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光明时评:电影《失孤》原型寻子成功,背后故事值得深思

2021-07-15 11:42 作者:青岛金昕梦幻工作室  | 我要投稿

作者:孙岱

2015年,一部讲述父亲骑摩托历尽艰辛寻找被拐儿子十五年的“打拐”题材电影《失孤》,终于在六年后迎来了续集:电影的原型父亲郭刚堂在各方努力下找回了自己失散近20年的儿子。7月13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电影《失孤》中被拐儿童原型郭新振已被找回,郭新振赴山东聊城认亲,一家人终于团聚,相拥泪流。

与亲情有关的故事,总是容易触及人们内心柔软的地方。现实中的圆满结局弥补了电影结尾的遗憾,网友们纷纷涌入豆瓣给电影《失孤》评分区留言句句触动人心的温暖话语,称“听到电影原型的孩子找到了,算是圆梦了!”“二刷,很早以前就看过,现在来补一个打分!”“希望天下无拐,每个失散的家庭都能早日团聚!”最好的剧本来自现实,这部取材自现实题材的电影总算迎来不错的结局,或许这才是《失孤》最好的续集。

现实中,父亲郭刚堂设定了以聊城为圆心的寻子地图,北到漠河,南到海南,除了新疆、西藏和台湾,寻亲足迹踏遍全国所有省市。尽管二十年的孤独寻子路充满艰辛与无奈,风餐露宿的他始终未曾放弃。令人宽慰的是,二十年来东奔西走总算没有白费功夫。寻子之路虽有苦楚与辛酸,父亲郭刚堂的那份坚持坚守的信念更让人触动。反映“拐卖儿童”这类社会问题的电影《失孤》得到大量关注,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拐卖儿童案件的危害,对于失孤家庭的无奈愈发感同身受。

郭刚堂寻子成功,与其坚持不放弃的决心有关,自然也离不开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多年前,由于刑侦技术落后等原因,拐卖犯罪问题频发,许多失踪儿童的下落无从追查。近年来,随着打击拐卖的力度加大,许多案件都能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破获。互联网时代,信息接收渠道的拓宽,加之媒体的传播导向作用,人们的法律意识也随之强化,“全民反拐”普及度大大提高。路遇疑似被拐儿童,人们总会察言观行,事事留心,以此减少家庭发生悲剧的可能。

郭刚堂认亲的圆满结果,是其个人信念的力量与与警方的共同努力,二者缺一不可,这也是公安部名为“团圆”专项行动的成果之一。截止目前,全国“团圆”行动开展以来已找回失踪被拐儿童2609名,其中时间跨度最长的61年;侦破拐卖儿童积案147起,抓获拐卖犯罪嫌疑人372名,各地已组织认亲1200余场。

现实给电影书写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结局,但还有许多个“雷达”没有回家,等待被解救。的确,近年来拐卖案件呈现下降趋势,但拐卖事件并未就此绝迹,当街抢夺儿童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寻求行之有效的应急方法,怎样预防拐卖案件的发生,如建立一套完善的儿童保护体系、对突发事件预设安全应急举措等,都是当下社会值得思考的问题。

电影《失孤》,终于圆满。


电影中刘德华饰演角色的原型——郭刚堂,在历经24年的苦寻之后,在DNA的帮助之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亲儿子——郭新振。


阖家团圆,等来的不是幸福美满,而是物是人非、沧海桑田。


1997年,郭新振被人贩子抱走,年仅两岁。


2岁的郭新振


这么小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对亲生父母留下什么印象。所有的幼年记忆,都在养父母浸泡的岁月中,彻底抹去。


对亲生父亲而言,这24年,是千分辛苦、万分执着的追寻;对失散的儿子而言,这24年,只是平淡的日子——长大,上学,工作……


当民警找上门来,当有人告诉他:他们不是你亲生父母,你的亲生父母,另有其人……


无论谁,这都是晴天霹雳。


无法接受。难以面对。


同时,这也是很多人敢于昧着良心“买孩子”的理由——养熟了,就成“亲”的了。


严格来讲,他的养父母是犯罪嫌疑人,是破坏了郭刚堂一家幸福生活、危害不小于人贩子的共同犯罪者!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唯一无法这么想、难以这么做,承受不了这种打击的人,就是孩子——2岁被拐卖,和养父母共同生活了24年的人。


他应该恨他的养父母。可在24年的感情面前,在曾经平静的生活面前,他恨得起来吗?


郭刚堂寻亲之路


郭刚堂更该恨这对养父母,仅次于对人贩子的仇恨。没有你们,会有拐卖?


可是,他忍心去破坏亲儿子和养父母的感情吗?


或许今天的这一幕,在24年的苦寻当中,他已经在脑海中预演过无数次了——


谈到未来,郭新振说,“养父母年纪比较大了,对我有养育之恩,也需要人照顾。”他的工作还在那边(河南),因此,他以后还是想留在那边,但是自己假期多,会经常回来看看。


针对孩子未来的打算,郭刚堂夫妻俩说,一切按孩子的意愿,他愿在哪边就在哪边,不让他受第二次伤害。“结了婚我们可以过去给他看孩子。希望他好好过日子。 只要孩子心里舒服,尽最大努力,把关系处理好,让孩子去孝敬抚育他长大的亲人。”


电影《失孤》


我想,24年来,每一个春节,孩子的每一个生日,他都会算一下,孩子多大了。


晚一年,孩子长一岁;长一岁,个头就高一点,从不足一米,长成一米七八的汉子。


他一定想过,孩子现在上初中了,上高中了,甚至上大学了、结婚了……

他一定犹豫过——还要找下去吗?找到之后,孩子都长大了,生活稳定了,我要介入他的生活吗?

多么让人心碎。或许他早就想好了,如果孩子幸

,就让他幸福下去,自己就当他的亲戚,若即若离……


不经此事,难成伟岸之人。他没有那么伟大,但确实让人感慨这种伟大。


他让人担心——24年苦寻终成正果之后,他还有走下去的力气吗?


我衷心希望,他能继续走下去,找一个工作;甚至成立一个公益组织,继续为寻人努力。找到儿子,不是尽头,只是开始。


郭刚堂、郭新振父子的宽容,不等于养父母当初的罪过,就可以洗白。他们24年的养育,可以换取这父子俩的原谅,却不能换来法律的原谅!


买卖同罪,这是法律对人口贩卖的界定。但现实是,国家对人贩子处罚严厉,对购买者处罚的力度,却远远不够,很多养父母甚至逃过了惩罚。


这已经成为人口贩卖行为中的魔咒。确实,一旦孩子大了,因为孩子和养父母的感情,同时为了照顾孩子,法律会适当减轻处罚。这客观上形成了对购买行为的纵容。


没有市场,会有贩卖吗?没有对法律的敬畏之心,还会有人前仆后继,成为下一个购买者。


不能这么一直拖下去。


魔咒何时可破?


光明时评:电影《失孤》原型寻子成功,背后故事值得深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