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英文翻译/英文版 GA 141-2010 英文版 警用防弹衣
国家标准英文翻译/英文版 GA 141-2010 英文版 警用防弹衣

前言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GA 141-2001《警用防弹衣通用技术条件》。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GA 141-2001《警用防弹衣通用技术条件》即行废止。
本标准与GA 141-2001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第3章有增减与修改。
——第4章防护等级改为对各种枪弹类型、质量、初速、规格和弹头结构等的描述。产品代号有规定。
——增加防弹衣结构示意图、防弹层部件的要求、防弹层材料的要求、防弹衣附件防弹层的要求、防弹衣产品的永久性标识的要求、防弹衣外套颜色的要求、防弹层保护套材料性能的要求。
——修改防弹衣防护面积的要求、防弹性能的要求。
——增加环境适应性的项目。
——按照第5章的要求,第6章做相应修改。
——增加第7.3条质量一致性检验要求,修改组批和抽样的要求。
——增加第8章质量保证规定。
——增加资料性附录A、资料性附录C、资料性附录D。
——修改规范性附录B。
本标准由公安部装备财务局提出。
本标准由公安部特种警用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A 141-1996;
——GA 141-2001。
警用防弹衣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警用防弹衣(以下简称防弹衣)产品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和命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质量保证规定及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警用防弹衣。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JB 3196-1998枪弹试验方法
FZ/T 01004-2008涂层织物抗渗水性的测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警用防弹衣 police ballistic resistance of body armor
能吸收和耗散弹头的能量、阻止穿透、减轻钝伤并有效保护人体防护部位的一种服装,包括防弹衣外套、躯干防弹层部件和防弹衣附件。
3.2 防弹层部件 armor panel
有效阻止弹头穿透、防止或减轻对人体造成钝伤的防护结构体的总称,包括防弹层、缓冲层和防弹层保护套。
3.3 防弹层 ballistic panel
由防弹材料组成的吸收和耗散能量、阻止弹头穿透的结构体。
3.4 缓冲层 trauma plate
置于防弹层后面,以减轻被阻断弹头冲击对人体造成钝伤的结构体。
3.5 防弹插板 ballistic insert plate
由防弹材料制作的、在指定区域增强防弹衣防弹性能的单元。
3.6 防弹层保护套 protective cover of ballistic pane
用于保护防弹层免受光线、水分影响的结构体。
3.7 防弹衣附件 accessory of ballistic resistance of body armor
防护人体躯干之外部位的防弹结构体,如护颈、护裆、护肩、护腿等。
3.8 防弹衣外套 armor carrier
用来放置防弹层部件的载体。
3.9 躯干防护面积 trunk protected area
躯干防弹层展开面积的总和。
3.10 弹击面 strike face
指防弹层部件先接触弹头冲击的表面。
3.11 贴身面 wear face
指防弹层部件贴身体的表面。
3.12 背衬材料 backing material
用于模拟人体躯干的材料。
3.13 躯干模 backing material fixture
由背衬材料和刚性材料制作的框架组成的模型,框架背板为可拆卸的木质插板。
3.14 入射角 angle of incidence
弹头飞行方向与弹着点切平面法线之间的夹角,见图1。
弹头飞行线
入射角
弹着点切面法线
弹着点切面
试件
图1 入射角示意图
3.15 弹着点间距离 shot-to-shot distance
两弹着点中心之间的距离。
3.16 弹着点距边缘距离 shot-to-edge distance
从弹着点的中心到防弹层边缘最近的距离。
3.17 有效命中 fair hit for bullet
射击试验时,弹头入射角偏差小于等于±5°,弹头类型和速度符合规定要求,弹着点间距离大于等于51mm,弹着点距边缘距离大于等于75mm的弹头冲击。
3.18 穿透 perforation
防弹衣被有效命中后,防弹层贴身面出现通孔或看到弹头。
3.19 阻断 stop
防弹衣被有效命中后,防弹层贴身面未出现通孔或看不到弹头。
3.20 背衬凹陷深度 backface signature
弹头被防弹衣阻断后,在躯干模中背衬材料上留下的压缩形变印痕的深度(BFS),见图2。
子弹飞行线
试件
参照基准线
背衬材料
冲击前
参照基准线
冲击后
图2 凹陷深度示意图
3.21 弹道极限 V50 ballistic limit V50
对某一种枪弹类型,受试样品形成穿透概率为50%的速度,用V50表示。
3.22
…..
