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笔记---增补【偏文学的部分】
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形式题材、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2.笙诗:又称“六笙诗”。有标目的诗共3111篇,实际存留305篇。包括国风160篇,颂诗40篇,雅诗1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称笙诗。这六篇笙诗,有人本来认为有辞,但是在战国至秦之间亡佚了。包括《诗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诗的合称。据《仪礼》记载,这六篇诗用笙演奏,因此而得名。自汉代以来。这六篇诗都有目无辞,《诗经》三百零五篇不将其计算在内。
3.二雅:“雅”是“正”的意思,是“朝廷正乐”,《诗经》中包括《小雅》和《大雅》,故又称“二雅”,共105篇。大、小雅当是音乐上的区分,《大雅》3l篇,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雅》74篇,大部分作于西周末期。这些作品的产地是西周王畿地区,《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小雅》中有少量民歌。
4.风、雅、颂:《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指音乐曲调,国风即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诗经》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即正,是指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l篇,小雅74篇,“雅”诗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些民歌。“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音乐较舒缓,“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5.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情感。朱熹《诗集传》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6.六义说: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六义”说源自《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源于《周礼》中的一段话。《毛诗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曰雅,六日颂。”其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叫做“六义”。“风、雅、颂”是指《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7.风雅: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诗歌创作原则,确立在《诗经》时。“风雅”不是指“风雅”体裁,而是指体现在《诗经》“风”、“雅”中的艺术创作精神.即诗歌创作的高尚意义和严肃性。《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它引导后代文人在情感抒发上寻求一个健康向上的正确的人生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和道德节操。
8.比兴:《诗经》“六义”中的二义。“比”,一般认为它是《诗经》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即相当于比喻修辞格。“兴”,朱熹认为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并说“诗之兴多是假他物举起,全不取义”。《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兴”两义,各家所论虽或偏重社会内容,或偏重艺术表现,但都将比兴理解为与直接叙述描写相对立的,借比喻、象征等手法对某一特定内容所作的曲拆委婉的表达。“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9.四家诗:指汉代传习《诗经》的鲁、齐、韩、毛四家。《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前三家是今文学家,西汉时皆立于学官,置博士。魏晋以后,三家诗先后亡佚。“毛诗”是古文诗学,较晚出,系私学相传,后盛行于东汉。魏晋以后,直到现在,通行的《诗经》即为“毛诗”。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力图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之解释大同小异。
补充:三家诗
秦朝焚书坑儒以后,《诗经》因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并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齐、鲁、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
10.《易经》: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而言。
补充: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之一,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凶吉应验的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甲骨卜辞所记内容失分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真实朴素的反应了殷商时期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来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
殷商铭文:
殷商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之一,反应了我国早起记事记言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商周时君王、公候、臣子都可做铜器铭文,君王所做的铜器被视为国之重宝。铭文铜器有长有短,反应记述了社会生活。周代铭文的字数增加了,内容也较甲骨卜辞来说相对复杂,不仅有记事文字,还出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其中的《毛公鼎》是侧重记言的铭文,其中的训诰已和《尚书》区别不大。
11.《尚书》: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尚”的意义是上古,“书”的意义是书写在竹帛上的历史记载,所以“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主要记载商、周两代统治者的一些讲话记录。《尚书》书名为汉代今文家所定。《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中的文诰都独立成篇,有完整的结构,文字古奥典雅,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着直接的影响。
补充:《国语》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21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各国语在全书所占比例不一,没一国记述事迹各有侧重。《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西周以来的敬天保民思想在书中得到了继承。《国语》以记言为主,其记言文字在形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但《国语》虽记言多于记事,但在《国语》中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战国策》
《战国策》凡23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燕、赵、楚、魏、韩等诸国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辨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作者非一人,而是战国后期的纵横家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主要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应了纵横家的人生观并反应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兴起。如:苏秦、张仪。《战国策》中出于虚构的内容颇多,如写苏秦夜读,引锥自刺及慨叹之语,夜室独语,显然是作者根据传闻虚拟而成。《战国策》中还大量运用了寓言故事等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如:鹬蚌相争、狐假虎威等,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
