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李从珂

李从珂

李从珂(885年2月11日-937年1月11日),镇州(今河北正定)人,本姓王,小字二十三,因此又被叫做阿三。李从珂十余岁时,其母魏氏被当时仍是将领的后唐明宗李嗣源所掳,李从珂不久就被李嗣源改名并收为养子。长大后身形雄伟健壮,又骁勇善战,常随李嗣源南征北讨,颇得其喜爱。庄宗也曾赞道:“阿三不惟与我同齿,敢战亦相类。”
同光三年(925年),李嗣源因家在太原,上表请求让时任卫州刺史的李从珂为北京(太原)内牙马步都指挥使,以便相聚,却导致庄宗大怒,李从珂被黜为突骑指挥使,率数百人戍石门镇。次年李嗣源平定邺都之乱时被迫造反,李从珂率军与之会合,助其夺位。
李嗣源即帝位后,李从珂曾任河中节度使之职,然因与权臣枢密使安重诲之前有过节,在长兴元年(930年),被安重诲设计解除军权,回京师洛阳居住。次年(931年),安重诲失势,李从珂再受重用,被任命为左卫大将军、西京(长安)留守。长兴三年(932年),被改命为凤翔节度使。长兴四年(933年),封潞王。
后唐应顺元年(934年),闵帝李从厚听信大臣的建议,调动各重要节度使之职,准备削弱藩镇的实力,李从珂恐惧,遂反。李从厚命王思同率大军讨伐,王思同围攻凤翔城(今陕西凤翔)。凤翔城墙低,护城河窄浅,根本无法固守。眼看凤翔即将陷落,未料讨伐军将兵骄横,贪图赏赐,李从珂抓住这点诱使讨伐军叛变,反败为胜,不久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入京师洛阳,即帝位,改元清泰,并派人将逃亡的李从厚杀害。
李嗣源之婿石敬瑭时任重镇河东节度使之职,李从珂与他二人当初在李嗣源手下皆以勇力过人著称,彼此存有竞争之心。因此李从珂即位后,对石敬瑭愈发猜忌,而石敬瑭亦有谋反之意。
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以调镇他处试探,而李从珂果真将石敬瑭改任天平节度使,石敬瑭因此叛变,同时向契丹乞援。李从珂命各镇联合讨伐,不料因联军各怀鬼胎,致大败于团柏谷,石敬瑭与契丹大军得以顺利南下进逼京师洛阳,李从珂无计可施,于闰十一月二十六日(阳历为937年1月11日)自焚而死。死后无谥号及庙号,史家称之为末帝或废帝。传国玉玺亦在此时遗失不知所踪。
统帅 B-
(末帝骁勇善战,自晋兵战梁于河上,常立战功。从明宗趋梁都,帝率劲骑以从,昼夜兼行,率先下汴城。庄宗劳明宗曰:“复唐社稷,卿父子之功也。”明宗之南也,兵少,帝倍道兼行,渡河而至,由是明宗军声大振。)
武力 A-
(末帝长七尺余,材貌雄伟,以骁果称,明宗甚爱之。及从明宗征讨,以力战知名,庄宗尝曰:“阿三不惟与我同齿,敢战亦相类。”庄宗与梁军战于胡柳陂,两军俱挠,帝卫庄宗夺土山,摧骁阵,其军复振。后庄宗营于河上,议讨镇州。留守符存审在德胜寨未行,梁人谓庄宗已北,乃悉众攻德胜,庄宗命明宗、存审为两翼以抗之,自以中军前进。梁军退却,帝以十数骑杂梁军而退,至垒门大呼,斩首数级,斧其望橹而还。庄宗大噱曰:“壮哉,阿三!”)
军谋 C+
(末帝从明宗转斗千里,功与石敬瑭略同。及敬瑭引契丹入寇,帝计无所出,乃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燔于元武楼。)
智略 C-
(末帝以雄武壮决,摧夷强敌,非夫孱昏不肖者也。然晋祖之甲倡于并门,帝乃低摧悸迫,儿女悲涕,垂颐拱手,以需死期,无复平日万分之一者,何也?有强臣骄兵以制其命。唯至乎此,始悟其身之孤弱,无以自救之也。)
内政 D
(末帝素轻财好施,自岐下为诸军推戴,告军士曰:“候入洛,人赏百千。”至是,以府藏空匮,于是有配率之令,京城庶士自绝者相继。又有刘延皓者,刘皇后之弟也。始以后戚自籓邸出入左右,甚以温厚见称,故末帝嗣位之后,委居近密。及出镇大名,而所执一变,掠人财贿,纳人园宅,聚歌僮为长夜之饮,而三军所给不时,内外怨之,因为张令昭所逐。时执政以延皓失守,请举旧章,末帝以刘后内政之故,止从罢免而已,由是清泰之政弊矣。)
魅力 C
(末帝负神武之才,有人君之量。由寻戈而践阼,惭德应深;及当宁以居尊,政经未失。属天命不佑,人谋匪臧,坐俟焚如,良可悲矣!稽夫衽金甲于河需之际,斧眺楼于梁垒之时,出没如神,何其勇也!及乎驻革辂于覃怀之日,绝羽书于汾晋之辰,涕泪沾襟,何其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