V0
对某一种枪弹类型,受试样品形成穿透概率为0的最高速度,用V0表示。
4 分类和命名
4.1 分类
4.1.1 防弹衣按防护等级分类,见表1规定。
表1 防护等级分类
防护等级 枪弹类型 弹头标称质量 枪弹被速 m/s 弹头结构 弹头直径×弹壳长度 mm 适用枪型
1 1964年式7.62mm手枪弹(铅心) 4.87 320±10 圆头铅心、铜被甲 7.62×17 1977年式7.62mm手枪
1964年式7.62mm手枪
2 1951年式7.62mm手枪弹(铅心) 5.6 445±10 圆头铅心、覆铜钢被甲 7.62×25 1954年式7.62mm手枪
3 1951年式7.62mm手枪弹(铅心) 5.6 515±10 圆头铅心、覆铜钢被甲 7.62×25 1979年式7.62mm轻型冲锋枪
4 1951年B式7.62mm手枪弹(钢心) 5.68 515±10 覆铜圆头钢心 7.62×25 1979年式7.62mm轻型冲锋枪
5 1956年式7.62mm普通弹(钢心) 8.05 725±10 尖头锥底钢心、铅套、覆铜钢被甲 7.62×39 1956年式7.62m半自动步枪
1981年式7.62m自动步枪
6 1956年式7.62mm普通弹(钢芯) 9.6 830±10 尖头锥底钢心、铅套、覆铜钢被甲 7.62×54 1979年式7.62mm狙击步枪
1985年式7.62mm狙击步枪
防护等级6级以上的列为特殊等级。
采用防弹插板结构在局部达到4级(含)以上防护等级的防弹衣,需在相应等级前加“C”(表示防弹插板结构),同时应在“C”前注明所采用未加防弹插板的基础防弹衣防护等级。
单独测试防弹插板防护等级时,采用本表对应级别表示。
其他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枪弹威胁类型参见附录A。
4.1.2 防弹衣按防弹层的材质分为硬质和软质防弹衣。由软质柔性材料构成防弹层的防弹衣用“R”表示,由硬质刚性材料构成防弹层的防弹衣用“Y”表示。
4.1.3 防弹插板按材质分为金属和非金属防弹插板。含有金属材料构成防弹层的防弹插板用“J”表示,由非金属材料构成防弹层的防弹插板用“F”表示。
4.2 代号
防弹衣产品与防弹插板的代号由产品名称代号、防护等级、防弹层材质代号、防弹插板防护等级与材质代号(若有)、企业自定义代号和产品型号代号组成。
企业产品型号代号:用两位数字表示
企业自定义代号:用两位汉语拼音字母大写表示
防弹层材质代号:“Y”、“R”表示
防护等级:1~6级
产品名称代号:防弹衣的汉语拼音首个字母“FDY”表示,或防弹插板的汉语拼音首个字母“FDB”表示
示例1:××企业生产的企业代号为AB,企业产品型号为01型,防护等级为2级,软质防弹材料制成的防弹衣,表示为:FDY2R-AB01。
示例2:××企业生产的企业代号为AB,企业产品型号为01型,防护等级为4级,硬质防弹材料制成的防弹衣,表示为:FDY4Y-AB01。
示例3:××企业生产的企业代号为AB,企业产品型号为01型,防护等级为3级软质防弹材料制成的防弹衣,加非金属防弹插板后局部防护等级成为4级,表示为:FDY3RC4F-AB01。
示例4:××企业生产的企业代号为AB,企业产品型号为01型,防护等级为5级(无需背衬防弹衣)的金属防弹插板,表示为:FDB5J-AB01。
5 技术要求
5.1 一般要求
5.1.1 防弹衣结构组成见图3。
防弹衣
防弹衣附件(可选配件)
躯干防弹层部件
防弹衣外套
防弹层(含防弹插板)
缓冲层(可选配件)
防弹层保护套
图3 防弹衣结构示意图
5.1.2 防弹衣材料应无毒,对人体无自然伤害。
5.1.3 防弹衣应穿着灵活,易于穿脱。穿着后不能使两臂的自由运动及人体跪、跳、蹲、俯仰、转体等动作受到限制。
5.1.4 防弹衣的外套与防弹层部件规格相适应,应能分离。
5.1.5 躯干防弹层部件应标明弹击面或贴身面。
5.2 外观要求
5.2.1 防弹衣的外套应无破损、浮线、漏针等缺陷。
