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天真了!日本制造业遭受重大的失败!喷气式客机项目终结,氢能源汽车受挫
近日,日本工业界出现了两个重大的事件,这对于日本工业界来讲,不亚于土叙“最强双震”。
一震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商丰田汽车(Toyota Motor Corporation)近日宣布,掌舵丰田汽车13年的丰田章男将在4月1日卸任社长。

丰田汽车
说明了日本一直在坚持的氢能源汽车线路遭到了重大挫折。
二震是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宣布,将终结日本首款国产喷气式客机SpaceJet研发项目。
此项目的失败,意味着日本制造业走向世界制造业“光明顶”的道路被封死了。
从这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工业目前的困境,向上无法突破,向下也扎不了根;向前看不到“明灯”,向后已经无法追上。

喷气式客机
日本为什么沦落到这样的地步呢?
有客观的因素,也有历史的原因。
日本GDP约为5万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三,平均年收入为436万日元(约合23万元人民币),妥妥的发达国家,但是日本国土面积仅排名世界第62位,比两个广东省略大,人口数量1.2519亿,世界排名第十一位。
日本算是一个大市场,但比起欧盟、美国、中国来讲,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以上几个市场规模都是日本市场的三四倍以上。
市场规模对于经济来讲是有着决定性意义的。
欧盟成立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组成庞大规模的统一市场(统一市场也是欧元的基础),利用规模效应制定标准,把控市场,引领方向。

欧元
欧盟成立后,借用欧盟庞大的市场规模制定了各种各样产品的欧洲标准,例如:CE认证、EN71认证、EMC电磁兼容认证、MDD认证、GMP认证、ROHS认证、GS认证、ISO认证等等,其间薅了不少国家的羊毛。
区域外的产品想进入欧盟成员国销售,必须符合欧盟标准。
在原材料、工艺、包装,运输等等都受到一定的限制,甚至不得不在欧盟区域购买原材料或生产设备。更可恶的是,不但要花费金钱学习他们的管理、技术,还要花钱获取他们的检验设备和认证材料,否则不但产品卖不到欧盟市场去,就算卖了,也将面临“天价罚单”。
规模市场带来规模生产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还能在博弈中占据一定的优势。
欧盟时不时就对美国科技巨头开出的“天价罚单”,甚至特意修改法律来收拾不听话的科技巨头,这一切的底气就是来自欧盟的统一大市场。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将依法监管谷歌、苹果、TikTok等大型科技公司
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曾经有过许多的产品标准,从食品到纺织,再到电子产品,就连电压都与其它国家不太一样,不是用220V,也不是110V,而是100V。
日本搞这么多标准就是想学习欧盟和美国,通过标准来掌控和领导市场。
但很遗憾,由于自身的市场不够大,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变成了小众产品,不但打不开市场,反而制造成本还居高不下,最终以失败告终。
日本国土小,人口不足以成为超级市场,这就是客观因素。
没有办法引领市场,只是市场的跟随者,只能以更好质量且更便宜的价格争取市场。
日本汽车总的来讲,无论是质量还是耗油量来讲,远比欧美国家生产的汽车要好,但是,日本车的价格就是上不去。

汽车工厂
无奈的日本只能在研发上下功夫,试图在新产品上实现降维打击。
可是日本的向上突破,捅到了美国人的“屁眼”,触动了美国人的利益。
当年的半导体,计算机,今天的喷气式客机都是在抢美国人的饭碗,美国人怎么可能视而不见呢?
两颗“蘑菇云”在日本上空升起后,日本投降交出了军权,美国长久驻军日本,牢牢把控着日本,可以说是捏着日本的“蛋蛋”的。
战后,为了应对集团对抗以及朝鲜战争,日本成为了联国合军的后方补给地,并成为美国扶持的重要对象,日本经济就此腾飞。

