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3 成就 芬兰 该死的坦克 如何发展经济

难点只有两个,如何独立,如何发展经济。
独立战争
当前版本(1.1.2),AI海上入侵的频率大幅提高,但是防御方的优势同时也被提高了。
原以为必须外国介入才能独立,实际测试后,40个装备机动火炮的散兵营就轻松独立了。
芬兰和俄国接壤,只有一条战线。记得征召一个带有防御属性的将军,晋升一次。

虽然纸面数据面对三倍于己的敌军,劣势很严重。但其实局部战斗固若金汤。

防御几乎一倍于敌军,轻松立于不败之地。一般情况,1855年前后就可以成功完成独立。
稳妥一点可以在通过比例税之后开启独立战争,这样独立后经济会宽松不少。
而芬兰的国内政治格局相对简单,基本的内政改革可以丝滑进行。

1840年前就可以实现完全分离和文化多元两个核心改革。因为国内基础人口不足,这两个改革是必须的。
既然军事和政治都没有难点,就展开聊一下如何发展经济。
发展经济
B站很多大佬都有详细的视频谈经济原理,我就不再班门弄斧了,只结合实际操作聊一下几个不同的经济阶段。毕竟文字的阅读感受和视频还是不同的。
初上手阶段的几个常见问题,往往是我应该选择哪种生产方式,铁还是木?我应该造几个建筑部门?为啥我一下就破产了……

选择哪种生产方式,取决于你是否具备该生产方式所需的资源。只要你能生产或者进口到响应的资源,就应该可以选择相应的生产方式。铁质框架与木质结构相比增加了工具和铁矿的需求。如果你期初就能够进口到,可以跳过木质建筑,直接进入铁质框架。因为铁质框架的生产效率更高,前期缺乏足够的基建支撑,大量的木质建造部门反而会拖慢建设过程。
如果不能进口,那就从老老实实伐木——工具一个个造起来吧。这种情况往往是小国寡民的必经阶段,此时连建造部门都不应该建设,而应该靠初始的5点建造力慢慢熬。
那什么时候应该扩建建造部门呢?资源的准备是一方面,重点的数据还是国库收入。货币必须得到流通,经济才能发展,所以我们的建造部门的数量就应该控制国库在略微盈余或者亏损的这个范围区间。
如何避免破产?我们先得了解国库的构成。

国库的收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税收池(显示为结余或信贷额),此部分可自由支配;另外一部分则是投资池,此部分的收入和使用受国内法律的影响。
当我们进行建设的时候,建设资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优先使用投资池内的资金,不足的部分则由税收池来补足。
常见的破产状况,第一没有利用好投资池,国内建设全靠税收支撑,自然事倍功半。
第二,没有及时平抑国内关键资源的物价。

军用品的物价过高,军费就会超支。而政府用品昂贵,就会导致政府转运费用(纸张)或者建筑部门的维持费用(纸张、木材、工具、铁矿)超支。
尤其是建设部门所需的资源,如果价格昂贵,国库里就会跑耗子。
所以当国内关键资源缺乏的时候,务必处理好产业链或者及时进口。此时还大搞建设,那破产就不远了。
如何利用好投资池呢?需要对法律和国内人口构成有清晰地了解。

如果是不带投资池的传统主义开局,那么农本主义就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了。25%的贵族贡献是核心。而农本主义的科技基础是浪漫主义,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开局都是无脑先冲浪漫主义。
需要注意的是,农本主义的投资池只能用于修建农业、种植园和牧场以及基础设施(比如铁路),超出这个范围还是得用税金买单。
那为啥不直奔投资池使用范围更大的经济干预或者放任自由呢?