5.2.2 防弹层材料表面无破洞、深坑、划伤、裂痕缺口、边角毛刺等缺陷,金属材料应进行防锈处理,非金属材料应均匀平整。
5.2.3 同一层防弹材料应均匀平整一致,无拼接、局部隆起、皱褶等缺陷。
5.2.4 由多层防弹材料组成的防弹层,各层规格尺寸应一致。软质防弹材料不应对原材料进行化学及热粘合处理。
5.2.5 防弹衣附件的防弹层结构和材料应与躯干防弹层部件一致。
5.2.6 防弹衣和防弹插板上应有清晰永久性的产品标志,防弹衣标志的位置应在后背内侧领口下方10cm居中处和防弹层保护套上的弹击面上,防弹插板的标志应在弹击面右下角上。
防弹衣标志,上的内容应包括:
a) 制造厂名称或商标;
b) 产品名称和代号;
c) 产品编号;
d) 产品规格;
e) 执行标准号;
f) 防护等级;
g) 生产日期;
h) 生产批次;
i) 有效期;
j) 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防弹插板和防弹层保护套标志上的内容应包括:
a) 制造厂名称或商标;
b) 产品名称和代号;
c) 执行标准号;
d) 防护等级;
e) 生产日期;
f) 生产批次;
g) 有效期。
5.3 颜色
防弹衣外套颜色应为警服蓝色。
5.4 防弹层保护套材料性能
5.4.1 防弹层保护套为黑色、应不透光并且密封不透水,封边应均匀一致。
5.4.2 防弹层保护套材料应具有抗渗水性能,耐静水压应大于等于18kPa。
5.5 防护面积
防弹衣躯干的实际投影防护面积应大于等于0.25m2,见图4a);防护等级在4级以上的防弹衣,若采用防弹插板,应放置在防弹层外侧,防弹插板的有效防弹尺寸为250mm×300m,四角倒角小于等于25mm,见图4b)。
单位为毫米
a) 防弹衣 b) 防弹插板
图4 防弹层部件示意图
5.6 防弹性能
5.6.1 防弹衣按照表1中不同防护等级规定的枪弹类型和枪弹速度进行试验,在有效击中情况下,防弹衣应阻断弹头,且背衬最大凹陷深度应小于等于25mm。
5.6.2 若在防弹层上加防弹插板局部提高防弹能力的防弹衣,应测试防弹插板覆盖区域的防弹性能和凹陷深度,同时还应测试未加防弹插板的防弹层防弹性能和凹陷深度。
5.7 耐浸水性能
常温下,防弹衣在水中浸泡30min后,防弹性能和凹陷深度应符合5.6的要求。
5.8 环境适应性
5.8.1 防弹衣在环境温度-20℃~+55℃条件下,防弹性能和凹陷深度应符合5.6的要求。
5.8.2 防弹衣在温度70℃±2℃、相对湿度80%条件下,经240h处理后,防弹性能应符合5.6的要求。
6 试验方法
6.1 一般检验
目测和试穿防弹衣,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1的要求。
6.2 外观检验
6.2.1 目测检查防弹衣,并详细记录防弹衣结构和材料,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2.1~5.2.4的要求。
6.2.2 若有防弹衣附件,目测检查其结构和材料,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2.5的要求。
6.2.3 目测检查防弹衣和防弹插板产品标志内容,并用下列方法检验标志的清晰和永久性:
a) 用棉布沾上蒸馏水在有标志的地方擦15s;
b) 用棉布沾上甲醇在同一地方擦15s;
c) 用棉布沾上异丙醇在同一地方擦15s。
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2.6的要求。
6.3 颜色检查
在自然北光下,目测检查防弹衣外套颜色,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3的要求。
6.4 防弹层保护套材料性能检验
6.4.1 自然北光条件下,目测检查防弹层保护套,四边应封闭均匀。沿下边剪开,取出防弹层和缓冲层。向保护套内注入6L自来水,悬吊(见图5)30min后检查,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4.1的要求。
