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职工身份,却只被算9年工龄,中间的31年去哪儿了?

福清的汤先生原来是
福清市太城农场的职工。
今年1月份,
农场进行改革,
汤先生被通知要下岗,
然而在计算工龄的时候汤先生发现,
农场只给他算了9年,
比他预想的少了31年。
农场职工下岗 发现工龄“缩水”?
从汤先生提供给记者的
一份职工花名册上可以看到,
汤先生是1979年进场工作,
距离现在已经有41年的时间。
但汤先生说,
在这期间并不是一直在农场里工作的。
汤先生
1983年,我们农场就是亏本没钱了,又没办法供应三四百个职工的工资,只好把田地分给我们,职工保留不变,中间自己可以去找工作。
2010年,
汤先生又被农场重新聘用回去上班,
直到今年,太城农场进行了农垦改革,
被福清市水投发展有限公司接收。
汤先生作为农场管理人员之一,
被通知要下岗。
记者在太城农村在职在岗
管理人员下岗安置补偿金测算表上看到,
汤先生的连续工龄是9年,
所以补偿他9个月的平均工资,
一共三万五千多块钱。
但汤先生说,
对于这样的补偿金额他并不认同。
汤先生认为,
1983年至2010年这几十年间,
虽然他没有在农场工作,
但身份还是在农场里,
应该也要算工龄。
下岗职工工龄由谁测算?
汤先生希望能弄清楚,为什么自己的工龄会被少算了31年。于是记者和汤先生一起来到了接收太城农场的福清市水投发展有限公司。
福清市水投发展有限公司 工作人员
当初是按福清市政府对这次改革的批复,就是人员分流安置方案的批文,当时是农业局报送市政府研究的,市政府专门会议批复。我们接收太城农场手续完成后,按批复的来做。
而关于职工的安置补偿问题,
工作人员表示水投公司并没有参与。
记者随即和水投公司工作人员
一起来到了福清太城农场,
但农场的工作人员却表示,
对汤先生的工龄问题他们也不清楚。
看来要弄清楚这事儿还得找到农业农村局,
随即,联系上了农业农村局经办人员。
福清市农业农村局 工作人员
工龄是按照市政府出的告知单,由农场牵头核算,核算完后,由街道和人社局这边配合,把事情做清楚以后,以农业局的名义把这份报告打给市政府。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虽然农业农村局是
这次农场改革的牵头部门,
但职工安置问题还是
由农场方面负责核算。
据他的了解,在汤先生反映了对连续工龄长度的疑义以后,福清市水投发展有限公司曾经组织开过一次专题会议,几个相关部门的相关负责人都参与了会议。
记者在会议纪要中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太城农场给职工及其家属按标准发放口粮田,由职工长期自主经营,保障职工正常生活,职工身份保留不变,农场不再承担职工工资和口粮供应。
汤先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2020年4月期间,虽然仍然保留太城农场职工身份,但太城农场对其只承担社会职能义务,没有承担企业职能义务。基于此,会议研究决定,汤先生的工龄判断按照原来的执行。
法学教授:是否持续缴纳劳动保险基金是计算连续工龄的依据
那么,汤先生这样的情况,
工龄究竟应该按照相关部门测算的9年来,
还是应该按他自己认为的40年来计算呢?
记者也咨询了法律界人士。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丁兆增
这种情况从性质上认定,应该认定为一种停薪留职的情形。根据1983年4月国家经委,劳动人事部转发的《全国整顿企业劳动组织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对于这种停薪留职的职工,在停薪留职期间一般是不计算工龄的。
但是在1983年之后,停薪留职的员工有向原单位缴纳劳动保险基金,那么这种情况下,在停薪留职期满重新工作后,那么停薪留职期间可以计算连续工龄。
也就是说,
要判断汤先生的工龄有几年,
还要看汤先生在中间的31年时间里
是否有向太城农场缴纳劳动保险基金。
记者也把丁教授的意见转达给汤先生,
汤先生表示会再去核实缴纳情况。
而记者认为,
工龄对于每一个职工的
职业生涯都至关重要,
大伙儿若是有停薪留职的打算,
务必先核查相关政策,
避免遭遇汤先生这样的麻烦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