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纪事(二十)---轻取姑苏
上期讲到湖州刺史李师悦还未等到朝廷加封他为节度使的旨意就撒手人寰了,之后他的儿子李继徽子承父业,接任湖州刺史。这点在中唐晚唐政局很常见,中央对于大部分地方势力的控制力早就不如盛唐之时,所以很多地方早已宛如一个个割据的小王国,本来应该是朝廷任命的封疆大吏都变成世袭制,父死子继。中央对此也是鞭长莫及。
对于继任者李继徽,昭宗皇帝自然不会也加封他为节度使。李继徽倒是无所谓,因为这个时候他正和弘农郡王杨行密打得火热,准备举城投降。但是湖州一直都是在浙江西道观察使管辖,他这一举动激怒了以牙将沈攸为首的本土势力。沈攸在公开场合直接表示反对投靠淮南。同时众将也纷纷表态支持沈攸,追随李继徽的人数不到十分之一。李继徽一见在湖州已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连忙出逃向北往广陵投奔杨郡王而去。于是湖州兵不血刃回到钱王手中,沈攸也因此升任都指挥使。

(在看资治通鉴之时看见有记载李继徽被封为天雄节度使和静难节度使,瞬间有些诧异,怎么一下子从东南一城飞到西北变身封疆大吏,还在李茂贞帐下。一查才知道,同名,这个李继徽是李茂贞养子,原名杨崇本。在《资治通鉴》中李师悦的儿子叫作李彦徽。)
乾宁四年(897)十月,台濛被杨郡王派遣到苏州守城,取代之前的董昌旧将朱党。而次月也就是十一月,当年擒拿刘汉宏的首功之人台州刺史杜雄病逝,此时钱王对于浙南地区并未有掌控能力,毕竟浙南主要还是军阀割据势力,而北方的杨行密才是一心想要吞并两浙的心腹大患。所以还是先北后南。
转眼来到光化元年(898)正月,根据资治通鉴记载顾全武进兵神速,“乙未,拔松江。戊戌,拔无锡。辛丑,拔常熟、华亭。”松江大家都清楚指的就是现在的上海,无锡、常熟都是现在的地名,华亭也是松江。也就是顾将军以苏州城东边的昆山为支点,在六天的时间里转战近五百里,扫清了苏州城北和东两个方向的外围有生力量。苏州城西就是太湖,此时在苏州城内的台濛已然陷入顾将军的重围之中。但这时却没有直接进攻苏州城,应当是怕逼迫太甚,杨行密全力来攻,此时淮南实力还是远超两浙。

二月,由于原来浙江西道的治所润州一直在杨行密的控制范围下,朝廷下旨镇海军移到杭州,算是遂了钱王的心愿。七月,再次表彰钱王为定乱安国功臣。十一月,中原军阀、东平郡王、宣武军节度使朱温派心腹大将葛从周、庞师古南下攻打淮南,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清口之战。杨行密的注意力全部被拉到北方,无暇南顾。
乘此良机,顾将军挥师围城,苏州城旦夕而下,守将台濛早已无心恋战,弃城而逃。前来救援的周本也被顾全武击败,但是淮南军的秦裴却趁乱袭取了昆山,筑城而守。顾将军安定苏州城后,回师东进,在昆山城外与秦裴大战数次,双方不分胜负,打得有来有往。最终顾将军祭出水攻,用大水冲毁了昆山的城墙。秦裴见城已经守不住了,就率领部队出城投降。
顾将军对于这个对手还是有一些好奇,于是问他为何只剩下一支偏师明知不会有援兵还要坚守孤城?秦裴倒也忠義,毫不犹豫回答杨郡王对我恩重如山,我就用我的忠诚来回报。得到答案后的顾将军很是钦佩,主动向钱王请求宽恕秦裴,钱王也准许了。唐末五代,兵变频发,朱温为了权势背信弃义却也成一代枭雄,秦裴如此忠義却湮没于历史长河,着实可惜。
清口之战结局如何?会怎样左右唐末局势?钱王接下来是否能顺利接收两浙?请看下期---图上凌烟。
参考书目 《十国春秋》(卷七十七)
《新五代史》(卷六十七 吴越世家第七)(卷二十一 梁臣传第九)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袭列传二)(卷二十一(梁书)列传十一)
《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七)
《吴越备史》(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