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代汉语大二下期末--存档

2023-07-22 15:29 作者:吉吉吉吉吉吉吉_  | 我要投稿

单选40*1分

判断 10*1分

简答 5*4分

材料 1*30分(《诗经》与骈体文)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代词:谦称,尊称。近指代词“是”“此”“斯”“兹”。辅助性代词“者”“所”。无定代词“或”。

连词:“而”“以”(介词“以”)

介词:“于”“为”“乎”“之”

“若”做连词(如果)做动词(好像)

语气词:“夫”“其”

音韵:声母(概念),韵律,阴声、阳声、入声(概念)

古书注解:发展,体例,常用术语

骈体文:三个特点

月出

【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月出(yuèchū)皎(jiǎo)兮(xī)。佼(jiǎo)人(rén)僚(liáo)兮(xī)。舒(shū)窈(yǎo)纠(jiū)兮(xī)。劳心(láoxīn)悄(qiāo)兮(xī)。月出(yuèchū)皓(hào)兮(xī)。佼(jiǎo)人(rén)懰(liú)兮(xī)。

舒(shū)忧(yōu)受(shòu)兮(xī)。劳(láo)心(xīn)慅(sāo)兮(xī)。月(yuè)出(chū)照(zhào)兮(xī)。佼(jiǎo)人(rén)燎(liáo)兮(xī)。舒(shū)夭(wāi)绍(shào)兮(xī)。劳(láo)心(xīn)惨(cǎn)兮(xī)。

①皎:毛传:“皎,月光也。”谓月光洁白明亮。关于的主题,《毛诗序》认为是讽刺陈国统治者“好色”,朱熹《诗集传》谓“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描绘“陈国统治者,杀害了一位英俊人物”。现在多认为是月下相思的爱情诗。

②佼(jiāo):同“姣”,美好。“佼人”即美人。僚:同“嫽”,娇美。

③舒:舒徐,舒缓,指从容娴雅。窈纠:与第二、三章的“懮(yǒu)受”、“夭绍”,皆形容女子行走时体态的曲线美。

④劳心:忧心。悄:忧愁状。

⑤懰(liǔ):妩媚。

⑥慅(cǎo):忧愁,心神不安。

⑦照:照耀(大地)。

⑧燎:明也。一说姣美。

⑨惨(zào):当为“懆(cǎo)”,焦躁貌。

这诗描写一个月光下的美丽女子。每章第一句以月起兴,第二句写她的容色之美,第三句写行动姿态之美,末句写诗人自己因爱慕彼人而慅然心动,不能自宁的感觉。

骈体文

骈体文的语言方面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1:骈偶:语法结构的想互对称,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内部句法结构要求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词语的想互配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又不是异词相对;连词、介词一般是同词相对。同类概念相对。

2:“四六”:基本结构有四四、六六、四四四四、六六六六、四六四六、六四六四。四字节奏一般是二二,六字节奏主要有三三、三一二、二四、二二二。

3:平仄:在对仗时应该是以平对仄,以仄对平。四字句为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六字句一般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和仄平平平仄仄。

4:用典古人叫做用事,主要在于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往往不指明出处,最讲究剪裁融化。一般是人物,故事,名言和诗文。

5:追求词藻华丽。

名词作动词:

1.       两个名词连用,它们不是并列关系或是修饰关系,一般来说,前一个名词用如动词。

2.       用在代词前面的名词,名词用如动词。

3.       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4.       “而”“则”等连词连接一个名词和一个动词或者动宾短语时,名词用如动词。

5.       “所”字名词用如动词。

6.       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7.       当名词不做主语和宾语时,前和后是介宾结构,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作状语:

1.       表示比喻“像什么似的(一样)”

2.       表示对人态度“像对待什么那样”“把什么当作什么”

3.       表示行为的工具或者慰藉“用什么”“按什么”“根据什么”

4.       表示行为动作的时间、处所、方位“在什么”

“岁”“月”“日”做状语:

1.       表示行为的频繁性、经常性和连续性

2.       “日”放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行为或状态的逐渐发展(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3.       “日”用在句首主语前,表示对往事的追说

使动用法

1.       不及物动词加名词时,动词使动。(有时可不带宾语,前文出现过)

2.       形容词的使动,主语没有其性质状态而宾语具有。

3.       名词使动,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使宾语与这个名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发生关系。(尔欲吴王我乎?使我像吴王一样吗?)

