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胶东育儿所,母爱乳山的红色精髓,一段血与泪的传奇!

2021-06-19 08:39 作者:洪都烟客  | 我要投稿

生死关头舍身取义,一声“乳娘”一世恩情······

乳山有仁爱乳山、母爱乳山和幸福乳山的著称,也是城市的一道重要的品牌,其实,这道品牌真正的内涵来源于胶东育儿所的“乳娘”。在战争岁月里,乳山的乳娘们放下自己嗷嗷待哺的亲生儿女,去哺育革命战士后代,延续和保护革命“火种”,这种博大的仁爱已突破生命界限、超越灵魂。

在乳山市崖子镇田家村“胶东育儿所”旧址,前来参观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人员络绎不绝,自去年以来,经过修缮和改造后的胶东育儿所,以崭新的面貌呈现,成为红色教育基地和乡村游的亮点之一。

1942年7月,中共胶东区党委在牟海县(今乳山市)组建胶东育儿所,选取乳娘哺育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养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她们把最后一滴奶留给乳儿吮,最后一口粮留给乳儿吃,最后一件衣留给乳儿穿,最后一丝生机留给乳儿,生死关头甚至舍弃亲生骨肉。

编辑

为了隐蔽,孩子是随奶母分散在各村居住的,称奶母是“妈妈”。奶母与育儿所的联系,主要依靠育儿所的工作人员到各村直接与奶母联系。

1942年11月,日寇在马石山一带制造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惨案,当时,胶东育儿所的二三十个孩子被包围在马石山一带,育儿所的全体工作人员和奶母们提出的口号是:“宁肯牺牲自己,也要保住孩子,人在孩子在。”在反“扫荡”中,奶母宫元花同育儿所的工作人员李玉华一起,抱着刚满周岁的福永在凤凰崖一带的山上与敌周旋。

夜里,宫元花把孩子包在自己的棉衣里,让孩子的脸紧贴着自己的胸口,与李玉华对面而坐,两人的手都插在对方的胳肢窝里,共同用身体温暖着孩子,从白天坚持到黑夜,从黑夜熬到天明,直到鬼子逃窜,才和孩子回到田家村。

这些妇女用她们的全部心血,使育儿所的孩子在残酷的“扫荡”和多次迁徙中,无一损失。就是在当时麻疹流行的时候,育儿所的孩子也安然无恙。可当时这些不脱产的奶母,每月除了60斤粗粮外,是无任何其它报酬的。

为了能永远铭记那段难以忘记的红色记忆,让乳山“乳娘”精神得以传承,2016年5月,乳山市深挖忠心向党、感恩图报、坚贞不屈、慷慨无私的乳娘精神,广泛收集整理革命文物和史料,多部门协调联动加快筹建工程,最终利用胶东育儿所原址田家村民房,修缮了胶东育儿所教育基地。

这是继威海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之后乳山市打造的又一红色精品工程,胶东育儿所教育基地,设胶东育儿所纪念馆和胶东育儿所旧址两个部分,10处展室,通过文物、照片、影像、复原展室等多种形式,展现胶东育儿所历史。

根据胶东育儿所“乳娘”原型,乳山市精心编排打造了吕剧“乳娘”,由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担任艺术顾问,其弟子史萍担纲主演。先后荣获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和泰山文艺奖,被评为山东省京剧和地方戏十大重点保护剧目,并将其作为影视题材拍摄电影。


胶东育儿所,母爱乳山的红色精髓,一段血与泪的传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