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继续教育_专业课6
单选题(共20题,每题1.5分)
1、“三大发动机”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C)。
A、源动力 B、基本动力 C、过程性动力 D、持续性动力
2、根据本讲,《城乡规划法》的核心是(B)。
A、私有权力的限制 B、解决行政权如何行使 C、对公权的约束 D、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3、文化资源的挖掘途径包括直接挖掘和间接挖掘,在我国,间接挖掘的案例包括仿唐乐舞、丝路花雨、印象刘三姐等。其中,(B)首创于1979年,被新闻媒介赞誉为“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并被作为20世纪中国舞蹈经典剧之作,载入中华民族艺术史册。
A、仿唐乐舞 B、丝路花雨 C、印象刘三姐 D、大梦敦煌
4、本讲提到,《城乡规划法》赋予的行政权力不包括(D)。
A、行政许可 B、非许可性审批 C、规划监督 D、组织编制规划
5、智慧城市的概念里,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智慧的树,其中树干指的是(D)。
A、智慧新的设施 B、智慧新的应用 C、智慧新的产业 D、智慧新的技术
6、新经济时代,城市和产业的问题,首先是(C)的问题。
A、城市 B、产业 C、人 D、经济
7、根据本讲,城市发展中以下属于景观思维的是(A)。
A、道路求宽 B、崇尚和谐 C、关注文化 D、追求人性化
8、根据本讲,城乡规划的(C)是实现规划权威性与严肃性的基础,也是城乡规划工作赖以生存的基础。
A、民众满意度 B、公众参与度 C、科学性 D、可行性
9、(D)应该始终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
A、经济 B、文化 C、特色 D、民生
10、根据本讲,采取司法强制措施手段的是(B)。
A、非法权益 B、合法权益 C、违反规划 D、骗取许可
11、新型城镇化是以(C)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A、物的城镇化 B、GDP的城镇化 C、人的城镇化 D、房地产业的城镇化
12、城市群的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发展新的趋势,我国大致把城市群分为(A)个城市群。
A、20 B、10 C、25 D、30
13、二三线城市的发展需要以定位为引导,在我国,(B)的定位是:中国北方经济中心。
A、成都 B、天津 C、西安 D、南京
14、本讲提到,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的第一个任务是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一个“政府+企业+个人”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其中,(C)要承担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基本养老、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公共成本。
A、个人 B、企业 C、政府 D、社会福利机构
15、在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中,工业发展型是基于一定的自然资源或工业基础,通过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发展路径,比如哈尔滨、济南、西安、长春都是我国传统的老牌制造业基地。其中,(D)是我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A、哈尔滨 B、济南 C、西安 D、长春
16、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其中“经济中心城市”描述了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B)。
A、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范围 B、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地位 C、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 D、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属于以下哪种法律体系(C)。
A、民法 B、经济法 C、行政法 D、社会法
18、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常用工具中,要求明确城市要规避缺点、弘扬优点、抓住新机会、规避风险的是(A)。
A、SWOT分析 B、PEST分析 C、驱动力分析 D、波士顿矩阵分析
19、2016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专门强调了城市发展要(A),要把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作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A、遵循规律 B、打破规律 C、创新方式 D、突破变革
20、根据本讲,城市内部各种功能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城市职能的(A)。
A、基础 B、集中体现 C、重点 D、外在要求 多选题(共20题,每题2分)
1、根据本讲,传统城市的发展模式包括(ABCDE)。
A、政策引领型 B、市场建设型 C、文化主导型 D、资本驱动型 E、工业发展型
2、目前,我国正处在四期叠加的阶段,其中,四期是指(ACDE)。
A、经济增速换挡期 B、财政政策调研期 C、结构调整阵痛期 D、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E、新一轮改革启动期
3、根据本讲,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ABC)。
A、制度障碍 B、社会差异 C、经济差距 D、国际差异 E、以上都是
4、即使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也面临许多人居方面的短板和欠账,公服设施存在(ABCD)的问题。
A、“高大上”相对多 B、“中小微”有欠缺 C、布局上不均衡 D、体验上不舒适 E、“高大上”数量太少
5、根据本讲,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特征有(ABCD)。
A、全局性 B、长远性 C、抗争性 D、纲领性 E、组织性
6、本讲提到城乡规划需要专家参与,以下属于专家参与的特征是(BCD)。
