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野处长离家9年,解放上海回家探母,推门一看满目荒凉
作者:武装东旭
上海解放后,20军参谋处长蔡群帆急切地去看望阔别9年的母亲,可是家里空无一人,荒草遍地。
蔡群帆万分沮丧地回到驻地,母亲却出现了,她的身份让儿子做梦都没有想到。
1915年出生的蔡群帆是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出生地却是上海。
因为家乡遭灾,他的父母年轻时到上海闯荡。
蔡群帆出生的时候,上面有个哥哥已经5岁。
父亲蔡熊年,在上海一家绸缎店当营业员;母亲杨凤珠,则在家做刺绣活。
这个家虽然不富裕,却很温馨。
天有不测风云,蔡群帆出生两年后,7岁的哥哥得了一场大病,不幸夭折。
祸不单行,更糟糕的事还在后面。
哥哥的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负债累累。
父亲整天唉声叹气,喃喃自语:“这可怎么办?”
为了还债,父亲除了白天在店里干活,晚上还拉黄包车挣钱。
高强度的工作,让父亲不堪重负,一病不起,最终撒手人寰。
真是船破偏遇顶头风,屋漏偏逢连夜雨。
这一年,蔡群帆才6岁,命运对他太残酷。
从此,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开始了艰难的生活。
母亲杨凤珠本是大家闺秀。娘家人得知她的遭遇后,给她找了一个对象,是茶庄老板,日进斗金。
这个老板40岁上死了老婆,受到打击后心力交瘁,想找一个能干的女子打理生意。
可是,杨凤珠思考之后拒绝了。
不是她不想改嫁,一个弱女子太难了,她也想有一个依靠,可是她生怕自己的儿子受委屈。
娘家人听了很生气,放话说老死不相往来。
杨凤珠是一个弱女子,但骨子里很要强。
为了让儿子将来有出息,她夜以继日地做手工劳作,省吃俭用供蔡群帆上学念书。
青年蔡群帆
上中学的时候,她将儿子送到上海当时最好的学校——法国教会学校中法学堂(现为上海光明中学)读书。
她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要想改变命运,只有读书。”
母亲对儿子寄予厚望,蔡群帆心知肚明,更加发奋苦读。
因经济困难,母亲付不起电费,点不起电灯,蔡群帆晚上经常到马路旁的路灯下读书写作业,直到皓月当空、夜深人静。
这个时候的母亲,还在给人家做工。
长时间不分昼夜的劳作,让母亲累弯了腰,头上的青丝也变成了白发,皱纹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
蔡群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学习更加努力,成绩在班里始终名列前茅,受到老师的青睐,校长还为他免了学费。
谁也没想到,不久之后,他被校方开除了。
原来,就在他废寝忘食学习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占领了东三省。
蔡群帆热血沸腾,和同学们一起上街游行,高呼口号,希望当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迫于当局的压力,学校将蔡群帆除名。
母亲得知后非常难过,但并没有责怪他,她知道儿子的所作所为没有错。
“妈,儿子辜负了您的期望,您不怨我吗?”
母亲对儿子说:“没有了国,怎么会有家?你做得对!”
母亲的话给了蔡群帆巨大的力量,他更加热情地投入到了抗日救亡的大潮中。
之后的日子里,他经历了许多事,明白谁才是真正抗日的。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蔡群帆加入红色组织。
后来他参加了新四军,走上了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
参军之前正值寒冬,他向母亲告别,母亲什么话也没说,把一个厚厚的围巾围在他的脖子上。
“妈,儿子到了战场,很可能会为国捐躯,那样您就是一个人了,怎么不拦我?”
母亲转身擦了泪,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去吧,儿子,上战场好好杀敌,我等你带着勋章回家!”
蔡群帆
9年来,蔡群帆从一名战士成长为20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这9年里,他当过青浦工委军事部长,也当过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第三支队作战参谋,还当过浙东军政分会委员兼五支四大工委书记和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支队长。
主席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蔡群帆虽然参加革命时间晚,但文化高、爱学习,勤奋干练,足智多谋,带的队伍战斗力强,在抗战中立下很多战功。他和日伪军交手的时候,不跟敌人死打硬拼,不打消耗战。而是首先把情报收集做好,掌握敌人动向,要么伏击敌人,要么在晚上突袭敌人。
1941年6月18日,蔡群帆在崇寿乡相公殿指挥4大队伏击一股日军,一次打死16名日军,我军无一伤亡。
1942年11月中旬,3000顽军在32集团军总司令李默庵的带领下,突袭我慈溪三北根据地。
蔡群帆奉命带领大队,急行军赶到指定地点,马不停蹄突袭敌人营地,歼敌数百,极大地鼓舞了我军士气。他带领的大队协助友军,跟敌人血战18天,歼敌2000人。
在全面抗战的8年里,他率部跟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300多次,歼敌4000多人。
抗战胜利后,蔡群帆率部北上,编入华野1纵3旅,参加了许多战役战斗,再立新功。
解放上海
由于戎马倥偬,参军之后蔡群帆很少有机会回家探望母亲。
到上海解放时,蔡群帆已经有9年没有见到母亲了。
他无数次在梦里见到母亲,梦醒之后抹把泪,告诫自己不能辜负母亲,要好好干革命,胜利了一定要回家看望老人家。
上海解放后,终于有机会探望母亲了,蔡群帆心情激动,归心似箭。但当时20军的任务很重,担任上海市南区的警备任务。蔡群帆生在上海,在上海生活学习多年,对上海很熟悉,全力协助军首长执行好警备任务,忙得不可开交,一时抽不出时间回家。
局势稳定后,没等他开口,军长刘飞主动给他放假,让他回家。
“你什么也不要牵挂,回家陪母亲几天,这是我们给你的任务,一定要完成!”刘飞对他说。
开国中将刘飞
蔡群帆很感动,到店铺里买了点东西,迈开大步向家里走去。
一路上,他脑海里浮现的,全是和母亲相处的画面。
9年了,母亲的身体不知道怎么样,额头的皱纹是不是更多了?
