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明朝的钱,引发战国时代的日本“应仁之乱”愈演愈烈
应仁元年(1467年),以将军继承人纠纷为导火索,日本室町幕府的社会矛盾迎来了总爆发。以细川胜元为首的东军和以山名宗全为首的西军在京都大打出手,这就是日本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应仁之乱”。

“应仁之乱”持续了将近十年,导致京都凋敝,室町幕府此后名存实亡,日本战国时代正式开始。但鲜为人知的是,“应仁之乱”本可在数月之内结束,是因为中国明朝的钱才持续了十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应仁之乱”刚刚爆发的时候,支持细川胜元的东军可谓占尽优势。到了应仁元年(1467年)六月,东军已经将西军彻底赶出了天皇宫和将军所在的“花之御所”,基本控制了将军和天皇,西军大败就在眼前。

就在这时,一向很少参与幕府中央权力斗争的“西国之雄”大内政弘却突然加入西军,亲率数万大军(西军总兵力为十一万)上洛。大内政弘的支援使得西军重振旗鼓,也彻底将“应仁之乱”变成了十年大乱。

可以说大内义弘的加入是整个“应仁之乱”的转折点,否则“应仁之乱”可能在数月内宣告结束,而大内义弘加入西军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大明朝的钱。这还要从室町幕府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的“勘合贸易”说起。

足利义满向中国明朝称臣纳贡,开启了对日本利润巨大的“勘合贸易”。然而由于室町幕府的先天不足,“勘合贸易”在足利义满去世后被日本西部的几个地方大名垄断,获利最大的就是大内氏和细川氏。

大内氏的领地位于靠近中国和朝鲜的本州岛西端和九州岛北部,地理条件上要优于细川氏,本可凭此垄断“勘合贸易”。但大内氏是地方豪强,细川氏则是幕府管领兼地方豪强,细川氏便利用幕府排挤大内氏。

按照中国明朝规定,只有持“勘合”的日本人才能与中国明朝做生意,而“勘合”在日本内部的分配是幕府中央决定的。于是细川氏利用幕府管领的权力在“勘合”上刁难大内氏,搞砸了大内氏与明朝好多生意。

围绕从中国明朝来的滚滚财富,大内氏与细川氏展开了一系列明争暗斗,两家势同水火。对于大内政弘来说,谁是幕府将军并不重要,但绝不能接受细川氏独掌幕府权柄,因为这样就很难跟明朝做生意了。

更何况如果通过“应仁之乱”将细川氏彻底打倒的话,大内氏就可以垄断“勘合贸易”,这在当时的日本无异于获得了“聚宝盆”。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一向不参与幕府中央权力斗争的大内政弘决定支持西军。

由于大内政弘的支援,即将取胜的东军被西军击败。但大内政弘的支援不足以让西军扭转局势。于是“应仁之乱”的战局在双方僵持中维持了十年,将日本带入了战国时代,而大内氏也在战国时代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