日本街头
总的来说,日本经济腾飞是美国产业转移和政治的需要,也注定了日本经济是美国的附庸。
当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和科技想向上突破挑战美国时,美国一方面打压日本企业,一方面把产业再转移,转移到亚洲四小龙。
韩国和台湾地区接收了半导体和电子产业,当然中国大陆也获得了不少的机会。
经过一压一移日本向上无法突破,同时工业还被掏空了,日本陷入了失去的二十年。
不死心的日本人,在2008年启动了日本首款国产喷气式客机SpaceJet研发项目(三菱支线喷气客机)。
当时日本号称打造全球最先进的支线客机,预计2013年交付,结果搞了15年,耗费1万亿日元,最终还是宣告失败了。
日本媒体《产经新闻》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大概两点。
一是自己技术不好,太拉垮了!日本的重工业是棒棒哒。
三菱重工更是日本重工业的顶流,自信满满地打造全国产化支线客机产业链。

日本工厂
要求零部件全国产化,使得该项目的原型机到2016年才搞出来,到美国去验收。
为什么要到美国验收,是因为日本的市场不够大,自己用不了几架,要想卖出去,特别是卖到美国,必须要拿到美国航空管理局 (FAA)颁发的适航证。
航空市场是顶级的蛋糕,在过去只能由美国和欧洲瓜分,现在日本人想起进来分蛋糕,那是没门的,美国人第一个不同意。
天真的日本人认为,只要自己的设计和制造完全按照美国FAA技术标准来做,过关肯定是没问题的。
但很遗憾,美国人根本不给日本人面子,最终连型号认证都过不了(飞机认证有三个环节,设计环节的型号认证,制造环节的生产许可证,运营环节的适航证)。
美国人说,飞机的设计无法接受,必须进行重大的设计变更,日本人听了直接就崩溃了。

美国机场
这意味着之前花掉万亿日元打造的全产业链废了,一切从头开始。
同一年,中国也启动了大飞机项目,最终也没有得到美国航空管理局 (FAA)颁发的适航证,但中国大飞机订单满满的,并在国内投入了商业运营。
中国庞大的市场,使得中国的大飞机根本不在乎美国和欧洲给不给适航证。
此时日本人心里很清楚,飞机项目的成败不在自己,而是牢牢掌控在美国人手里。
然而美国人又怎么可能把自己手上的蛋糕分给日本人吃呢?
三菱重工其实在2020年已经躺平了,今天宣布项目的失败,只不过是做了个了结罢吧!
日本上上爬不了,后面还被中国追赶着,把日本工业生产空间挤压到变形。
日本的支柱产业汽车业正面临着中国的挑战,日本汽车在中国的销量已经出现了明显下滑,日本汽车在全球市场份额也正在被中国汽车所吞噬。
2022年日本汽车出口总量约350万台,中国汽车出口总量也已经达到了311万,两者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了。

飞机
如果只按新车来计算,其实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出口国,日本的350万台出口汽车,其中有100万台是二手汽车来的,新车的出口量仅为250万台。然而中国二手车出口量仅为20万台,新车出口总量达到291万台。
日本产业的失利,又何止是汽车工业呢!
日本的电子设备行业已经彻底走到了尽头。
34年来首次,日本2022年下半年电子设备贸易出现逆差。
——据日本共同通信社网站2月19日报道,在2022年下半年(7至12月),日本电视机、手机等电子设备出口额减去进口额的贸易收支为81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2亿元)逆差。这是日本自1988年以现行方式进行统计以来,首次在半年报中出现电子设备贸易逆差。

本电子设备进出口顺差变化,在2022下半年终于出现逆差
日本工业往上上不去,原地又站不稳,唯一的出路,就是靠向更大的市场,否则很难有日本的立足之地。
这也就是日本热衷于成立或加入各种经济体的原因之一。
过去两年,我写过几篇关于日本经济的文章,其实与今天的观点是相同的《大罗神仙也救不了日本了!全球经济面临着两个大坎,日本过不了》《日本在新的一轮竞争中被撕裂,日本或因此彻底地走向没落》《日本成为全球外资吸引力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排名196位,末尾》侧面也验证了我的看法。
日本侏儒的国体,却有巨人雄心,很容易走火入魔,剑走偏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