他来到熟悉的家门口,上前敲门的时候,却发现院门紧闭,上面有一把大锁,已经锈迹斑斑,上面有了蜘蛛网。
他轻轻一推,隔着门缝往里一瞅,满目荒凉,杂草遍地。
看到这一幕,蔡群帆心里一紧,有一种不祥的预兆。
他急忙转身,叩开左边邻居林大婶的门,问:“我妈去哪了?”
大婶摇摇头说:“不晓得呀。”
他又问右边邻居黄大爷,黄大爷也摆摆手说:“不晓得。”
蔡群帆心乱如麻:难道她老人家出了事?他不敢再往下想。
在抗战中,日寇杀人如麻;三年解放战争,蒋军视老百姓为草芥。
自己参加了革命,母亲受到牵连,被敌人杀害也不是奇怪的事。
很有可能,母亲已经遭遇不测。
母亲含辛茹苦将自己养大,又节衣缩食送自己上学,自己不但没有报答亲恩,反而连累她老人家……
想到这里,蔡群帆如万箭穿心,鼻子一酸,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从脸颊滚落。
他迈着沉重的步伐回到了部队。
上海市民载歌载舞庆祝解放
当他回到军部,却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万分思念的母亲。
可是,他一时不敢相信:那怎么可能是母亲?因为她穿着军装。
仔细一看,分明就是母亲!
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母亲怎么会在这里,还穿着军装?他用力揉了揉眼睛,定睛再看,千真万确。
这时候,刘飞军长说话了:“小蔡,愣着干什么?还不快问候妈妈?”
蔡群帆如梦初醒,快步上前,叫了一声:“妈!”
正如蔡群帆担心的那样,日军侵占浙东后,不仅在沦陷区实施“三光”,还对新四军亲属下毒手。不少新四军的家属被敌人抓走,惨遭杀害。
当地游击队负责人跟蔡群帆是儿时伙伴,知道他参加革命的事,派人把他的母亲接到了根据地。
当时杨凤珠年龄不大,四十来岁,到了根据地之后,她也没有闲着,给新四军送情报,照顾伤员,工作干得井井有条。
游击队负责人见她能干,而且很有组织能力,就动员她加入了新四军,安排她在战地救护队工作。
抗战胜利前夕,杨凤珠随部队到了胶东根据地。
日本投降之后,主席发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十万大军挺进东北,杨凤珠也是其中一员。
到了东北,杨凤珠精通缝纫和刺绣,被调到了东北民主联军被服厂,为前方指战员缝制军装。
四野大军南下,杨凤珠也随之南下。
当她获悉上海解放,驻扎城里的是华野20军的时候,就产生了寻找儿子的念头。
因为华野的前身之一是新四军,儿子参加的就是这支队伍。
杨凤珠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了上海军管会。
陈毅市长(右二)
杨凤珠找儿子的事,惊动了市长陈毅。
陈毅当时正在办公,见一个女同志走了进来,就问:“你找谁?”
“找我儿子,当年他参加了新四军。”
“他叫什么名字?在哪个部队?”
“他姓蔡,名和民,在哪个部队我不知道。”
“和民”是蔡群帆的学名,上学时一直用这个名字,参加革命后为了不连累母亲,改名群帆,母亲对此并不知情。
陈毅一听为难了,新四军这么多,要找一个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是知道具体哪个部队还好说,不知道的话,找一个人跟大海捞针一样。
无巧不成书,当时担任上海第一警备区司令员的刘飞刚好来办事。
刘飞和蔡群帆从1939年就开始共事,二人都在“江抗”(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三支队。
二人朝夕相处,彼此熟悉,蔡群帆改名,还是刘飞的主意。
他听说杨凤珠找蔡和民,非常兴奋,对她说:“我知道蔡和民,他就在我们警备区,现在已经改名字了,他去找你了呀。”
就这样,分别9年的母子终于相见。
蔡群帆(后排右一)
蔡妈妈还得知一个喜讯,儿子如今有了妻子,而且妻子王苏菲也是浙江人。
蔡妈妈心花怒放,抿住嘴笑。
蔡群帆还告诉母亲:“苏菲还有了身孕,您就要当奶奶了。”
蔡妈妈一听说就要抱孙子了,高兴得合不拢嘴,对儿子说:“和民啊,走,带我去看看你媳妇。”
蔡群帆和妻子王苏菲
因为儿子参军,父母受株连的不少,但母亲也参加了革命的事还极为少见。
杨凤珠、蔡群帆母子的革命故事成了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