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秀秀:紫砂壶茶艺十八道,时长30分钟
“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间,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无锡宜兴丁蜀镇,因此又名宜兴紫砂壶。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

因为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显得格外珍贵,又加之紫砂壶泡茶的好处、茶禅一味的文化彰显,更使紫砂壶韵味无穷。紫砂壶泡茶易得茶之真香真味。亦有“陈茶不馊”,“暑天越宿不起腻苔”,甚至“旬月不坏”之功。深受茶人喜欢。

明清时,茶由煎点改为瀹饮。此种变化,始自明太祖“罢造龙团”之举--龙团凤饼茶改为叶茶后,品饮的方式也逐渐随之改变。“今人惟取初萌之精采,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瀹饮法使饮茶颇具自然之美:瀹饮法真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哉。(文震亨《长物志》)由是至今瀹饮法仍是最为普遍的品茶方法--兼具赏茶、闻香、观色、品味各种步骤,又刺激了紫砂壶的繁荣。

书 院雅士茶道中推行的紫砂壶茶艺,与俗世茶道相比更重礼仪,文词更典雅。可以说,雅士茶道之雅,既体现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之内涵,又体现在这些内涵的外 化形式,即茶道程序和茶道礼仪当中。书院紫砂壶茶艺,是在传统乌龙茶茶艺的基础上经过发展,整合,去芜存菁,方才演绎出了不同寻常的十八道程序:

唐煎,宋点,明清瀹茶,人物相格,秀成灵芽,借此礼法观参物我。愿这盏中之物,可涤除心外之尘。
(1)焚香静气,活火烹泉

焚香静气即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一个肃穆祥和、庄雅持重的气氛,望这沁人心脾的幽香可使大家心旷神怡,亦愿大家的心能借此香云,涤除烦恼,且随我们同吃茶去。《茶经》云:其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亦有苏东坡道:活水还需活火烹。活火烹泉即煮沸壶中之水。

(2)山川世界,叶嘉酬宾
壶中自有天地,杯内风雨迢遥。一盏自藏世界,半壶可煮山川。借此万千气象,为大家分享今日所用之茶器:

紫砂壶:乃名壶产地宜兴所制,泡茶之泡壶,亦称母壶,而另一把则为储备茶汤用之海壶,亦称子壶,顾名思义,其统称”母子壶”。
闻香杯:闻香所用,聚香之茶器。
品茗杯:品茶之用器。
涤方:用以贮涤洗之余。
茶巾:亦称絁布。常取二枚,互用之以洁诸器。
此为茶道组,可分为:
茶则,量也、准也、度也,用以量取茶叶。
茶镊,取放茶杯亦或茶叶底。
茶漏,增大壶口,以防干茶外溢。
茶导,用于拨取茶叶。
茶通,用于疏通壶嘴。
叶嘉酬宾即请诸位鉴赏我们所泡乌龙茶。(请您依次鉴赏,在鉴赏的过程中可观其形,闻其香。)

(3)大彬沐淋,乌龙入宫
大彬沐淋即用开水烫洗茶壶,其目的为洗壶,时大彬乃明代制作紫砂壶的一代宗师,他所制紫砂壶堪称世间至宝,故后代茶人常将名贵的紫砂壶称之为大彬壶。今日所泡 肉桂 属乌龙茶类,将其投入壶中,即称乌龙入宫。

(4)高山流水,春风拂面
高山流水觅知音。借其悬壶高冲,亦可使茶觅知音,且达涤除尘垢之意。春风拂面。即用壶盖轻轻刮去茶汤表面之白色泡沫,可使壶中茶汤更加清澈、洁净。

(5)乌龙入海,重洗仙颜
冲泡乌龙茶讲究“头泡汤,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头泡之茶我们一般不喝而用于温杯,将剩余茶汤直接注入涤方,则可借喻乌龙入海。重洗仙颜即指第二次向壶中注水。

(6)母子相哺,器成佳韵
将母壶中的茶汤注入子壶,亦如母亲哺育婴儿,茶道即人道,最讲究其温馨,此程序反映出世间真情——母子之情。瀹茶六要讲究:人美、茶美、水美、境美、意美、泡茶所用茶器亦须精美配套。

(7)祥龙行雨,凤凰点头
(8) 夫妻和合,鲤鱼翻身
(9)捧杯敬茶,众手传盅
(10)喜闻高香,鉴赏汤色
(11)三龙护鼎,初品奇茗
(12)再斟流霞,二探兰芷
(13)二品云腴,喉底留甘
(14)三斟石乳,荡气回肠
(15)含英咀华,领悟茶韵……………
(16)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孙中山先生曾倡导以茶为国饮,鲁迅先生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古往今来,人们已将茶作为仁、义、礼、智、信之载体;亦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途径。最后借这杯中之茶敬诸位,祝诸位身体安康,家有余庆。
(18)茗茶探趣
子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愿诸位友人参与至茶道修持中,推其奥妙,便可发现”雅士生活之“乐趣所在。…………..
表演完整个的紫砂壶茶艺十八道,时长大约30分钟。茶人修习,除记诵文词,内化于心,练习泡茶步骤之外,更要注重其中起承转合的细节部分。比如每一道的手势、茶具排列,注水方法,都需要多次的实践操作才能熟极而流。仪表风范要得宜,节奏要慢,慢而能生静,静而能悟万物之美。


秀秀书院薛山长与秀秀老师,欢迎诸雅士来书院,也来体验“紫砂壶茶艺十八道”,体验“唐煎宋点明清瀹茶”之法,体验“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之妙。
茶人秀秀:学习茶艺的三种人群
茶人秀秀:四种茶道,五种茶艺,六大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