8个悬挂点
图5 防弹层保护套悬挂示意图
6.4.2 按FZ/T01004-2008规定,测量抗渗水性能,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4.2的要求。
6.5 防护面积检验
用精度为1mm的量具测量防弹层和防弹插板(若有)的尺寸,并计算防弹层面积,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5的要求。
6.6 防弹性能测试
防弹性能射击试验的设备、布置、靶标、试验步骤和试验方法按附录B的规定进行,对不同防弹层结构、不同防护等级的防弹衣,试验方案按表2规定进行,记录试验数据,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6的要求。
表2 防弹性能射击试验方案
防护等级
射击顺序
射击距离 m
入射角
试验状态
常温
高温
低温
耐浸水
耐湿热
第1发
第2发
第3发
第4发
第5发
第6发
采用防弹插板的防弹衣进行4、5、6级测试时,防弹插板应放置在软质防弹衣内,弹着点应位于防弹插板区域内。
硬质防弹衣常温下第2发和第3发应在接縫处(若有)测试。
各样品在不同试验状态下分别进行测试。
6.7 耐浸水性能试验
在常温条件下,将防弹衣水平浸入在0.5m深的水中,静置30min,取出垂吊滴水5min,然后进行防弹性能试验。试验须在10min内开始第一发试验,30min内完成射击试验,记录试验数据,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6的要求。
6.8 环境适应性试验
6.8.1 将防弹衣放入温度为-20℃±2℃恒温箱内保持4h,然后进行射击试验。须在15min内完成防弹性能试验,记录试验数据,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6的要求。
6.8.2 将防弹衣放入温度为55℃±2℃恒温箱内保持4h,然后进行射击试验。须在15min内完成防弹性能试验,记录试验数据,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6的要求。
6.8.3 将防弹衣放入湿热箱,温度为70℃±2℃、相对湿度80%条件下,保持240h,然后再常温下放置24h后进行防弹性能试验,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6的要求。
7 检验规则
7.1 检验分类
产品检验分为型式检验和质量一致性检验。
7.2 型式检验
7.2.1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设计定型或生产定型时;
b) 当材料、结构、生产工艺有重大改变时;
c) 产品首次生产、停产一年后恢复生产时;
d) 累计一定产量后应周期性检验时;
e) 主管部门]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
7.2.2 型式检验的试验项目、要求和试验方法按表3规定执行。
7.3 质量一致性检验
质量一致性检验时,首先核对抽样样品与相应型式检验的防弹衣在结构和材料上的一致性。若一致时,试验项目、要求和试验方法按表3的规定执行。若不一致时,则判定为质量一致性检验不合格。
表3 试验项目、要求和试验方法
序号 项目 要求 试验方法 型式检验 质量一致性检验
防弹衣数量
1 一般要求 5.1 6.1 ● 1件 ○
2 外观要求 5.2 6.2 ● ○
3 颜色. 5.3 6.3 ● ○
4 防弹层保护套材料性能 5.4 6.4 ● ○
5 防护面积 5.5 6.5 ● ○
6 防弹性能 5.6 6.6 ● 1件 ○
7 耐浸水性能 5.7 6.7 ● 1件 ○
8 环境适应性 5.8 6.8.1 ● 1件 -
6.8.2 ● 1件 -
