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不够,案例来凑?理论/快题案例积累——江苏园博园

在理论考试的论述题答题中,你是否因为想不出多维度的分论点而头疼,你是否因为憋不出干巴巴的文字而苦恼,是否觉得自己写出的答案空洞且枯燥?
嗯,其实这不是大问题,如果能够合理在论述中以具体案例补充说明,能够很好论证所提出的观点,同时将答案润色。
并且,在备考时有意识的积累案例,对于我们快题的学习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那么接下来小妖就“城市双修”这一理论考点来介绍江苏园博园这一典型案例(其实是因为国庆刚去玩过,觉得很不错想分享给大家)。

所谓城市双修,简言之就是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前者旨在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植被;后者的重点是不断改善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发掘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和社会网络。
一个侧重自然生态的保护与修复,一个侧重文脉的挖掘与社会的和谐。

江苏园博园则生动的诠释了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修复生态伤疤、传承与创新江苏园林艺术,创造生态宜居环境的理论构想。
位于南京汤山江苏园博园曾是南京汤山的一个废弃矿坑——龙泉采石场,贫瘠而荒芜。

这是曾经的工业时代留给这片土地的伤痕,而如今在这片废墟之上重建的绿地既是对它的修复,同时也保留了工业时代的印记,在材料上选用了旧日的工厂废弃物,在设计中蕴含着向未来的展望。
在园博园入口建筑,商业建筑群以及大师园在主题上都确定了“破坏与新生”的主题,在材料与景观小品的选择上也都体现了浓郁的工业风格。
园博园入口的游客中心建筑外立面采用了石笼和赭色的锈蚀钢材料,两侧的台阶可以登顶,设计师别出心裁的在每一级台阶上预留了植物种植区域,在里面栽植了耐干旱的多肉植物,使得建筑与植物打破了对立与割裂的关系,形成了一种有机融合。


入园先通过长长的峡谷,视野豁然开朗,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由旧工厂遗址改造而成的餐饮与商业建筑。高耸的烟囱与时钟似乎向我们诉说着曾经转瞬即逝的辉煌。

这一片的建筑很有意思,例如坐落在此的先锋书店,是就地取材用原来矿场的大型储物罐作为建筑材料,把曾经的料仓赋予新的使命,变为如今的书仓,而每一个仓都围绕书卷这个大主题形成自己独立的小主题。
它以工业时代的典型材料讲述全新的主题,既是对废旧材料的再次使用,体现生态原则,也是对人文主题的阐述,凸显文化内涵。



而园博园中的大师园同样围绕着“破坏与新生——短暂与永恒——残缺与完美”这一主题展开,而园林要素的设计如同一个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一端是反思,另一端是展望。
在大师园的法国展园中,设计师将“古典主义、工业革命、印象派、自然主义”四个典型时代与“破坏与新生”主题相结合,在园中设计了一条架空的栈道,使得人们像在画廊中一样俯瞰脚下废墟景观新生的奇迹。


从栈道俯瞰,下面都是废弃的铁管,蓄水池和陶罐,鲜活的植物在废墟之上生根发芽,带来百废俱兴的生命气息。

好家伙,还扔了两辆废汽车,不过这车的样式貌似与工业时代不太搭呀(小声叨叨)

以上这几个小景点都是体现的上世纪工业文明与当下生态文明的融合,风格也比较相似。而园博园中还有一个值得一看的景点,便是江苏十三市的展园,体现着浓郁的古典风情,再现了13个城市历史名园风貌。
逛江苏展园同时还可以复习一下中国古典园林。

江苏十三市的展园面积不大,但是都很精致,大多是从地域性代表园林中撷取出经典片段再现于园博园。
苏州园入园便是沧浪亭的复廊结构,中间用墙阻隔,两侧皆是观景廊。

淮安园模仿淮安衙署园林清宴园而来,不过整体格局更加紧凑,竖向变化也更加丰富。淮安地处平原,河湖众多,淮安的古典园林更突出了水乡风貌。
而园博园的淮安园中设置了一些爬山廊和假山上的屋宇,这显然是为了适应汤山的坡地地貌,因地制宜的做法。

