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坚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时代呼唤更多的赵立坚

赵立坚终于离开了他心爱的外交部发言人位置,任职于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副司长。他调任的消息以及原因都引起网民的热议和猜测。一些西方媒体称他为“战狼外交”的代表,还有的幸灾乐祸地称“失宠”。
赵立坚任职外交部发言人三年,恰好是中国经历新冠疫情惊涛骇浪的三年,也是中国遭受西方政客和媒体恶毒攻击中国的三年。赵立坚的言辞或义正词严,或诙谐揶揄,或机智狡黠。他以恰到好处的方式指出对方荒谬无理、包藏祸心,同时又要充分展现个人魅力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他捍卫了国家的利益,打了一场又一场漂亮仗,给广大网民留下深刻印象。
一位北京网民这样赞许他:“一个好的国家外交发言人:是国家的名片;国家的形象,国家的威严,赵立坚的很多外交场合发言,言语幽默,精准到位,在某些问题上,态度明朗,威严极致,是一位好的发言人,点赞点赞”,并为之离开这一重要岗位“叹息”。
赵立坚影响最深远并且影响最大的事件,是在2020年的3月12日,他在推特上连发五条推文 ,反击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中国病毒”论。特朗普惯用的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洗衣粉”的那一套,搞有罪推论。一旦中国接受调查,美国就到中国“找证据”,编造更多的谎言。后来的武汉病毒研究所三名员工患病住院”和“实验室事故泄漏”,都是同样的套路。
赵立坚深谙西方舆论战的打法,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战火引向敌人的后方。他认为,“可能是美军把疫情带到了武汉”,“美方欠中国一个解释”。这些推文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国际上产生巨大的反响。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赵立坚也承受着巨大压力。
赵立坚让外国元首暴跳如雷的,不只是特朗普一个人。2020年11月,他在推特上发布了一张澳大利亚士兵割断一名阿富汗儿童喉咙的图像,激起了堪培拉的愤慨。时任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表示“愤怒谴责”,并要求“北京正式道歉”。
赵立坚有许多金句。例如:蓬佩奥留下的不是所谓“遗产”,而是遗毒;美国病了,病得不轻;安倍称受中方关注感到不胜荣幸,赵立坚称: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美欧涉华对话称中国“经济胁迫”,赵立坚称:“那是美国长项”。
2021年6月,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接受法国《言论报》,曾专门谈到了“战狼外交”。他认为,“这反映了西方的优越感、傲慢心态和中心论思想”,指责中国和中国外交具有“攻击性”,希望中国外交官面对“西方媒体的指责默不作声”,打不还口,骂不还身。如果反击了,“那就不正常了”。
在西方的语言中,“战狼外交”是对中国外交的无端攻击,指责中国抛弃了“韬光养晦”,是贬义词。但在卢沙野大使的眼中,“战狼”是褒义词,“指的是为国而战的勇士”。他说,既然有如此多的攻击中国的“疯狗”,我们就是要做祖国的战士,“挡住攻击中国的‘疯狗’的路”。
赵立坚是中国外交战线的一名好战士。正如《南华早报》所言,赵立坚的调动“并不意味着战狼外交的任何减弱”。他认为,“这不是一个非常战略性的改变。这是一种策略,目的是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声音不那么大。”
“火星方阵”认为,赵立坚的调动并不意味着所谓的“失宠”。中印边境很不太平。与此同时,维护中国海洋权益刻不容缓。在新的岗位上,他大有可为。
但是我们要说的是,赵立坚离开了发言人的位子,但他的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精神,将激励着千百万中国网民,勇敢地在意识形态的“上甘岭”上冲锋陷阵。中国的赵立坚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讲好中国事故”需要更多的赵立坚,时代需要更多的赵立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