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克氏龙:辽西小坦克
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量羽毛恐龙被发现后,位于中国东北的辽宁省就成了古生物学上的圣地。二十多年来,无数震撼世界的新发现从这里出土,让中国成为古生物界的一颗明星。

不过,有的读者可能发现了。辽宁最著名的恐龙都集中在早白垩世。自1.2亿年前的阿普特阶之后,辽宁地区的恐龙就杳无音讯了。在之后5000多万年的时光里,辽西大地一直空空荡荡的。难道在堪称恐龙时代巅峰的晚白垩世这里真的没有恐龙活动吗?其实不然,早在21世纪初科学家其实就在辽宁发现了晚白垩世的恐龙化石。只不过大家并不知道它们的存在,今天我们就来介绍这些恐龙中的一种--克氏龙

布氏 克氏龙
Crichtonsaurus bohlini
分类
甲龙亚目 甲龙科 甲龙亚科
体长
3-3.5米
体重
500kg
分布
中国辽宁北票市
时代
晚白垩世

如果论出道的时间,克氏龙未必比那些披着羽毛的家伙晚,2001年1月。古生物学家董枝明应邀参加辽宁省古生物鉴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试鉴的化石中他看到几块来自北票市下府乡双庙地区的化石。为了弄清楚这批化石的来历,董枝明老人在四个月后抵达了化石的发现地北票进行发掘,最终他找到了的几块标本,其中一段带有牙齿的下颌骨明确地显露出甲龙类的特征。这就是克氏龙的化石发现的过程。


单从命名上来说,克氏龙和之前讲过的伊卡兰翼龙一样,是一个将流行文化和古生物完美结合的命名,它属名中的“克氏”是为了纪念迈克尔.克莱顿先生--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侏罗纪公园》原著小说的作者,种名中的布氏则来自瑞典古生物学家布林博士--这位老先生为中国古脊椎动物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由此我们亦可窥见华夏民族知恩图报的优秀品质啊。

克氏龙的正模(编号:IVPP V12745)包含了有三枚牙齿的左下颌骨头、3节颈椎、1节背椎,完整的肩胛骨、乌喙骨、肱骨、股骨、以及许多背甲的碎片。通过这些化石可以推测出它的体长在3-3.5米之间,体重500公斤左右。算是一种比较小型的甲龙科恐龙。在克氏龙的身上我们发现了一些非常奇怪的特点--克氏龙的化石里包含了一块板形的骨甲,这个骨甲基部较厚 ,有些类似于剑龙类的骨板,科学家认为在克氏龙活着的时候。这块骨甲也和剑龙的骨板一样是立在克氏龙背上的。如此看来,克氏龙还真是个“远看似剑龙,近看是甲龙”的小奇葩。


作为甲龙科的成员,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们的尾锤啦,但是看过之前专栏的伙计应该知道,一些原始的甲龙科是没有尾锤的,辽西地区热河生物群的传奇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克氏龙的化石上我们并没有找到尾锤的痕迹,但是也不能就此断定它们没有尾锤--毕竟生物的每个部分都不会保存的太完好。通过对比克氏龙和其它甲龙肩胛骨,肠骨,荐椎等地方的异同。科学家发现克氏龙属于比较基干的甲龙亚科,它们比大名鼎鼎的缙云甲龙还要衍化一些--缙云甲龙是最早拥有尾锤的甲龙科,克氏龙的分类位置比缙云甲龙更衍化,这就表明它们一定拥有尾锤!克氏龙的发现,对研究甲龙家族的进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克氏龙生活在距今9000多万年前的孙家湾组,这里虽然也是辽西地界,但是大名鼎鼎的热河生物群已经是过去时啦,因此克氏龙不用担心被披着羽毛的暴君迫害。在他身边还生活着鸭嘴龙类的双庙龙,泰坦巨龙类的北方龙以及和它同属于基干甲龙亚科的克氏盾龙(曾经甚至被归入克氏龙属),这里目前还没有命名肉食性恐龙。但是不代表这里的素食者们可以高枕无忧,就在今年2月。科学家描述了孙家湾组的一颗牙齿(编号PMOL-ADt0002),牙齿的主人应该是一种未知的泛霸王龙类,这颗牙齿的齿冠长度大概要16.5毫米。这表明当地还是存在长着尖牙的肉食恐龙的。面对这些掠食者。克氏龙虽然体型不大,但是他们依然可以用甲龙家族祖传的盔甲和尾锤进行防御,称得上是晚白垩世辽西地区的一只“小坦克”。



在克氏龙生活的年代,辽西大地上的恐龙们早已经泯然众人矣。它们不再像早白垩世的前辈那般受到万人瞩目,而是和大部分的冷门物种那般被丢在了阴暗的角落里,很少有人再能注意到他们。尽管无人喝彩,克氏龙却没有自暴自弃。这只神奇的小生命依然在用自己方式登场于演化的舞台,将龙的故事诉予后人。
即使无人喝彩,也要优雅的谢幕。
资料来源:
百度恐龙吧
维基百科
论文:
董枝明:辽宁北票地区一新的甲龙化石
Dinosaurteethfromthemid-Cretaceous
SunjiawanFormationofwesternLiaoning
Province,China
Ya-LeiYin,FeiXie,Chang-FuZhou&RuiPei
感谢
酸色黑樱桃
糗百小神仙
为本文提供资料和支持
咳咳,看过的朋友点个转发吧,感觉最近的专栏阅读量都不景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