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利润齐下降,吉利患上“小感冒”焉知非福?

今年的夏天,全国各地怎么也热不起来,气温稍稍上升就会迎来一场瓢泼大雨。当前的中国车市像极了现在的天气,三天太阳两天雨。
7月8日,吉利汽车公布了两条重要消息,第一条关于销量,第二条关于利润。6月份,吉利三大品牌整体销量为90875辆,环比增长0.63%,但同比下滑29.25%。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车累计销量651680辆,同比下滑14.99%。利润方面,吉利集团董事会预计:与去年上半年66.7亿元的净利润相比,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将减少40%左右。

俗话说盛极必衰,吉利汽车该如何止跌?
鉴于销量和利润双双面临巨大下滑压力,吉利汽车主动下调了2019年的销量目标,由原定的151万辆下调10%,定为136万辆。嗅觉敏锐的资本市场也对吉利发布的消息迅速做出了反应。截止昨日收盘,吉利汽车股价已经跌至11.7港币,市值蒸发掉将近1500亿港币,目前正在死守1000亿港币市值大关。
事实上,吉利汽车销量和利润双双下降,是早已注定的事。从2014年吉利实行“精品车”战略开始,吉利汽车的发展就如同坐上了“长征”火箭,销量迅速攀升。2015年,吉利汽车年销量还停留在50万辆级别,2018年,吉利汽车年销量就突破了150万辆。三年销量涨三倍,吉利汽车看似盛世,实则隐忧。

吉利集团认为市场不景气是主要原因
吉利汽车当前的隐忧主要有以下三个:
1.债台高筑。吉利汽车2018年公布的财报显示,吉利集团的资产负债率超过55%,实际也许更高。酷爱“剁手”的李书福四处“买买买”,导致吉利汽车负债高达1800多亿。高杠杆意味着高风险,这也是投资者对吉利的股价不看好的原因之一;

从沃尔沃开始,李书福似乎尝到了并购的甜头
2.压库严重。虽然吉利汽车过去几年成绩斐然,但吉利和经销商以及供应商的关系并不和睦。对供应商来说,吉利即便人前“大富大贵”,自己的货款还是迟迟无法到账;而对经销商来说,不断提高的库存指数让他们彻夜难眠。吉利的“快乐”,显然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

吉利拖欠货款早已是人尽皆知
3.质量存疑。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对旗下产品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外观内饰造型焕然一新,增添了许多豪华感。但显然,这些只是“表面功夫”,在汽车投诉网站“车质网”上,吉利最为热销的轿车帝豪,存在“车身生锈、发动机异响、油耗高”等投诉。如果翻看帝豪历代车型的投诉,就会发现“车身生锈”绝非偶然,从2014款帝豪开始就存在“漆面起泡开裂”的投诉。

从2014款开始,帝豪就已经埋下了“生锈”的种子
而在不久前,刚刚上市的星越甚至在消费者提车回家的路上就“急不可耐”,发生了自燃。一般来讲,汽车作为了一个复杂的机电综合体,发生自燃不必大惊小怪。但事情曝光后,吉利汽车的态度十分耐人寻味,没有官方的声明,没有事件的调查,星越自燃事件就像泥牛入海,再也没了消息。

星越是真的“火”了
人的身体出现感冒头疼的症状时,是身体在自我修复,而吉利汽车遭遇销量和利润的双双下跌,何尝不是市场对吉利发出的警示?经历过销量和利润的双重下跌之后,吉利汽车也该放慢脚步反思一下过往。
汽车行业的竞争如今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谁都希望蚕食掉对方的市场份额,但盲目的自信反而是一种慢性自杀的行为。吉利汽车主动下调销量目标,不仅是一种务实的做法,也是对经销商库存压力的缓解,作为自主品牌一哥,吉利汽车的未来,仍然是可期的。

光鲜的背后,一定有不为人知的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