6.8.3 ● 1件 -
“●”为必检项,“○”为抽检项目,“-”为不检项目。
防弹衣型式检验数量共7件,其中1件作为备案留存。
防弹衣前后片均应进行测试。
7.4 组批和抽样
7.4.1 组批规则
以同一结构、同一材料和同一种生产工艺制造的防弹衣为一检验批。
7.4.2 抽样规则
质量一致性检验时,对同一批次的防弹衣进行一般要求、外观要求、颜色、防弹层保护套材料性能、防护面积、防弹性能、耐浸水性能抽检。
7.5 数量规定
型式检验的数量按表3的规定执行,质量一致性检验的抽样数量按表4的规定执行。
表4 质量一致性检验的抽样数量
批量数(件)
抽样总数(件)
试验项目数量
1件
2件
3件
8件
4件
注:抽样总数中1件为备用。
7.6 判定规则
7.6.1 型式检验时,全部样品的各项性能检测合格,则判定该代号防弹衣型式检验合格,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7.6.2 质量一致性检验时,全部样品的各项性能检测合格,则判定该批产品合格;防护面积、防弹性能、耐浸水性能检测不合格,则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其它单项性能指标检测不合格,则允许加倍抽样复验,如加倍复验合格,则判定该批产品合格,否则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
8 质量保证规定
8.1 防弹衣在使用过程中,应在常温、常湿、避光状况下保存。
8.2 防弹衣在使用过程中,若防弹层保护套破损,防弹衣应停止使用并返厂修理;保护套破损后,若防弹材料被水浸泡,则应重新对防弹衣进行安全性评估。
8.3 对同等使用条件下,防弹衣进行批量抽查时,任意一件防弹衣防弹性能试验时出现穿透,则本批防弹衣不能继续使用。
8.4 防弹衣在使用过程中,受到任何枪弹射击后不能继续使用。
8.5 防弹衣防护性能应考虑到本标准的不可预见因素可能导致的威胁,以确保防弹衣的安全性。可参照附录C防弹衣安全性能评估方法进行安全性评估。
8.6 各防弹衣使用方在选择防弹衣时,应在符合本标准规定的条件下充分考虑防弹衣的重量和舒适性,以提高防弹衣的穿着率。
9 包装、运输和贮存
9.1 包装
9.1.1 外包装箱上应有产品名称、生产企业名称、产品代号、执行标准编号、产品数量、生产日期、批次、包装箱尺寸、毛重及“防潮”、“防湿”等标志。字的颜色为黑色,字体为黑体字,字体大小适宜,字迹应清晰、工整。
9.1.2 包装箱采用双瓦楞纸板制成,须防潮处理。
9.1.3 每件防弹衣产品均有专用包装袋,袋内须有合格证、保险单、使用说明书等。
9.2 运输
在运输时应严密遮盖,避免淋雨受潮、曝晒,避免与腐蚀性物品混装运送。
9.3 贮存
产品应存放在通风干燥、避光的库内,应离地面250mm以上,不得与腐蚀性物品一起贮存。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其他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枪弹类型
A.1 其他枪弹威胁类型
其他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枪弹威胁类型见表A.1。
表A.1 其他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枪弹威胁类型
枪弹类型 弹头标称质量 g 枪弹初速 m/s 弹头结构 弹头直径×弹壳长度 mm 适用枪型 推荐对应级别
95式9mmm手枪弹 8.0 300±10 圆头铅心、铜被甲 9×18 9mm警用转轮手枪 1级
DAP92A2式9mm手枪弹(铅心) 8.0 360±10 圆头铅心、铜被甲 9×19 QSZ 92式9mm手枪 2级
DAP92年式9mm手枪弹(钢心) 8.0 360±10 圆头钢心、铜被甲 9×19 QSZ 92式9mm手枪 4级
