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The Book : CHAPTER 3 - The “Quiet”

2022-04-20 10:10 作者:銀霖溟濛  | 我要投稿

CHAPTER 3 - The “Quiet”

第三章 - “寂静”

在首专的曲目之中,两把原声吉他的合奏和这两个在其间浮动的声音可以说是随处可见。这种简化乐器以及仅仅在其音效上做简洁的修饰,不经赋予了专辑“静”的特质。两个声音在歌曲里蜿蜒曲折、此起彼落着,时而合二为一时而则是各自成段。


但像这样“静”的氛围,又究竟是如何营造的呢?


“没有间隙的音乐就好比是一幅无光的画。而这静,正是成曲的锁钥,通过这一点,我们便可更为大胆地展露自身在音乐方面的个性与才能。若是歌曲中没有这样的特质,盘于听众耳际的只会是那些堆砌成墙的乐声。即好的音乐是要在声音与间隙中细细打磨的。”Eirik这般解释到。


同样的,*John Cage,这位在音乐上学有建树的大人物(他是实验音乐家、音乐理论家,也是一名作家及音乐艺术家),也在他的代表作里运用了这一特性,尽管风格上与KOC迥然相异。


其中他最为知名的音乐作品,4’33就是如此,整首曲子里不含任何多余的杂质,有的只是全然的“缄默”。


4’33是由三个*乐章(movement)组合而成的,没有半点音符参杂其中。这将是听众一次史无前例的“听觉盛宴”。不论是放在CD机上还是在流媒体网站播放,听众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眼睁睁地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没错,这并非夸张,而是事实如此。倘若置身于寂寥的真空,而我们的耳朵,仅仅是一个外置的声频接收器罢了。但当你真正意识到这里只有寂静可供聆听时,便会开始不禁展开心中的臆想,并开始费索苦思起来,试图在这潭颗粒无收的死水里寻得一星微澜。无奈这里有的只是贫瘠的可以勉强称得上是声音的声音,随着时间在四下空洞洞地游走罢了,完全没有听众心里所料想的那番图景。


2012的9月5号,若John Cage还健在的话(于1992年8月12号逝世,享年79)就已是满100周岁了。即便是在挪威,这也是值得人们去欢庆的一天——在*Trondheim Kunstmuseum(特隆纳姆美术馆),人们就专门用做演讲,放相关影片以及演唱会的形式为Cage祝福着。


在这一天的早些时候,音乐家*Michael Duch来到了当地的一处购物商场,在去往美术馆的顾客中听起了4’33。就这样,他便毕恭毕敬地将它欣赏完了,带着心中的赞许淡然自若地收拾起了自己的行李,慢步离去。


而当地报纸*Adressavisen的一名编辑人员听完后却耸耸肩,满是困惑地说:“我实在是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


当然,对比起4’33,QITNL就没有像它一样只有那绝对纯粹的寂静。在这张专辑的理念里,没有任何一首歌是属于这一范畴的。“静”是专辑中每首歌曲的必要底色,例如曲目Little-Kids。不仅如此,更关键的是,这是为能更加烘托出两人各自在演唱时的音色而一心设计的。


诚然,Eirik和Erlend也都一致认同这彼此协调相融的和声技巧便是他们拥有的最关键也是最有力的“声学利器”。在该专先前的录制过程中,正如Eirik自述的一样,感慨到,原来将鲜有运用的和声技巧与现代的音乐彼此相融的感觉是那么的美妙。


而另一支与和声技巧紧密相关的双人组合是美国的*Simon& Garfunkel。两个男孩(Simon Paul/Art Garfunkel)早在他们11岁的时候,便为他们的乐队生涯做起了筹划,那时Paul每到周末便会到Art家做客,其目的是为了与他一同在录音机上录制他们各自的声音。久而久之,他们便开始深究起了更微小的细节,例如Art会让Paul去反复演示“t”的发音过程,为了确保准确无误,他们甚至会挨得更加近,脸对脸地教学,为的是能让Art能更好地观察到Paul的舌头在发声时是怎样去触及他的软腭,以至于他可以效仿Paul的发声技巧。


