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啥⊙_⊙?一场关于当代艺术的实验

这次是艺术哲学课的课堂作业
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请务必先看下这篇(一定要看!不然我这没法搞……☞

10月31日的那周,有志于美学的舍友在大众点评上发现了一场正在展出的当代艺术展,于是就约了几位美学课上认识的研究生学姐于10月31日,也就是周四一起去看了这场展览。 展览馆名叫“無同空间”,它的公众号如是介绍到——
“無同空间是一所具有国际视野的当代艺术空间。创立于中国香港,而后在湖南长沙开设展览空间,建筑面积达900余平米。無同空间致力于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探寻“当代艺术”的商业价值,把思考、感知、创造、表达的权利交付出去,提供一个自由、多元的無同世界。”
展览似乎位于一个原仓库区,展子不大,也未收费,在由一个废弃的厂房改造而成的艺术区的三楼。 此次的展览名为“可言”(To Speak),以抽象艺术为主题,取自《庄子·天道》中“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之意,此次展览展出了十位艺术家的抽象艺术作品。


如展会前言所言,“看懂一件抽象作品同样在于第一秒的悸动”,遗憾的是,我与同学们在小小的展馆逛了许久,却并未遇见什么“悸动的瞬间”,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也能够理解艺术家想要表达的东西,但却很难感受到什么心灵的震颤。尽管如此,或许是因为前一日刚刚考完艺术哲学的缘故,我倒是确实对当代艺术多了一些理解。当我们将所有的展品都详细地观赏了一番准备离开之时,一块白色的方块吸引了我的注意。(如下图)

下一刻我便意识到这个白色的方框实际上是为了不影响观看体验,而被策展方涂白的消防栓,但此刻它在一个当代的抽象艺术展之中,若将其认作一件展品,却也没什么不妥。纯色的画作在当代艺术中本就是常见的形式,如克莱因蓝的创作者Yves Klein就创作了数幅纯克莱因蓝的画作,在Yasmina Reza的戏剧《艺术》中 ,引发争论的也正是一副纯白的油画。


我远远地望向那个被涂白的消防栓,忽然觉得它存在与这个展览本身构成了一种张力,虽然它实际上可能只是一个消防栓,但当它存在的厂房被改造成一个当代艺术的展会会场,被涂白而融入这场展览之时,它就不仅仅是一个消防栓了,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它揭示了当代艺术的一些精神。
很快我就想到了一个有趣的主意——做一场关于当代艺术的实验。这场实验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步,写一篇赞美它艺术价值的文章发到网络上;第二步,请人帮我点赞评论以获得关注度;第三步,在网络上收集数据,看看是否会有人真的将它当成一件艺术品看待。于是当天晚上,我便写了一篇软文,发在了著名点评网站大众点评网上,全文如下——

原文网址:
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641272085?sceneType=0&bizType=1&utm_source=ugcshare
也就是我前几日发布并在文章开头请各位读者务必提前阅读的这篇——

此处的版本有少许删改
标题:隨筆·關於當代藝術的一些思考
關於當代藝術,儘管此前在美學原理、藝術哲學的課上多有涉及,網路上也常常能看到相關的報導展示,我卻一直不甚明白,此次『無同空間』的展覽給了我進一步理解當代藝術的機會。
究竟什麼是當代藝術?不僅是我們這些雲裡霧裡的普通人,即使是浸淫藝術多年的專家學者恐怕也很難回答這一問題。藝術是時代精神在感性中的直觀表達,从十九世紀末到如今的二十一世紀,現當代藝術仍然在不斷的探索之中。戰爭与全球化、商業化不僅衝擊了全世界的經濟政治思想,也深深地影響了藝術創作領域——不同於傳統藝術對自然界忠實的描述。當代社會的物質極大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卻是一片荒漠。現代化使社會成為人類生存的核心,藝術對象也日趨內向化,轉向人類社會与個人內心世界的表現。人們以「抽象」作為當代藝術的特點,實際上正是因為社會的複杂多樣,人心的糾纏難測,表達它們的藝術自然也就抽象難懂。不同於傳統藝術尚能被知性与理性所把握,當代藝術很多時候是非常私人的、個體心理情感的表達,衹能同樣以感性體悟。看當代藝術展就像買彩票,因為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各有千秋,能遇到引起內心震顫共鳴的作品是一件非常難能可貴的事。
當代藝術的內向化同時也帶來了不真誠的問題——人的內心世界隱秘而幽微,人們很難分辨一件作品究竟是真的想要表達些什麼,抑或僅僅是無心的撈錢塗鴉。
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人類的藝術實踐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傳統的藝術手法被人們摒棄,當代藝術在傳統藝術的廢墟中創生,時至如今,卻仍舊是一個嬰兒,它處於一種非常糾結的狀態,如同希臘神話里宇宙新生前的混沌(chaos)。一方面,「藝術已死」,傳統藝術理論已經在現代藝術先鋒的不斷努力下崩塌,新的藝術理論卻尚未確立,新的藝術形式層出不窮,理論遠遠落後於實踐。另一方面,藝術的精神又領先於它的形式,對傳統藝術的攻擊仍在持續,許多作品空有形式而無內容,僅僅有著反傳統的表像,意義卻膚淺空洞,它們表達出的對傳統藝術的顛覆而非其形式本身體現了「當代藝術的前精神」,而這樣的作品本身能否被稱為藝術卻是值得懷疑的。
此場藝術展的兩件展品十分具有代表性——柳溪的「心垢」与王滿的「無題」。