因为传统主义或者农本主义的国家,工人和实业家两个阶级的政治力量都太弱小,无法进入政府,自然就无法动议此项法律了。
法律的选择应该结合国内的劳动力构成。当国内还没有足够的资本家时,即使开启经济干预或放任自由,投资池也是不会增加的。

有了法律支撑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调整国内的产业链,平抑原材料价格,为产品创造市场需求。目标是使得各个生产建筑都实现盈利,当建筑的黄色盈利槽满了之后,投资池就会开始快速增长了。小河满水大河才能涨水。
而投资池的加成,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我的理解里面,把经济发展分成三个阶段。一穷二白,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嗯嗯,开始、发展、壮大。也可以的……
一穷二白,此时的特点是资源和税收都极度匮乏。只能支撑1-2个建筑部门、甚至不能造建筑部门。此时我们有两个选择,加入大国市场(往往得成为被保护国),或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的基础是国内有一定量的木、铁、煤资源。硫和铅可以先放一放。同时有基础的劳动力。足够组建简单的内循环。
最初的循环是先建设伐木场,为工具厂提供原料。而等工具厂建成后,修改伐木场的生产方式至锯木厂。

那么工具厂的产品就被锯木厂所消耗,工具厂就赚钱了。而锯木厂用工具升级了生产方式后,产量会提高,进而又降低了工具厂的原材料(原木)价格,形成了最简单的产业链。后续我们要做的,就是对产业链进行扩充。比如调整农业使用收割工具,从而扩大工具厂的市场。兴建家具厂消耗更多的原木和工具,提高伐木场和工具厂的利润。
接下来就是建设铁矿,消耗工具,得到铁矿后升级工具厂的生产方式,扩大工具产能……

有了基础的铁就可以再升级建筑部门为铁框架结构,从而创造更多市场以及就业岗位。
所以都说这是水多加面、面多了加水。其实真正的过程,是扩大市场和需求,扩充产业链,创造就业岗位。那么中后期发动战争或者殖民的目的就很清晰了,掠夺资源和人口,强行打开他国市场。这是后话了。
回到正题,如果本国的基础资源不足,那加入大国市场就是另外的选择。因为此时不可能大量进口的,除非你本身就在陆路相邻大型市场,不需要造港口和商船。
此时发展的思路就不是完整的产业链,而是为大市场做来料加工。有纺织物就做成衣、有原木就做家具,不缺谷物就食品加工。这是小国起家的常见办法。不需要去考虑大市场的产业链是否健康,而应该努力在一个领域做大做强。积攒第一桶金,为中后期脱离大市场后建设本国的完整产业链做准备。
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主要精力不在经济而在政治改革。小国寡民能做的很少,要彻底破局人口最重要。所以伴随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更重要的是多元文化这一项改革。只有通过了这一项法律,才能从全球范围来吸纳人口。大国开始就不在初级阶段,自然没这个问题。
而初级阶段的结束标志,应该是比例税的通过。比例税的通过需要工人阶级进入政府,这也基本代表国内的工业化进程基本完成了。

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就是对外扩张。
有了比例税的加成后,国库会得到一个较大的涨幅。这笔钱正好用来补贴军费。凑齐一个20营装备机动火炮的散兵,配合20艘风帆战舰,以及不少于500条商船的港口。可以cosplay黑船,去吓唬小朋友了。幕府是最好的选择,因为缺乏干涉力量。风险少、回报大。征服一个九州,就足够起飞了。别奢求这点武装能为所欲为。

感觉每次玩小国都是先打哭幕府。没办法,看到九州,真的很难忍住。
在新征服地块的人口和资源的支撑下,我们要做的就是全产业链自主。武器、钢铁、玻璃、家具、衣服都努力实现全国产化。
这个阶段的利润,除开逐步加强国防建设外,必须完成国内教育和科研的布局。

5级教育机构以及20个以上的小学。然后科技能力达到全球第一梯队。
经济第二阶段相对比较简单,补全产业链,获得海外资源和人口。完成之后,你高低会是个列强了。
对外征服只是手段,面对科技进步而提前进行资源产地布局才是目的。
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必需品阿片——大南的东京、缅甸都是好选择。
半导体的基础橡胶——南美或者东南亚
现代工业的黑色血液石油——巴士拉、巴格达、摩苏尔。
到了经济的第三阶段,你会发现除了钱什么都不够。关键资源、重要产品都被AI不停地买买买。除非禁运,否则再高的关税也吓不跑来进口的国家。不过此时你往往已经是全球前三的列强了,世界的走向如何,基本由你决定。如果控制好自己的恶名,此时的中小型战争都变成了嘴炮。维多利亚3的终极模式——填色游戏。
以上是我个人对经济发展的简单分享,因为主体还是成就,经济方面肯定不够详实。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