12.春秋笔法(皮里阳秋):《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的鲁国的编年史。“春秋笔法”是指在作品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春秋》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在行文中不是用议论性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春秋》还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13.《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左传》记事,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在思想内容上,《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在艺术方面,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14.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论语》为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孟子》为孟子与其弟子共同编纂的孟子的言论汇编,《中庸》和《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两篇,传为曾子所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始自宋代朱熹写的《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指《诗》、《书》、《易》、《礼》、《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诗》指《诗经》,《书》指《尚书》,《易》指《易经》,《礼》指《礼记》,五经合称始于汉武帝时。
15.《论语》:《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纂录而成,语录体是《论语》的基本特征,他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是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成的完整的篇章。《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的形象,此外,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聪明机智的子路等等。
16《老子》:《老子》是由老子自撰的,它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学问题。《老子》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老子的哲学理论基础的理论基础的“道”,在探索宇宙原始,追寻万物本源时,并未忘怀现实人生。《老子》文本结构基本要素是格言、解释,训诫,还缺乏充分展开的论述,还不是结构完整的说理文,和《论语》一起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17《孟子》:《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著作的,该书反映了孔子之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千百年后,人们仍能清晰的感受到孟子的个性、情感与精神。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孟子》中的论辩文,也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的运用类比,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吧对方引入到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8《庄子》:《庄子》是先秦说理文中的最有文学价值的一本,《庄子》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童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寓言在《庄子》中占了大量的篇幅,这些寓言故事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19《荀子》:《荀子》一书为先秦儒学家荀子所作,荀子,名况,字卿。《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有所批评,在批评各家的同时,又吸取百家学术的精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荀子》现存32篇,是其学说的集中体现,这32篇绝大多数都是说理散文,荀子另有一篇《成相》辞和一篇《赋》,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的影响。《荀子》大量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的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如《劝学》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0《韩非子》:《韩非子》是由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也是战国末期集诸子之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的韩非所作。韩非继承了前期法家的法、术、势,并将三者治为一炉,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韩非将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中。《韩非子》说理散文,最具文学意味的还是数量居在先秦散文之首的寓言故事,《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有拟人化的动物故事的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题材的平实,是韩非寓言不像庄子寓言那样诙诡谲怪,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21《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的杂家著作。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下宾客、儒士集体编撰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吕氏春秋》既为吕不韦众门客集体编成,内容自然不免驳杂,风格也不完全统一,但它有严密的体系。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一后的意识形态。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组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22.《淮南子》:此书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编成,共2l篇,是西汉一部理论著作,原称《淮南鸿烈》,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东汉高诱即说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淮南子·要略》认为它并非一部抽象论道之书,其重点乃在于“纪纲道德。经纬人事”,处处紧密关合着现实,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补充名解:
23《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是秦朝作家李斯所作的主要作品,李斯为战国末楚国上蔡人,游说秦国献统一之计,拜为客卿。适值韩国苦于秦国征伐,乃使水工郑国说服秦国开凿水渠,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事发之后,秦国的宗室大臣认为,那些外来人大抵都是个诸侯国派来游说和充当间谍的,于是建议秦王把所有客卿都驱逐出境。此文辞采华美,排比铺张,理气充足,狭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美。
24.《太史公书》:《史记》原名叫《太史公书》,此书被称为《史记》是东汉后期以后的事。此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记事上起轩辕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全书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五个部分,“本纪”是以历朝帝王的顺序年代为纲的历史大事纪,是一种编年史的摘要;“世家”是有爵位封地世代相传的家族的历史,写的是春秋战国时代所存在的各个诸侯国和汉代帝王所封的王侯;“列传”是一些有才干、有作为,卓荦不群,能不失时机地建立功业,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的传记;“书”是有关经济、军事、水利、祭祀,以及礼、乐方面的制度史;“表”是把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谱列成表格,以使人一目了然。《史记》的内容广泛,艺术高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和文学杰作
.互见法:又称旁见侧出法,是《史记》中塑造完整人物形象的手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带有神异色彩的发迹驶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对他的许多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刘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如《项羽本纪》中通过范增之口道出刘邦的贪财好色,《萧相国世家》、《留侯列传》中表现他猜忌功臣,《郦生陆贾列传》中则揭露他傲慢侮人等。
25《汉书》:《汉书》是班固所作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汉书》,《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汉书》所写的西汉盛世人物则不同,他们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中固然不乏武将和谋士,但更多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如《韦贤传》传主不是同一个人,而是记载了几代人的事迹。《汉书》有精细的笔法,有自己固定的叙事规则,以谨严取胜,从而形成和《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