DAP92年式5.8mm手枪弹(钢心) 3.0 480±10 尖头钢心、铅柱、覆铜钢被甲 5.8×33.5 QSZ 92式5.8mm手枪 4级
DBP87式5.8mm普通弹(钢心) 4.15 920±10 尖头钢心、覆铜钢被甲 5.8×42.2 QBZ 95式5.8mm自动步枪 6级
53式穿甲燃烧弹 10.45 810±10 尖头锥底钢心、铅套、燃烧剂、覆铜钢被甲 7.62×54 1985年式7.62mm狙击步枪 特殊级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防弹衣的防弹性能试验方法
B.1 设备
B.1.1 测试设备
测试设备布置见图B.1所示。图中尺寸A为射击距离(枪口到试样弹击面距离),不同防护等级的射击距离按表2的规定,公差为±0.01m。
子弹飞行线
躯干模
防弹衣
停止触发器
开始触发器
试验武器
弹速测试仪
图B.1 设备布置示意图
B.1.2 枪弹
按防弹衣的防护等级(见表1的规定),选用相应的试验用标准枪弹。
B.1.3 测速仪
测试精度和准确度应符合GJB 3196-1998有关要求。
B.1.4 躯干模
B.1.4.1 躯干模的厚度大于等于100mm,长宽大于等于600mm×600mm。
B.1.4.2 背衬材料为胶泥。
B.1.4.3 背衬材料的校准,步骤如下:
a) 背衬材料的表面应修饰成一个与边框高度一致的光滑平面,用重球下落法精确地测量压痕深度,见图B.2;
凹陷深度
背衬材料
图B.2 凹陷深度的测量
b) 背衬材料须经恒温处理,保持硬度均匀;
c) 背衬材料的校准用钢球直径为中63.0 mm±0.5mm,质量为1000g±10g,下落高度H为2000mm±10mm;每次测试最少击5球,单发的压痕深度为20mm±3mm,深度测量的基准为胶泥的初始平面,测量仪器用精度为1mm的深度尺;一般测试位置见图B.3,下落点之间距离在200mm以上,离边沿距离在75mm以上;
钢球
压痕深度
压痕
胶泥
框架
图B.3 背衬材料冲击位置
d) 每次试验前均应进行背衬材料的校准。
B.1.5 弹着点
射击试验弹着点位置见图B.4a)、B.4b)。
单位为毫米
可接受的1、2、3号弹着点 区域为75mm~94mm
圆圈规定4、5、6号弹着点 最远分散距离小于100mm
以各弹着点为圆心半径为51 mm的标志区内不能有其它的弹着点
a) 防弹衣弹着点位置示意
单位为毫米
b) 防弹插板弹着点位置示意
图B.4 射击试验弹着点位置示意图
B.2 射击试验的环境
射击试验的环境温度为23℃±2℃,相对湿度为30%~70%。
B.3 试验步骤
B.3.1 所有电子设备预热至稳定。
B.3.2 试样按不同试验条件进行预处理。
B.3.3 进行空靶试验调整测试设备,按GJB 3196-1998有关规定进行。
B.3.4 将防弹衣试样紧贴背衬材料并用50mm宽缚带紧固在躯干模上,见图B.5,固定位置要留出射击区域。
图B.5 防弹衣试样固定
B.3.5 在试件上标注弹着点,按图B.4a)、B.4b)规定。
B.3.6 不同防护等级防弹衣的射击试验按表3规定进行,调整各点的射击距离和入射角。
B.3.7 检查是否有效击中、穿透并测量各点凹陷深度。凹陷深度测量以背衬材料初始平面为基准。
B.4 试验
B.4.1 试件在有效击中情况下,出现阻断且最大背衬凹陷深度小于等于25mm,判定合格,有一发出现穿透或阻断但凹陷深度大于25mm,则判定不合格。
B.4.2 若测得弹速高于上限速度时,出现阻断且最大背衬凹陷深度小于等于25mm,则判定合格。
B.4.3 若测得弹速低于下限速度时,出现阻断且最大背衬凹陷深度小于等于25mm,应进行补射。
B.4.4 若测得弹速高于上限速度时,出现穿透或阻断但最大背衬凹陷深度大于25mm,应进行补射。
B.4.5 若测得弹速低于下限速度时,出现穿透或阻断但最大背衬凹陷深度大于25mm,则判定不合格。
B.4.6 按图B.5将试件固定在躯干模上。在试验过程中不允许试件移动,改变弹着点和背衬材料上凹坑的相对位置:不允许压缩背衬材料上凹坑深度;不允许试件做整平处理。若在试验过程中发生固定带松绑致使试件离开背衬材料平面时,允许重新固定捆绑带,但不允许移动试件位置。