说回KOC,起初,在Skog时,Eirik和Erlend并非会将一首歌细节作为关注的焦点对待。Eirik加入后只是一位负责伴奏的吉他手,自然也不会开口唱歌。即便是在之后组建了KOC,掌握了独到的附有音乐性的韵律,他们也从来不会彼此挨坐在一起,一块听着Simon&Garfunkel成堆的唱片。因此,这两支双人乐队从境遇上就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通过以他们弹奏的原声吉他作为主旋律,进而听众们还可以感受到*Disco,*Trip hop以及低音鼓点的节奏感在交错作用着。


Erlend点明承认*Stereolab乐队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好的灵感来源,乐队中的二人(Tim Gane/Lætitia Sadier双主唱)当初都是20世纪90年代的青少年,与人声对比,旋律在歌曲中的占比更大。然而他们的出彩不仅体现在旋律上,也表现在填词中。看似稀里糊涂的词藻在细品之余抑或别有涵义。这也是*Tom Jobim和*Vinicius de Moraes的真实写照,他们两人也都一同占据了巴西bossa-nova音乐史的重要席位。他们着重于为歌词配上自己心目中的旋律。


KOC在那个Disco复兴的90年代尝试着用Eirik所说的用肉耳可辨的乐器取代用电子和电脑合成音乐的方法做着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


也正是处于这样的音乐背景中,才会有Erlend之后在奥斯陆一家旅馆里这样的答复——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深受节奏循环(Loops)这一特质的影响。


因此,如果你愿意更细致地去聆听KOC,就一定会从中听到许多重复的乐段,就比如首专中用吉他演奏的“Passenger”。


Erlend Øye那首不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MV里都风趣可人的舞曲*“I’d Rather Dance With You”也明确了他们歌曲的魅力即是胜在旋律。


许多音乐记者也因此在那时纷纷给KOC打上了“Simon&Garfunkel”的烙印,这也是有理可言的,却从来都没有将他们完整的一张照片公之于众。


Øye说:“我是从得知我们的风格听起来像Simon&Garfunkel后才开始关注他们的,在这之前我都不曾听过他们的歌。我想说的是,自己的确也很看好这支乐队,或者可以说是我喜欢着从他们身上发散而来气质,真的。但我想我们比他们更胜一筹。如果去听他们录制的歌曲(例如Scarborough Fair),会发现他们的和声遍地都是,(这或许并不好)而我们则并非如此。”


就Art和Paul组合交织的声音是否有什么与众不同这一问题依旧还是难下定论。Øye否认他和Eirik在优化声音协调度的过程中有鉴于此。


Erlend说:“我们的声音在歌曲中以近乎魔法或其他不可思议的效果美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我从来没有听到谁的声音能像Eirik这样与我那么的契合。可以说,这是独一无二的。而当我们还是Skog的一员时,我们深受卑尔根*Poor Rich Ones的启发。我记得当时去*Hulen看过一场他们的双人演奏会—指的就是William (Hum)和Espen (Mellingen)。他们的演出相当惊艳,也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度过那个在Hulen的夜晚之后,Erlend便开始尝试把和声和伴唱纳入到Skog的表演中来了。Erlend说:“这并非易事,因为我在演唱时用的是东部挪语的语音语调(在奥斯陆长大),而Eirik和另一位也是卑尔根(属挪威西部)的歌手在发音上则与我截然不同,因此这是行不通的。”


Skog的和声第一次以自由无拘束的形式呈现的是一首由*Joy Division参与制作的歌曲*“The Eternal”,收录在一张叫Balance的公益唱片里头。也是Joy Division的藏曲,这张CD于1997年在挪威发行。


Erlend回忆到:“当我们仍在Skog时,Eirik迫使自己用他的嗓音录制一首歌,这个提议一开始我是强烈反对的,但令人惊叹的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的好。于是我便借此契机汇集了粉丝后援来共做评鉴。其中就有人称我们的嗓音好比Simon&Garfunkel,但显然这是不准确的。这只不过是通过感受我们发声之后而得出的一种来自生理本能的评判罢了。”