淮安园写生一张,勉强能看。

苏中苏南的园林风格大致相似,都是以清丽典雅著称。而苏北的徐州园则是独树一帜,装饰古朴,线条粗犷,凸显着端庄沉雄的汉风,让人联想到“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历史厚重感,而这也是典型的徐派园林特点,区别于江南小桥流水的温婉风格。


写生一张,勉强能看,图中心的构筑物是一个汉阙造型的景观灯,屋脊平直,屋檐没有翘脚,坡度很大,这是中国早期建筑的一个特点。

总体而言,园博园入口商业建筑群、大师园与江苏展园都是值得一看的景点,它们的设计不仅仅可以作为快题节点的积累,也可以作为理论答题的补充。
快题很好理解,可以把照片拍下来,临摹成效果图,考试时复刻成属于你的仅此一份效果图,同时可以在游览时思考这些园林的布局,景观要素的搭配,园林空间的设置等。
而在理论题的论述中可以适当引用案例说明,这样你的答案就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更加生动饱满,还可以凑字数,不是。

比如下面这一条题——开展城市双修的内容和意义有哪些?(华侨大学研究生考试)
看到题目,抓住题眼,三个关键点——城市双修、内容、意义,缺一不可。
那么我们首先可以解释一下城市双修的内涵为何,让人们对这个名词有一个大致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了解它的具体内涵。
城市双修是指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转变城市的发展方向。
而城市双修的具体内容我们也可以从它的两个方面——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展开讲述,当然这里可能需要我们借助一些新闻与论文。
城市双修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
生态修复主要对被破坏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从要素角度,生态修复包括对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的修复与恢复,还包括对采矿废弃地的修复,污染土地的治理,修复利用废弃地、完善绿地系统。
城市修补是不断改善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发掘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和社会网络。生态修复旨在使受损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受干扰前的自然状况,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对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解决,包括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通过城市修补,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与环境更加协调、优美。
而意义,一般在考试实践中可以理解为它的积极影响,它能达到的目标状态是怎么样的。那么实际上就是对城市双修的目标和内容的改写。
城市双修的意义在于: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山体修复,水体治理以及废弃地的复兴;能够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公共空间,改造老旧建筑,提高服务能力;能够塑造特色文化历史风貌,通过增强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有序推进老旧城区更新改造,延续城市肌理,彰显时代精神。
这条题目的主要内容基本就完成了,当然有些同学可能感觉略显空洞,篇幅也好像不那么充实,那在考场最经济的方法就是增加案例,因为理论讲述的更多是宏观层面的构想,如果有合适的实践案例补充,则能有力的证明理论的合理性。
真就论述不够,案例来凑呗。

那么上文讲述的江苏园博园,就可以作为城市双修、棕地修复、生态改造的等话题的案例证明。在本题中既可以放在“内容”阐述的最后,也可以放在“意义中来说”,我们可以这样写:
南京汤山的江苏园博园就是在城市双修理论指导下建设的生态型园林,该园将原有场地采矿作业的裸露山体加以修复、改造,体现了生态自然的理念,同时在设计时也有意保留了原有场地荒芜废墟的痕迹,使工业时代的典型特征成为展园独出心裁的一面,这体现了城市修补理念,挖掘了城市文脉,体现了时代风貌。
而展园材料的使用也诠释了后工业时代的内涵,展园中常常将旧工厂构建再次使用,成为园林中风格独特的景观构筑物,与植物合理搭配,使游人产生对工业时代的反思与新时代绿水青山的展望……
注意一下案例也不要过于长篇大论,否则会有喧宾夺主之嫌,毕竟案例只是作为润色补充的。
其实,我一直觉得园林景观专业的同学不管是在平时还是考研时期,都应该多出来走走看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这不仅仅是为了功利的备考,更多是人生阅历的积累,于我们而言总是有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