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聊自闭——以《EVA》和《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为例

图一所描述的就是一种具体的症状,也正是现在很大一部分人的问题,此处针对图片讨论一种可能性。碇真嗣和大老师都是很契合这一话题的典型人物,这里主要以EVA和春物里的人物比企谷八幡为例随便聊聊。
一 、自闭的逻辑(个人观点)
首先用通俗的话试着提出三个前提:一、无权干涉他人自由;二、人与人的心灵存在隔阂;三、于不稳定中求稳定。EVA的人类补完计划目的即强行打破所有人之间的心灵隔阂,众生心灵归一,从而消除不稳定;然而自我得参考他者才能确定自我是什么,补完的这个状态其实有一种巨大的虚无在里面,而真嗣最后拒绝补完,正视了人与人的心灵隔阂。
对于这三个前提做以下解释,自我得通过他者才能确定自我的存在,而这这本身就是种心灵隔阂,EVA里表现为AT立场,失去这一层,自我便不存在。而他者是自我在个人的疆域中无法征服的,具有异质性即非对称性和外部性而每个人的视角有限,经验的狭隘性往往会推出不完善的结论。接触往往碰壁会造成伤害。出于第一条,对外的力无从释放转向攻击内部的力,第三条引出 “为什么要让外者进入?”
于是拒绝,害怕自己受到伤害,逃避可耻但有用,然而同时拒绝本身是种扭曲,主观扭曲过后的的一种非客观的客观。这是一种自我意识过强的体现,因扭曲而无法扩充,见识短浅。封闭系统没有前途,这样反而又会破坏这个系统的稳定性,重新回到开头的矛盾,避无可避。
二、对大老师的人物分析
以《春物》中的男主比企谷八幡为例,以下简称大老师。首先大老师与人接触曾碰过壁,经验的的局限使他总结出一个扭曲的系统。于是,他将自我与他者隔离,将自我置于一个保护壳中,行驶这他那自认为完备的逻辑,拒绝他人的闯入,即使有人闯入,他也要行驶他的逻辑去破坏验证这一逻辑。这也是他所说的“独居的熊”所隐喻的。
关于大老师时完成他人委托的自爆方式的问题。自爆简单讲就是以伤害自我的方式去帮助他人。大老师不认为自爆是伤害自我,习惯于承受伤害,实际上自己已经受伤了。
一方面,大老师不在乎他者对自己的想法,换句话说“他人”不存在,自爆也不在乎。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表现出自以为具有隐匿性的,与他人有距离感的,别人眼中的“恶心”。自爆的出发点是理性,理性不总是导出自爆,这很暧昧。理性的目的是善的意志,理性有局限。帮助别人完成委托却从不在意自己,但也不报复别人,这就是大老师的温柔之处,是康德所说的理性的善的意志。大老师一开始去救团子的狗而被车撞,并不是因为对方是谁,而是理性的善的意志使得他这么做。他当时不认识团子,事后也没问是谁,这是善的意志的体现,但这个不是自爆。而他为了完成男生的朋友们和即将被告白的女生想维持现状的委托,自己在男生告白前当面向女生告白,这是自爆,他必须去承担来自外人的误解甚至非议。另一方面,自爆会伤害在意自己的人,当他不想让团子或雪乃受伤而自爆的时候,他其实已经在在乎“他者”了,因为他们对大老师来说很重要,而远离互相在乎的人又是一种违心,这样他就帮不了他真正相帮的人。
春物里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人的去标签化。当雪乃撒谎时,大老师又一次对自己产生了厌恶,他以为的雪乃是不会撒谎的,自我意象对他者的投射,这并不是真实的雪乃。自顾自地以为自己了解,这是一种恶心,他者不可掌握,这种掌握抹杀了他者的异质性,从而他者不存在。爱是一种“无能为力”。而掌握是“能力”。
《春物》中提出的真物一重要概念,放到第一次他提及真物物的语境里简单点说就是想要完全了解对方。大老师最终还是要追求真物。真物是个伪命题,想要完全了解对方是不可能的,然而不说出来对方就无法理解,即使说出,语言不一定能传达,期待完全了解,这是一种傲慢。所以大老师在这里做了一个假设,假使双方都能够容许这种傲慢,一方愿意敞开心扉,还是可以愿意相信真物存在,也就是说真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真物的追寻。好比奥特曼存不存在不重要,重要是相信光本身,这也是剧里大老师所说的伪物有成为真物的意志而且达成后甚至比真物更加真实。真物不可求。
三、爱欲的消亡
关于爱欲的消亡,韩炳哲有个有趣的解释。韩炳哲认为,绩效社会,其实已经在无形中杀死爱欲了。爱欲的对象,必须是他者,而社会充斥着比较,不允许他者存在。自由选择和完美主义症结使得选择没有选择。由于比较,我们为异类找同类,归类,标签化,已经失去体验他者的机会。这也是前面讲春物中对他人的去标签化的一种解释。消费社会力求消灭异质化的他者世界的差异性和可消费性,爱简化为性,他者成了性唤起的对象,不具备异质化的他者只能供他人消费,如同短视频里性感的身段成了一种可以展示的商品,明显无法对这种商品产生爱欲。
爱欲是一种超越工作绩效和能力的与他者的关系,追求的是他者的异质性,而异质性不能转化为“能力”。现实中经常有这样的场景:一个男人或女人声称辨看清,摸透另一个人时,这个男人或女人便不爱对方。因为爱欲中无可占有,无可把握,无可辨识。而这占有等等是“能力”的近义词。爱欲是种“无能为力”。追求“能力”的绝对化反而会毁灭他者的存在。简而言之,爱一定是双人舞,而不是单人舞。
四,结语
感情绝对不是理性所能能计算出的东西。理性的目的是善的意志。 假如在一个具有理性和意志的存在者身上,他的保存、他的顺利、一言以蔽之他的幸福,就是自然的真正目的的话,像大老师想要去维系与雪乃的关系,那么,选择受造物的理性来作为自己的意图的实现者,则是自然作出的一个极坏的安排。因为本能可以更为精确得多地规定受造物在这一意图中实施的一切活动,以及他的举止的整个规则,并且由此可以更为可靠得多地保住那个目的,胜于理性当时所能做的。这也是后来大老师遵循维系关系的本能去迈出他与雪乃间的一步的原因。
仅仅脱离社会去在脑子里进行主观思考无疑是形而上的,不可取的。因为害怕碰壁而放弃交流是可耻的规避。我们必须跳出循环,必须明白循环的原因。我们总是希望有人能够突破“沉默的螺旋”,而走出发展的步伐,而重新燃起爱欲,焕发想象力。
参考资料
韩炳哲:《爱欲之死》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