前者描繪人心,後者批判社會。「心垢」用黑色陶瓷毛線纏繞的幾何體,既是對傳統社會的反叛,又表現了現代種種黏著不堪的負面情緒。「無題」以三角形這一銳利的幾何圖形与粉色這一看似溫和無害的顏色,揭露了現代社會一件殘忍的真相——“faith can become a gun”(粉色絲帶上寫的是"when faith becomes a gun")。

然而帶給我最大震顫的卻是一個沒有署名的白色方框,它靜靜伫立地在兩件展品之間,与白色的背景墻融為一體,乍一看甚至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

但它又是如此的特別,在空曠的展館中,展品或是三兩一組,或是抱團而型,它卻是那麼的孤獨,正如在茫茫人海中的你我——在社會的浪潮中被淹沒,卻又始終是孤獨的個體;縱然同社會如何的接近,卻終究獨自一人。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們戴上苍白的面具,成為集體的一部分,也捨棄了与存在對話的機會,淪為「他者」,而自我的意義,正如丹麥哲學家祁克果所言——
「在認識任何别的事物之前,人必須認識他自己。這樣,只有在內在地理解自己、从而看清自己的道路之后,人的生命才能獲得平安和意義……」

其实稍加斟酌便能发现,这实际上是一篇真假参半的索卡尔式诈文,我将它转发至社交网络求点赞时甚至给它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关于如何用扯淡的艺术理论和蹩脚的存在主义把一个涂白的消防栓吹成当代艺术展的MVP」。当然,这绝非一篇完全作假的文章,其中大半文字皆是我的肺腑之言,也的确征引了不少真实的艺术理论,只是最后一段对纯白“作品”的赞颂略有夸张且并非我的真实想法,并且前文的字里行间实际上就隐含着“后文所言的艺术并非真实”这一事实。在形式上,我使用了繁体字以契合此家展会主办方所定位的高格调,并由此吸引更多的文艺青年的目光。内容上,文章前半部分用了大段看似很专业的术语与理论 ,让整篇短文(在点评网站上可能算是长文了)显得专业、有品位,以达到让阅读者相信作者的确是一个有着比较高品位的艺术鉴赏力的人,进而相信那样一个看似平凡的被涂白的消防栓的确是这场当代艺术展展品的目的。在语言上,我使用了一些文艺群体偏爱的感性化语句,以让其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紧接着,我将这一文章转给不少对艺术有些感兴趣的网友以及周围的亲友阅读,他们也的确相信了我所称赞的这一“白色方框”的的确确是艺术品。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策展方其后在网站上回应了我的点评,但并未提及是否真的存在这样一件展品。
随后,我开始了实验的第二步——营销,请人帮我点赞评论,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度。最后只要等待人们发现这一展览与点评,相信它作为艺术品的事实,并在前往看展时拍照或留下相关的评论动态即可。遗憾的是,可能因为这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并不是很浓厚,对艺术感兴趣的人群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前去看展的多是些为拍照打卡上传社交网络的网红之流,她们并不会在意艺术性这一层面,而只注重“出片效果”,因此这篇文章并没有得到料想中的效果,在我收集的数据中,仅有数张照片似乎将其当作展品拍摄。尽管如此,这仍旧是一场成功的实验,它从三个层面揭示出了当代艺术的一些实质。
首先是我撰写的这篇文章本身,如文中所言,“藝術的精神領先於它的形式”,“被涂白的消防栓”被看作一件艺术品是完全可行的,只要赋予其一些精神内容。其次,这场实验充满了讽刺,而讽刺正是当代艺术的一大精神,我在文章前半部分陈述了一些关于当代艺术的批判性观点,而它恰恰被最后一段以至于整篇文章与这一场实验所验证。最后,这场实验的三个步骤实际上正是当代艺术品市场运作的一种模式,即创作-营销-买卖。在这样一个消费时代,能跃入大众视野并被广泛喜爱的艺术品往往首先是商品,一件作品被创作出,往往要经过营销炒作,使人相信它的艺术价值使之成为一件艺术品,由此赋予其商业价值而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一件商品,而究其本身,究竟是否有着与其名声相当的艺术价值,却是另一回事了。
这么一场小小的实验自然不可能完全揭示当代艺术的方方面面,但的确让我这个当代艺术的小白加深了些许对它的理解。艺术的本质,或许需要我们究其一生去探求,又或者,仅仅用心去体会它的美 ,便已然足够。
其实发B站只是因为编辑模式多,存稿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