意动用法:

1.       名词意动:把什么当成

2.       形容词意动:认为什么怎么样;以什么为什么

使动:客观结果;意动:主观看法

代词

1.       第一人称用谦称,第二人称用尊称。自称其名为谦称,称人之字为尊称。

2.       近指代词:此指代性强,与远指代词彼相对;斯与远指代词夫相对;兹出于甲骨文,为泛指代词;是用于两句之间为复指。

1.       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者“什么样的人、事物”

2.       放在数词后,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

3.       语气词(彼吾君者,天子也。“表示提顿”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充当后文主语”)

4.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假设)

5.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因果)

1.       所+()+者:凸显名词性者

2.       定语+之+所

3.       所····……+名词(所从:所什么的地方;所以:所什么的工具方法;所为:所什么原因;所与:有关的人物)

4.       所+动词:与动词有关的各个方面。

所+()     被动承受者

()+者     主动发出者

连词

而:

1.       连接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连接。

2.       连接两个句子,表示两件事情之间的联系。

3.       顺接,连接两项在意思上有某种类似,或者有密切的关系,中间没有转折。

4.       逆接,连接两项在意义上相反,或者不相协调,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有种转折。可译为“却”“可是”“但是”

5.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实为逆接。含有假设意思,译为“如果”

6.       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译为“着”

以:

1.       只表顺接,连接形容词与“而”相近。

2.       连接动词或动词词组时,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3.       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

4.       置于主语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介词

以:

1.       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译为“用”或“拿”

2.       引进原因,译为“因为”,但“以”字后面的字应该是介词宾语。

3.       “以”的宾语可以承上省略,译为“借此”“因此”

连词“以”,单独存在

介词“以”,后面必须接宾语,做状语。

于:

1.       引进处所或时间,译为“在”“到”“从”“对于”“在”“方面”“向”“对”(动词+于+宾)

2.       在于:存在于      至于:到达(引进对象)

3.       比较对象,略等于现代的“比”,一般用于描写句。

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於(于,乎,诸)

1.       浴乎沂,风乎舞雩。

2.       以吾一日长乎尔。

3.       “恶乎”的意义是“于何”,只能用乎。

为:

1.       介词,替、给。为+宾+谓

2.       引进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译为“因为”“由于”“为了”

3.       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

之:

1.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       放在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

若:连词“如果”;动词“好像”

语气词

夫:

“且夫”“今夫”“故夫”=“且”“今”“故”,表示要发表议论

若夫=至于

其:

1.       陈述句、疑问句“大概”“恐怕”

2.       祈使句“吧”“啊”

3.       加重反问语气,用在疑问代词前面

4.       加强说话者的疑问语气,用于主谓之间,多与语气词“也”“乎”“哉”搭配。

5.       表示主观愿望或决心做某事,译为“将要”,用于主谓之间。

音韵学

字母,简称“母,古代用汉字表示声母,被选中的字就叫字母。声纽,母,声类,字母。

最早的字母——守温(唐末和尚)

韵例

句尾韵

一韵到底;换韵

句句押韵;隔句押韵(奇句不压,偶句压);交韵(奇句压奇句,偶句压偶句)

合韵:非入声韵与入声韵压;韵母近似通压。

阴声韵:无韵尾或以母音结尾。

阳声韵:以鼻音结尾。

入声韵:以塞音结尾。

古书注解

发展:萌芽(先秦)——兴盛(两汉)——发展(魏晋到隋唐)——中落(宋元明)——复兴(清)

体例:传注体;义疏体;章句体;集解体;(补注体;音义体)

常用术语:

1.       曰、为、谓之:辨析同义词

2.       谓:解释具体含义

3.       貌、之貌: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

4.       犹:近义词解释;今语解释古语;指出引申义

5.       之言、之为言:串讲文意,或引申义

6.       读为、读言、读若、读如:注音

7.       衍文、脱文:传抄过程中多出来或丢失的文字,也叫羡文或夺文、缺文。

8.       如字:按本音读

古代汉语大二下期末--存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