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治疗】精神遏止:一种对抗重度抑郁的方法



这不是患者自述,不会过多分享病史。
个人从12岁开始陷入抑郁症,已经将近11年,期间也有了解、学习、正确认知这一症状的过程。尝试过包括长期服用药物、认知疗法、自我暗示等方式,目前未试验过电击疗法和催眠。
药物流程高中中断,那时候状态还行,到了大学再服用同一种药物的时候,发现效果已不明显,换药之后也会如此,整个人处于虚浮的亢奋状态中。
认知疗法认为错误的认知带来消极的情绪,通过改善自我认知将自己从消极的情绪中解放出来。但认知疗法无法克制冲动,在一瞬间的情绪冲动爆发之时,思维对认知的纠正是来不及反应的,而错误的行为会留下新的心理阴影,这种情况下,尝试纠正认知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反弹,并加剧消极感。此外,重度抑郁患者的一大问题在于他完全无法信任自己的思维、行为以及两者是否紧密联系,没有旁人劝导的情境下,对于认知纠偏的自我训练无法起到效果,因为他的行为、认知、情绪这三要素已经分裂。
当然,现实中,药物治疗和认知疗法相辅相成,在治疗人员和患者建立起长期的互信关系后,综合性的治疗能极大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状态。但现实不会这么理想。抑郁症的成因一部分是由于个人性格和认知的问题,另一部分是外界的重压或打击。无论长期服用药物还是正规的认知疗法都价格不菲,对于经济拮据的患者来说,进行长期治疗意味着负债,而后是死亡。当下经济下行,社会压力陡增,工薪阶层收入结构脆弱,即使积蓄允许,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他们也不被允许停下脚步。因此,虽然针对抑郁症的发现与诊疗日趋完善,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的选择及其稀少。
抑郁症(尤其中度及重度)并非精神感冒,而是扩散的癌变。对于这类群体(包括我自身),在谈论精神遏止前,首先明确三个前提和一个误解。
其一:为其终生的复发做好准备。你实际已处于漫长的死亡进程中,从青少年到中年,每个阶段的疗程只能起延缓或迟滞这个进程的作用。你会比他人活得更短暂。
其二:直视周遭对你的汹涌仇恨。减少对同情或者帮助的期望。中年抑郁症复发意味着社会关系的终结,你经受极端的厌弃,而无可能喘息。你会逐渐失去一切。
其三:小心抑郁情绪的传染性。抑郁和躁狂的情绪都容易传染他人,尤其是你的朋友、家庭成员和心理医生,你与他们之间对话沟通的累积会成为情绪感染的媒介。不要伤害他们,你只能自己熬。
误解指的是:“抑郁症仅仅是心理问题,是由于个人的抗压力不足或者性格上的弱点导致的。”抑郁症不止如此,它同时是一个社会问题。包括贫富差距、信任崩塌、对气候变化的担忧都能成为抑郁症的外因。客观事实与因果不因看事物的角度改变,而你个人在认知塑造上的努力不可能和宏观环境做抗争。战胜了它的人是幸运的,但这不会是每一个抑郁症患者的阳光。在你病发期间,你必须如履薄冰,小心每一次自我毁灭的冲动会不会突破理性的阈值,使你真的去施行自杀行为。即使自杀行为被制止,这种行为造成的影响也会成为你情绪负担的累积。在你治疗期间,你必须祈祷不会有来自外因的巨大冲击使你失去经济支撑或是失去对治疗人员的信任。满足了这些条件,一个抑郁症患者才初步具备了“走出来”的可能性。从社会层面上看,抑郁症更像是一场大逃杀,极少数人、极少数家庭彻底战胜了它活到最后,与他们同行者——理所当然地——做了自我毁灭的选择。
现在我们来谈谈精神遏止。精神遏止是我大学时,以上所有治疗失效后,用来自我规训的方法。我能磕磕绊绊完成大学学业部分有赖于此。它和认知疗法类似,也是意识层面的纠偏,但精神遏止不求改变对行为的错误认知,而是改变“我”作为认知主体这一属性。换言,在外在事物给“我”造成巨大刺激的时候,精神遏止的宗旨是让“我”从一个承受者转变为一个旁观者,平静且好奇地注目另一个与“我”有同样思维模式、同种情绪共鸣的人作为情绪的承受者。此时,虽然自身依旧会感到极度痛苦,可痛苦的情绪不再触及内心深处,而是流于表面,“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内心是完全空洞的,在精神遏止的短暂时间里,我没有任何真实的认知与情绪,精神上的痛苦对“我”来说更像是单纯的神经反馈,与被刀割伤、被重物砸中别无二致。“我”这么做,是为了减轻每一次消极情绪带来的持续性影响,同时淡化“我”对它的记忆,这样之后复发的时候,过往的记忆不会一起涌来。
我不知道其他人做到精神遏止需要进行何种训练,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自然发现的过程,但它确实有效,减轻了不少痛苦,并且能让我多数时间在人群中保持正常。相应地,在不工作或学习的时候,我也会刻意保持意识模糊,使自己的感官迟钝,这是为了减少躁狂的冲动,防止被情绪一轮轮消耗。精神遏止的副作用也很明显,它会让人陷入虚无,更有甚者会出现类似“梦样状态”的情况。即分不清梦境与现实,分不清自己身处何时何地,乃至于是否存在。很遗憾,这是无可避免的。精神遏止实质上是一种短暂的思维自杀,它模仿濒死体验,但最后你能控制自己,在外界冲击过后,重新完成由旁观者到承受者的角色转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药物治疗加上心理引导肯定比精神遏止好得多,当经济无法负担、或者像我一样对大部分治疗方法产生了耐性,那么精神遏止是少数能保证你人生继续下去的手段。
最后,如果精神遏止也对你失去了效果。那寻求解脱不失为一种可能。不要去思考解脱后的事情,可能有人为你惋惜、可能有人从责任的角度斥责你、可能有人嘲讽、有人会说“啊,少了一个竞争对手”之类的。这一切评价与你无关。准备好一切,把对社会的损害降到最小,而后,一路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