小说,它也严谨的批评了推理这类文学,并且展开了世人对推理小说的理解与定义。故事里的不少元素也成为了日后新本格常用的元素,如上述的一群平民侦探尝试解开谜题的元素,不是在很多新本格故事看到吗?不仅如此,此书也启发了新本格的两位伯乐成为编辑,一位是户川安宣,而另一位则是讲谈社宇山日出臣。据说宇山在读了《献给虚无的供物》之后,辞掉了工作,向讲谈社投稿简历,最后成功被录取,成为了《献给虚无的供物》文库版的最大推动者。日后成为了新本格最早的支持者,提拔了许多重要的作品,也设立了梅菲斯特奖。可以说,如果没有《献给虚无的供物》,可能就没有新本格。我心目中最好的故事,也是最值得大家阅读的奇书。
我会特别把三奇切割出来是因为在影响力上,这三本不限制在推理里,而是对整个日本文学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它们的思考性也远高于后面的两本奇书。如果有去了解过作者也会发现,三本奇书里,两本算半个自传。《脑髓地狱》和《献给虚无的供物》都反映了作者人生的点点滴滴。黑死馆偏要与众不同。不过,这三本奇书倒是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作者都过上了一个相对不幸的人生。梦野一辈子的家庭都十分破碎,一直活在自己爸爸的影子里,续母还曾经为了不让他继承家产,想把他送去精神病院。中井英夫和小栗虫太郎则都过上一个不怎么乐观的童年,英夫的朋友更是一个又一个比他早离去。或许正是这些经历,才能让他们成为一代的日本推理大师,写出如此美妙的作品。
那么接下来,我将述说四奇和五奇。

《匣中失乐》
奇书的收官之作,竹本健治的长篇处女作,新本格的始祖。1977年,在师傅中井英夫的推荐下,开始连载于推理杂志,《幻想城》并在1978年完稿,1983年由讲谈社推出文库版。故事围绕着一群推理小说狂热者尝试解开他们朋友在密室死亡的迷,途中却发现剧情既然与他们会员所写的推理小说一摸一样的故事。所有奇书当中,这是唯一一本致敬作品,据健治所述,这是本致敬自己师傅的《献给虚无的供物》。虽然这么说,但我认为这本书致敬的不只是《献给虚无的供物》,而是三奇,剧情里都包含了《脑髓地狱》与《黑死馆杀人事件》的致敬,只不过最容易注意到的是对虚无的致敬。这故事的结构采用了类似于《脑髓地狱》的套匣式的叙述方式,但与其用来推动剧情,他选择了利用这个结构让读者分不清现实与虚构。阅读过程中,最大的谜底与其说是受害者如何被杀,不如说到底谁真的死了,谁还活着,不过推理的过程和空间还是有的。故事里的推理与虚无一样,沿用了许多不同的知识来做出合理的解释和大家最爱的侦探互相推翻队友的推理。一开始连载就受到了热烈的反响,不止收到许多读者的青眯,也受到了许多文学家的支持,很早就被称呼为第四本奇书。但之前说过,因为此书的娱乐性远大于他的思想性,也有不少人认为不应该把他称为奇书。我个人认为呢,此书的剧情对推理的贡献还是很大的,这种套娃的叙述模式和较为年轻的人物对后来的新本格发展影响很大,但是它被称为奇书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虽然四奇都是作者的长篇处女作,但你会发现,前面三奇的作者都属于年长的人,梦野久作写完脑髓地狱时47岁,小栗虫太郎34,中井英夫42岁。但是竹本写完《匣中失乐》的时候才23岁,当时他都还没从大学毕业。剧情里也反映了这点,除了人物都是大学生意外,故事的剧情也较能与当时的青少年产生共鸣,阅读难度简单过献给虚无的供物,也没有什么太过深奥的道理需要懂。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有新本格始祖的名号,因为未来的许多新本格作家都在他们高中和大学时期阅读过这本书,进而启发了他们拿起笔开始创作。未来也有不少对此致敬的作品,如西尾维新的《世界3:我们崩坏的世界》和舞城王太郎的《九十九十九》。可以说,和《献给虚无的供物》并肩为启发新本格的重要作品。个人很好奇当时年轻的健治对自己的第一个故事被称为第四奇书的感想。个人觉得绝对称得上奇书。

既然大家都称呼匣中失乐为奇书的收官之作,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五奇的出现?我个人其实不太理解,可能是因为奇书是一个很好的销售噱头。在被称呼为五奇的众多书里,我只读过了舞城王太郎在2008年创作的《迪斯科星期三》,山口雅也2002年的《奇偶》和1994年京极夏彦的《姑获鸟之夏》。我与《迪斯科星期三》的关系较为特殊,因为他是我第一本真真认真对待的推理小说,当时我的一位朋友是英文版的民翻者,在他推荐之下才提起兴趣阅读。只能说我对推理的认知完全被打翻,破坏,重组。《迪斯科星期三》被称为奇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玄妙的设定和陌生化了推理这个文学类。剧情可以说是非常脑洞,算是早期的完全设定系尝试,但又不完全那种,处于一种现实与虚构的中间。《奇偶》则是最近才阅读,剧情85%都在讨论“偶然”这个推理禁忌和这个概念的奥妙。坦白说,我读着读着差点忘了这是本推理小说,似乎也是作者的意愿,因为偶然这个概念在推理小说里是个不公平的概念。《姑获鸟之夏》则是因为他打破了推理基层的“看得到的就是看得到”这个规则和巧妙地结合了妖怪与推理。这三本作为奇书的差别在于《迪斯科星期三》和《姑获鸟之夏》是被人称呼为奇书,《奇偶》则是被讲谈社自己称为奇书。个人是觉得《迪斯科星期三》会更适合称为第五奇书,因为它扩展的是前所未有的领域。《奇偶》与其他的哲学推理算是同类,而这类推理都属于黑死馆的衍生,《姑获鸟之夏》的“看得到的就看得到”则是曾经被《脑髓地狱》尝试打破过,妖怪与推理的结合也不是前所未有。在收集资料的时候我也发现中国有一套“新本格推理五大奇书“,由《姑获鸟之夏》,《奇偶》, 2004年绫辻行人的《暗黑馆杀人事件》,2001年二阶堂黎人的《恐怖的人狼城》四部曲和1993年麻耶雄嵩的《夏与冬的奏鸣曲》组成。但由于我只读其中的2本,所以这里不多说合不合理。一位群友评论说会不会是在说“新五大厚书”。可能未来有机会阅读再来考虑要不要说说。
老实说,我在看到国内对奇书的不了解与讨厌时,心理实属有点难受。虽然B站和各大平台都有着不少人科普了日本的奇书,但我总感觉他们都误解了很多地方,或者是解释不完善,无法给予一个全面的故事。这也不怪他们毕竟很多有关奇书的资料都只用日文写,而且也都古老至极。希望读完这个故事的观众能对日本奇书有个更完善的理解,也希望大家因此对他们产生了一种尊重。这个企划一开始时,我只决定了两个稿子,上一期关于《梅赏与新本格》和《日本奇书》两个。不知道大家有什么其他关于推理的故事希望我说说,可以留言或者私信我。这之前可能先聊聊我最近读过的一些推理小说什么的过度一下,毕竟故事的稿子耗费的时间有点多。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询问与收集资料。
在此,我就先告辞了,如果喜欢的话,不妨分享给其他对奇书有兴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