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这种暴力,假借了爱的名义|如何逃离关系中错的人

2021-12-02 11:10 作者:曼朗mindfront  | 我要投稿



每天的 11 月 25 日,是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距离上周的消除暴力日不过短短几天,就又有多起针对女性的恶性暴力事件被曝出:


11月25日,某用户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自述其母亲常年被父亲陈某卫家暴,被泼汽油点燃烧伤,最后不治身亡;11月29日,山西省忻州市人民检察院公布了一则自首的案件,时年15岁的女孩遭家暴流产,再次怀孕后遭丈夫毒打时反杀丈夫;11月30日,微博用户发布举报视频,自称被其身为开封市交警支队副支队长的前夫张某涛家暴,纪委介入……


与此同时,亲密关系间发生的暴力事件还在不断重演着。据全国妇联的统计,每7.4 秒国内就有一名女性遭到来自家庭内部的暴力,这些事件不仅留下身体上的创伤,也让她们的情绪陷入恐惧和绝望的深渊。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统计,女性一生当中,三分之一的女性(约7.36亿)遭受亲密伴侣的身体或心理暴力,或来自非伴侣的性暴力。2017年全世界范围内,被谋杀的女性中,有超过34%的凶手是她们的男性伴侣。


前年的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当天,视频博主@宇芽YUYAMIKA公开了暴力发生的电梯监控,其前男友下手的画面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屡屡发生的恶性事件在社交网络上轮番曝出,也加剧了不少年轻女性进入婚姻的恐惧。刷到这些新闻、倒吸一口凉气的同时,很难不说上一句,不婚不育保平安。


这种发生在伴侣之间的暴力行为被叫作亲密关系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PV),是指在亲密关系中,其中一方试图控制其伴侣并独断行使权力、或因其他原因,而实施的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侵害,及话语虐待、性虐待或经济虐待。


几个月前回归的脱口秀大会上,女演员杨笠就在段子中聊到了亲密关系暴力。


要记住你的世界里,没有小鲜肉,只有安嘉和;

如果一个男的现在想娶我的话,应该只是想打我的时候更方便;

不要轻易地调侃男性,如果非要调侃,只调侃成功的那部分。


其实这不是杨笠第一次提及亲密关系中的恶性伤害。早在第三季节目中,她就在表演中提到:“谈恋爱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到底有多危险呢?


我国每年有15.7万妇女自杀、其中60%妇女自杀是因为家庭暴力。


在媒体报道的案件中,2016年3月1日到2017年10月31日这20个月期间,我国境内家暴导致的死亡案件有533起,635名成人和儿童死亡,包括被殃及的邻居、路人,平均每天家暴致死超过1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女性。


如果你“侥幸”活了下来,暴力行为除了会对身体造成直接损伤,多种慢性内科病症也与之有关。包括影响心脏、消化、生殖、肌肉和骨骼以及神经系统的一系列疾病,例如慢性创伤型脑部病变。


身体上的创伤往往还会伴随着心理上的折磨。受害者很可能会遇到心理健康问题,例如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症状。他们从事吸烟、酗酒和性风险行为等行为的风险更高。


大部分发生在亲密伴侣之间的肢体暴力,并不会逐渐缓和下降,而是呈周期性的重复,随着时间的推移,暴力行为会不断变本加厉,幸存者受到二次伤害的间隔时间逐渐缩短。


对于许多受害者而言,一次次的退让和隐忍,并不能换来回心转意的伴侣,等待他们的是更为残酷的暴行。



如果单看上述的案例和数据,很容易得出一个粗暴的结论:男性真是天生的暴力狂和施虐者。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亲密关系中,实施暴力的并不一定是男方,男性也可能成为亲密关系暴力中的受害者。


北京师范大学一份报告显示,男性自认为遭受家暴的比例(66.1%)比女性(64.2%)尤甚。美国有28.5%的男性曾在亲密关系中遭受过强奸、肢体暴力或跟踪。


在亲密关系暴力受害者中,男性往往会更沉默。


尤其在父权社会下,对男性角色的规训,会让他们更不愿意让外界知道自己的处境,人们也更不容易将他们当做受害者来看待。


无论何种缘由,无论男女,在亲密关系中施暴一定是错的。





作为旁观者的我们,非常容易提出“为什么不逃?”的疑问。


很多时候,人们会难以离开那些已经伤害过自己的人。即便在一段关系中反复被伤害,大量的受害者仍会难以离开一段处在暴力中的亲密关系。


引起公愤的北大包丽案中,男友长期的精神施压下,包丽未曾没有尝试过逃离,但一提分手就被男友用自杀威胁。在和朋友的聊天中,她痛苦不堪地坦言自己“分不动了,反正最后结果都一样”。


像包丽这种习惯绝望,觉得自己无处可逃,彻底放弃逃离想法的心态,被称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正是因为这种“无论做什么我也逃不掉”的习得性无助深植于受害者脑中,让她们失去了去尝试反抗的希望。


但习得性无助并不是受害者无法逃离的唯一原因。有时现实留给她们的逃生通道太狭窄,不是不逃,而是她们往往无处可逃。她们可能像包丽一样形成了错误的认知;可能没有经济来源;也可能是恐惧来自对方的报复。



如果你或周围的人也在亲密关系中受到了伤害,也许以下tips可以帮到你:


向外界求助


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告诉他人你的遭遇,其中包括,朋友,家人,最信任的长辈等等。在遭遇或发现暴力行为时,受害者应当向当地警方报警。在报警时,最好使用施暴者不知道的电话。


计划安全撤离方案


若受害者准备好终结这段关系,就可以制定一个安全脱身的计划。同时记得准备一个随时拿起就可以走的包,里面装好所有的证件、银行卡、房产证和一些衣物和零钱。


收集家庭暴力的证据


包括但不仅限于:通话记录,短信,往来的电子邮件及附件,社交软件内的信息,照片/音频/视频记录。为之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留下证据。



即便是躲开了施虐者一段时间,受害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也并不罕见。研究发现遭受身体暴力的女性患PTSD的风险是未受暴力女性的30.2倍。


如果你身边也出现患上了PTSD的受害者,请多给予一些耐心和关怀,一起协助他们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医疗救助。只有时间和专业人士的双重疗愈,才能帮助他们真正走出往日的阴影。


除此之外,我们还想告诉仍身处在暴力亲密关系中的人:请允许自己当下的懦弱、害怕、孤独,你的恐惧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并不是你继续忍受的理由。


务必记住,不论什么时候,你仍有向外求助的能力和选择,你可以离开这段不良关系,也有治愈这段创伤的可能。



最后,请不要用亲密关系来模糊暴力行为的危害。即便是发生在家庭范围内的暴力,仍是暴力。



这种暴力,假借了爱的名义|如何逃离关系中错的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