注释:


*John Cage :美国作曲家兼音乐理论家。是音乐不确定性、电声音乐和使用非标准乐器作曲的先驱,许多当时的音乐评论家们都称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


*movement : 常简写为MOV,所谓乐章,通常是指音乐作品的章节、区隔等等,很像是文章的章节,一首乐曲常常有依大小、或是音乐形式,有单乐章、多乐章之分。交响曲通常是四个乐章以上,协奏曲(concerto)、奏鸣曲(sonata)常是叁个乐章以上,交响诗则是一个乐章的形式。组曲则不是以乐章来分,而是一首首的小曲子组合而成一个完整的组曲。歌剧则是依、序曲、几幕几景来称呼。乐章是乐曲中有意义的完全中止,但经常整件作曲仍同时演奏着,所以乐章和乐章之间,在演奏会上是不鼓掌的。若是音乐持续在乐章之间演奏,又称为「连乐章」


*Trondheim Kunstmuseum : 特隆赫姆美術館(Trondheim Art Museum)是位於挪威南特伦德拉格郡特隆赫姆的美术馆。博物馆通通过博物馆收藏的作品展示国际和地区性艺术品的临时展览。该博物館拥有挪威第三大公共艺术品收藏,1850年起便一直以艺术品为重


*Michael Duch :全名Michael Francis Duch,是一位北欧爵士音乐家(低音提琴),也是挪威国立大学的爵士乐教授


*Adressavisen :是一份地区性报纸,在挪威特隆赫姆出版


*Simon&Garfunkel :美国的民谣摇滚二人组,他们是20世纪60年代最畅销的音乐团体之一


*Trip hop : 在20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融合了说唱、灵魂、放克、雷鬼和爵士乐的影响雷鬼和爵士乐的一种音乐风格


*Disco : 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的城市夜生活场景中出现,有着四拍子、切分节奏的基调、弦乐部分、喇叭、电子钢琴,合成器和电吉他为典型特征


*Stereolab :英法前卫流行乐队,1990年在伦敦宣布成立,乐队的融合了来自德国摇滚、休闲和1960年代流行音乐的元素,并大量使用着复古电子键盘和英法双语的女声伴唱。他们的歌词有着突出政治和哲学的主题色调,同时也深受超现实主义和形势主义运动的影响


*Tom Jobim :别名为Antônio Carlos Jobim,是巴西作曲家、钢琴家、吉他手、歌曲作者、编曲家和歌手。被认为是巴西音乐的伟大代表之一,他将波萨诺瓦(bossa nova)音乐国际化,并在美国诸多杰出艺术家的帮助下,在20世纪60年代将其与爵士乐合并,独创出了一种新靡的乐风,并以此成名。因此,他也被称为是 “巴萨诺瓦之父”


*Vinicius de Moraes :1913年10月19日,生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是巴西诗人、剧作家、记者、外交官、歌手和作曲家。他是一位抒情诗人,故有”Poetinha”(小诗人)的绰号,据说是Tom Jobim给他起的。他因十四行诗而闻名,是不折不扣的波希米亚人、烟与威士忌则是他的个人所爱


*“I’d Rather Dance With You(原作者注解):这首歌收录于他们的第二张唱片专辑,Riot On An Empty Street


*Poor Rich Ones :1989-2003,是一支来自挪威卑尔根的流行和摇滚乐队,由主唱、作曲家兼吉他手的William Hut,键盘手Bjørn Bunes,贝斯手Tor Sørensen、吉他手 Eivind Kvamme, Espen Mellingen和鼓手Bjarte Ludvigsen组成,是当时一支独树一帜的乐队


*Hulen : 是挪威卑尔根的一家由学生作为驱动力的摇滚乐俱乐部,于1969年5月17日开业


*Joy Division :摇滚乐队,1976年于英国索尔福德(Salford)成立


*The Eternal(原作者注解):这首由Skog演唱的版本也同时收录在KOC的以单曲发行的“Failure”中,于2001年7月2号在英国发行


The Book : CHAPTER 3 - The “Quiet”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