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INET 实践后的讨论存档
菠提茄梨
置顶我用纸和笔,实践了七个月。记了大约600多张卡片,在500张左右的时候,慢慢有了和另一个人交流的感觉。
补充一些我的体会:
1. 查看卢曼的卡片,思考链未必会有严格的逻辑关系,可能只是相关。最关键的是把现有卡片中最相关的就近放在一起。
2. 卡片盒不能替人思考,能思考的只有自己的脑子。然而事实上很多人并不会思考。
3. 纸和笔记录很费力,但这个阻力是有作用的,能强迫自己提取最核心的想法。很多事实类的东西,其实没有必要写成卡片,必要的时候查一下就好。
4. 之所以会有和另一个人交流的感觉,是因为人脑的记忆力不可靠,很快会忘记。过一段时间去回顾卡片,就像是在看另一个人的想法。人脑通过遗忘来剪枝,去掉不重要的东西,然后通过和卡片的交流,重新审视一遍是否重要。多次重复以后,真正重要的,其实就存在了自己的第一大脑里。这可比枯燥又漫无目的的间隔重复高级多了。
5. 看似很低效的翻找卡片,其实也有好处,翻找的过程中,又回顾了一遍关系相近的卡片,梳理了一遍逻辑,找到最恰当的位置存放新卡片。笔记软件有方便的搜索,但太过方便就没有了寻着思考链路交流的感觉。我会同时用 obsidian 备份纸质卡片,但关闭了搜索和网络图功能。极端点,甚至可以说这两个算是负分功能。
6. 一开始我完全照搬卢曼的编码规则,后来做了一些调整,但是并不需要回头把所有卡片都改一遍。这个系统是可以慢慢演化的。时间长了,会发现,自己犯过的错误也是有价值的。而且也避免了用笔记软件时的完美主义心态,不必追求最佳。
7. 手动维护一个关键词索引,是非常重要的。
感受还有很多很多,最重要的是发现,纸和笔的种种缺陷,慢慢都变成了好处。建议所有人事实实体的卡片笔记。

菠提茄梨借 @吕立青_JimmyLv 的评论,和 @大仝tong和朋友们 讨论了很多,在这总结一句。把 Luhmann 的卡片盒当成大脑的模拟,大概会是歧途,用“聊天记录”这样似乎很无趣的方式去做,反而有奇效。结合 ANTINET 这本书,应该可以有所体会。

大仝tong和朋友们回复 @菠提茄梨 :我又考虑了一下,聊天记录好像只完成了一半,卢曼的卡片盒是不断调整排列的,就像聊天对对方的认知重构。

菠提茄梨回复 @大仝tong和朋友们 :我认为,聊天记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像现实中讨论问题,大致有个结论之后,可以做个总结,卡片笔记也是一样的。所谓自下而上地做笔记,并不是收集素材搭积木,而是写这样的总结卡片,或者新的启发的卡片。自己和卡片盒的共同成长,也是由此而来。

大仝tong和朋友们回复 @菠提茄梨 :有点理解了,有点像在某个时刻人和卡片盒合一了。有些卡片基本只是历史记录了,有些在不断演进中。

吕立青_JimmyLv回复 @菠提茄梨 :😂 我其实也一直不喜欢“第二大脑”这个说法,卢曼将卡片盒作为“第二记忆”,与之“沟通”,而antinet作者说的是“第二思维” second mind,我觉得都贴切很多。
任何外部工具都不可模拟“大脑”,尽管我喜欢TheBrain里面的“遗忘”、“合并”、“链接”等功能,但从未想让我的大脑映射到TheBrain,而是让它成为一个“沟通对象”,我能与之“沟通”就够了,至于产生什么讨论的结果,那依然还是在我自己的大脑中。

大仝tong和朋友们回复 @吕立青_JimmyLv :我是不太排斥怎么叫的,怎么都有点模糊。我理解这里大脑和交流的区别在于,前者链接是基于内容的,后者是基于思考的,也就是卢曼说的随机性来源于左右互博的地方。[喜极而泣]

菠提茄梨回复 @大仝tong和朋友们 :对的,完整的思考演变过程也留了下来

菠提茄梨回复 @大仝tong和朋友们 :我觉得你已经知道了 UP 主寻求的“要领”。虽然这属于“心法”,但对笔记的效果,真的有巨大影响。

大仝tong和朋友们ANTINET 作者的层级相对于卢曼是不是比较多啊?我看卢曼大约只有3层,ANTINET 有7、8层。[喜极而泣]
“In addition, I also like a more nested structure, which uses slashes (/). For instance, I prefer ‘branching down’ and creating 4214/5a/1 (opposed to appending letters onto letters, like 4214/5ab).”

