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经砂器
荥经砂器有着两千多年的烧制历史,与江苏“宜兴紫砂”齐名。荥经砂器以“荥经砂锅”闻名,是以本地盛产的一种黏土和煤灰,经过1000℃以上的高温烧制而成。荥经砂器质地古朴,抗腐蚀、耐酸碱,不起化学反应,储存食物不易变质,能保持食物营养成份和食鲜味美,因此广受赞誉,经久不衰。2008年,荥经黑砂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11月1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荥经砂器”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荥经县长900米、宽750米的古城村及邻界的严道镇小坪山一带,是荥经砂器的主要原料粘土的资源范围,储量极大,常规开采可达千年以上。
荥经砂器的主要原料粘土,俗称白善泥,呈黄白色,土质细腻,粘性很强。其化学成份为AI2O3、FE2O3、CAO、MGO等,无污染,无有毒有害元素,具有生态性。而此粘土仅荥经古城坪特有,具有唯一性。使用荥经独有的粘土制作的这些砂器质地古朴,抗腐蚀、耐酸碱,不起化学反应,储食物不变质,烹制食品煨、炖、煮、烧均可,能保持食物营养成份和食鲜味美。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砂器,荥经砂器的历史远在宜兴紫砂之前。仅从秦惠文王建筑严道(前312年)算起,就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根据考古专家对严道古城遗址附近春秋战国墓葬和秦汉墓葬出土的砂器陶器进行研究,发现春秋战国时的陶器其原料、配料、器型、制作工艺已具备了荥经砂器的主要特征;而秦汉时的陶器其配料成分、比例、器型、制作工艺、烧制温度均与今天基本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