A、资金优势 B、参与者 C、技术理性 D、技术至上 E、催化作用
7、本讲提到,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体现在(ABD)。
A、速度变化 B、结构变化 C、层次变化 D、动力转化 E、方向变化
8、本讲提到,(CD)是苏州的核心竞争力。
A、发展活力 B、经济效益 C、历史人文 D、自然山水 E、地理位置
9、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中体现的三个转变包括(BCE)。
A、发展模式的转变 B、发展重心的转变 C、发展动力的转变 D、发展方向的转变 E、指导思想的转变
10、本讲提到,在新常态下,“三大发动机”要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三大发动机”包括(ACD)。
A、制度变革 B、科技进步 C、结构优化 D、要素升级 E、人才引进
11、现代社会,“三驾马车”已不能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三驾马车”是指(BDE)。
A、储蓄 B、出口 C、进口 D、投资 E、消费
12、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需要我们从(ABC)三个维度来判定未来的城市发 展战略定位。
A、全球视野 B、国家使命 C、人民期盼 D、经济格局 E、社会治理
13、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必须突出产业支撑,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道路。对二三线城市而言,(BD)是经济现代化的两个车轮。
A、农业化 B、工业化 C、信息化 D、城市化 E、产业化
14、根据本讲,按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可分为(ABCE)。
A、集市型 B、功能型 C、综合型 D、世界城市 E、城市群
15、根据本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立法的核心是(BC)。
A、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B、调整行政关系 C、监督行政关系 D、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关系 E、建立利益均衡机制
16、在我国现行城市规划中,对城市性质的分析和论述主要集中在(ABE)。
A、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 B、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职能和分工 C、城市在区域或国家经济中的贡献大小 D、城市的安全稳定 E、城市的其它主要特点
17、本讲提到,法律规定的监督方式有(ABCE)。
A、人大对政府的监督 B、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 C、公众参与监督 D、国际监督 E、媒体的监督
18、本讲提到,关于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定位的研究思路,说法正确的有(ABCD)。
A、资源环境--“法于天” B、区域态势--“形于外” C、人文底蕴--“发于内” D、竞争优势--“立于特” E、区域态势--“形于内”
19、根据本讲,“新三驾马车”包括(ACD)。
A、消费 B、出口 C、服务 D、创新 E、投资
20、根据本讲,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需要秉持的思维方式有(ABCDE)。
A、底线思维 B、竞争思维 C、科学思维 D、系统思维 E、以上都是 判断题(共20题,每题1.5分)
1、公益用地是采取出让方式进行开发。
错误
2、未来的城市空间慢慢会从存量式的提质转向增量式的扩张。
错误
3、城市发展战略核心是要解决一定时期内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路径。
正确
4、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镇化率超过50%,我们已经进入城市元年,城市人口大于农村人口。
正确
5、城市性质是最主要、最本质职能的反映,是基本职能、特殊职能、主要职能的综合概括。
正确
6、我国现在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70%。
错误
7、根据本讲,建设用地是城乡规划参与管理的范围。
错误
8、湖北十堰市武当山旅游驱动城市发展的基本做法是:走出一条体制创新、市场开放、产业融合、资本多元、居民共享、布局合理的特色发展道路。
正确
9、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更高阶段的表现,是经济运行度过增速换挡期、转入中高速增长后的一种阶段性特征,既是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的转换,也是从数量扩张型追赶向质量提升型的转变。
正确
10、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正处于“城市病”高发期。
正确
11、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气质,是城市灵魂。
正确
12、功能型城市里边包含金融、贸易、服务、文化、娱乐等这些功能,从而使城市的经济能级大大提高,还可以成为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包括大都市。
错误
13、昆明的定位是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它既有现代化的城市气息,又有田园绿色传统的和生态的城市。
错误
14、法制的核心在于制约公权力,在实现公共利益的同时,保护私有财产。
正确
15、公共服务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
正确
16、本讲提到规划区是实体空间,不是行政空间。
错误
17、城市总体规划不包括上级政府事权的体现和落实。
错误
18、湖北十堰市武当山旅游驱动城市发展的一个做法是山水联动,就是新景区、新城区、新社区。其中,新景区是山上做加法,山下做减法,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武当山景区的生态环境。
错误
19、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后期,在区域整体配置继续优化的过程中,将触动或损害部分主体的利益,即从“卡尔多改进”转向“帕累托最优”。
错误
20、城市中应当更多考虑还路于民、还景于民,有利于人民生活舒适便捷。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