B.4.7 在有效击中情况下,如发生穿透,即可中止试验。试验完成后,逐个检查是否穿透且测量凹陷深度。
B.4.8 斜射时,按图B.1水平转动,调整躯干模位置。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防弹衣安全性能评估方法
C.1 弹道极限V50测试
对防弹层进 行弹道极限V50试验,试验方法按照附录D规定进行。
C.2 确定穿透速度最小值Vmin
C.2.1 以弹道极限V50试验中穿透速度最低值为基准,以10m/s的速度降为一个区间进行防弹层防弹能力测试,共测试3个连续速度降区间,每个速度降区间射击5发,弹着点布局同图B.4射击试验弹着点位置示意图所示。
C.2.2 若在连续三个速度降区间内无穿透现象,则以该基准为穿透速度最小值Vmin;若在某速度降区间出现穿透现象,则以该穿透速度为基准,以10m/s的速度降为一个区间再进行防弹层防弹能力测试,共测试3个速度降区间,每个速度降区间射击5发,弹着点布局同图B.4射击试验弹着点位置示意图所示,在连续三个速度降区间内若无穿透现象,则以该基准为穿透速度最小值Vmin。
C.2.3 如再次出现穿透现象,则以该穿透速度为基准,重复测试过程,直至3个速度降区间内不再发生穿透现象,以该基准为穿透速度最小值Vmin。
C.3 V0计算
C.3.1 根据穿透速度最小值Vmin与弹道极限V50、标准偏差μ的计算公式Vmin=V50-3μ,可得出:
C.3.2 根据弹道极限V50和标准偏差μ,按下式计算公式,可得出V0值:
V0=V50-4μ
若V0值小于防护等级分类中相应采用的枪弹类型的最高速度,则该防弹衣安全性能不能满足对应级别的防护要求。
注:经研究表明,正常使用情况下,合格防弹衣的使用年限不低于8年。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弹道极限V50试验方法
D.1 设备
D.1.1 测试装置
测试设备布置见图D.1所示。尺寸L为测速系统两靶之间距离。
单位为毫米
子弹飞行线
躯干模
防弹衣
停止触发器
开始触发器
弹速测试仪
试验武器
图D.1 设备布置示意图
D.1.2 枪弹
按防弹衣的防护等级(见表1)选用相应的试验用标准枪弹。
D.1.3 测速仪
测试精度和准确度应符合GJB 3196-1998有关要求。
D.1.4 电子天平
称量(0~10)g,感量1mg。
D.1.5 躯干模
D.1.5.1 躯干模的厚度大于等于100mm,长宽大于等于600mm×600mm。
D.1.5.2 背衬材料为胶泥。
D.1. 5.3 背衬材料的校准,步骤如下:
a) 背衬材料的表面应修饰成一个与边框高度一致的光滑平面,用重球下落法精确地测量压痕深度,见图D.2;
凹陷深度
背衬材料
图D.2 凹陷深度的测量
b) 背衬材料须经恒温处理,保持硬度均匀;
c) 背衬材料校准用钢球直径为中63.0 mm±0.5mm,质量为1000g±10g,下落高度H为2000mm±10mm;每次测试最少击5球,单发的压痕深度为20mm±3mm,深度测量的基准为胶泥的初始平面,测量仪器用精度为1mm的深度尺:一般测试位置见图D.3,下落点之间距离在200mm以上,离边沿距离在75mm以上;
钢球
压痕深度
压痕
胶泥
框架
图D.3 背衬材料冲击位置
d) 每次试验前均应进行背衬材料的校准。
D.2 射击试验的环境
射击试验的环境温度为23℃±2℃,相对湿度为30%~70%。
D.3 试验步骤和方法
D.3.1 将防弹层抽出进行单独测试。
D.3.2 所有电子设备预热至稳定。
D.3.3 进行空靶试验调整测试设备,按GJB 3196-1998有关规定进行。
D.3.4 将防弹层紧贴背衬材料并用50mm宽缚带紧固在躯干模上,见图D.4,固定位置要留出射击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