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魏晉至隋唐經學沒落的徵兆】

2023-08-01 16:04 作者:muffinman211  | 我要投稿

(經學標準化反造成經學的衰頹)(儒學的發展困境)

(出自臺灣大學王世宗教授《中國歷史通釋》第八章〈隋唐帝國:中國文明的重整與轉變〉,頁215-7。)

  廣義的「文」是文化,狹義的「文」是文學,前者為知識(真)而後者為藝術(美),層次高下有別,其義是求知必須「一以貫之」而為藝常是「抒發己見」,「完全」的價值當然遠勝於「部分」,所以學文理應博通致知而不限於善用言語。科舉的流弊正是重視文學而忽略文化、為美而失真、有藝而無知,這是學者急功近利的結果,並非科舉的原意,此情顯示隋唐學術求道之志已不如古代。經學即是儒學,儒學是「士志於道」之學,故經學實為道學。漢初獨尊儒術雖於崇道甚有貢獻,但求道即是求知,其提升非憑政治之力,而且求道不進則退,為尊儒崇道設定形式標準或施行辦法最終常陷於「揠苗助長」,使人備受限制或深受壓力而難以盡情盡興學習,結果反不如正常的教育。以後見之明而論,孔孟是中國史上最偉大的求道者,後人既然無法超越先秦儒家,則漢代以下經學在知識上本已不能更進,而當儒家成為道學正統且其觀點已經「權威化」之後,士人更無發揮個人才性以增光於真理的機會,因此經學的衰微乃是中國歷史必然之情(同理,國史著述以中古之前者為優,這應與「官修正史始於唐代」有關)。所謂經學衰微並不意謂學者減少而是治經成績貧乏,然則魏晉以至隋唐經學的沒落絕非由於玄學與佛學的侵襲、或是科舉重文學(進士)而輕經學(明經)的影響,此種狀況實為經學式微的反映或結果,而非造成經學式微的原因;事實上儒學是正確且可行的治道,歷代皇室即使偏愛道家或佛家也絕不至於反儒,否則政權便有自我顛覆之虞,而且在獨尊儒術的傳統下,歷朝對於儒學只有加以肯定並確定其義,可見經學沒落的主因當不在於政治社會而在於精神世界 。簡言之,標準化是經學衰微的緣故,此事正如宗教流行之後必有的教條化現象,其病是「欲速不達」甚至「適得其反」,成因並非輕視,無能才是原由,蓋凡人才智不高,於天理領會有限,其學道難免形式化,然後便成僵化而致退化。兩漢經學已無力闡揚聖人深意,後代更是如此,學派分別即其明證,因為道為唯一,論道而分派顯示莫衷一是的困境,然則今文古文、鄭玄王肅、北派南派等不同取逕的出現,表面上呈現經學研究的昌盛,其實卻非「真理越辯越明」,這正是經學沒落的徵兆。在此情形下,佛學與玄學可以滋養枯朽的經學,但終究不能使其起死回生,畢竟儒家與釋道的旨趣並不相同,所以佛學及玄學滲入經學不可視為經學的盛況,卻應認作經學的疲態。「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論語》〈陽貨〉),治經成績不優也不致經學為朝廷所棄,事實上漢初獨尊儒術以來,統治者莫不以官定經義之法提倡儒學,而不因學者爭議之情廢弛經術,但此種「標準化」的文化政策卻造成經學實質上的衰頹乃至是扭曲,這證明真理具有超越性(理想性),以功利勸學恐是「反其道而行」。


【魏晉至隋唐經學沒落的徵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