菠提茄梨回复 @大仝tong和朋友们 :卢曼的编号不止三层啊,很容易就能找到层次很深的编号。忘了在哪里看到过,他的编号最深是13层,我没有去核实。
我自己用下来,增加层次,或者增大编号,其实可以看作等价的,都是延续对话而已。在局部,可能有语义上的层级含义,但在更大的尺度上看,无论在哪个方向上延续,都一样。

大仝tong和朋友们回复 @菠提茄梨 :是不是有两种不同延续方式,有的只是相关,而有的是想法的深入延伸。我前两天考虑这个,一个是没太明白作者说的树,一个是树形可能更有助于找到内容。现在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更大问题的一部分,现在大多数笔记更多强调记录思考结果,我理解ANTINET 也要把思考过程记录下来,这就面临一个数量暴增的问题。现在有些觉得collection hub 集合可能比index 索引更重要,导航关键结果卡片,在需要的时候再深入思路。

大仝tong和朋友们回复 @菠提茄梨 :还有更关键的一个问题,我还没太体会到记录过程的好处,就像你之前说的时不时总结之后,把过程去掉会不会更简洁。

菠提茄梨回复 @大仝tong和朋友们 :我觉得要区分一下不同层次上的结构:
1. 最上层,延续方式其实有非常多,比如相关的补充、拆分子问题、阐释各分点、各种总结、对比差异、依次列举等等。这都是语义层面的结构,纯看自己怎么用的,当然也可以自己发明用法,非常灵活。
2. 树,我认为是“卡片存储”的逻辑结构,只是为了实现对话流的无限分叉。数量暴增,用 index 就可以定位到相关位置附近,当然 collection 也很重要,既可以当作一个二级引导,也可以实现跨 branch 的汇总。
3. 树之下,是“卡片存储”的物理结构,也就是卡片的一维序列。
有些类似磁带存储,物理层是一维序列,存储的逻辑结构用 B树,到了文件系统层面,结构就随便定义了。

菠提茄梨回复 @大仝tong和朋友们 :过程也是有价值的啊,能留下来还是尽量留下来吧。就举一个例子,在输出成文的时候,曾经自己出的错,或者考虑不完善的地方,很可能也是别人会出的错,就可以拿来做文章的引入,或者拿来做对比。
还有,讨论的过程,往往会带入一些附加信息,这些附加信息,很有可能在之后和别的主题产生一些关联,然后开出一条新的讨论路径出来。

大仝tong和朋友们回复 @菠提茄梨 :这些我基本都认同,不过我主要是靠逻辑推演出来的,可能还是需要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喜极而泣]

吕立青_JimmyLv
双链图谱真的是太被误导了,Roam Research出这个功能其实只是一个周末黑客松项目而已(Conor亲述),然后被各大笔记软件抄出了花。
思维链路这个描述确实更好,比MoC更值得讲,因为卡片盒作为一个“沟通对象”,能够根据线索,对方的思路,进行对话才是它的价值。并且在探索的过程当中可能会产生新的想法,如果一开始就是一个固化的目录结构,那么所讨论的内容,大概率也会被固化在这个特定知识框架里。
评论被吞了?

Note必利阀
UP
思维链路CoT chain of thoughts,同时也是目前深度学习的一个热点,以逐步解析的方式引导机器学习,对大模型是个补充。看来人脑与机器,没准真是趋向同构

吕立青_JimmyLv回复 @Note必利阀 :确实很有意思啊,查了下 [“哄一哄”就能让GPT-3准确率暴涨61%?谷歌&东京大学研究震惊四座 | 论文频道 | 领研网](https://www.linkresearcher.com/theses/6662680f-be49-45de-a69a-5a506a31a3ab)
[Chain of Thought 开山之作论文详解 -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582758381)
[思维链(Chain-of-thoughts)作为提示 -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93533589)
> 虽然 CoT 模拟了人类推理的思维过程,但这并不能回答神经网络是否真的“推理”,我们将其作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大仝tong和朋友们这个思维链路的概念好像含义有点复杂,卡片盒中形成的结果大概是人真正思考路径层累的结果,也未必和编码的分支完全对应。

菠提茄梨回复 @大仝tong和朋友们 :似乎很多人都没明白,Luhmann 的卡片盒为什么强调 communication。不是去查问题,它给答案,这种 communication。当然也有这功能,但这种 communication 任何系统都可以做到。
它的本质其实很简单,这是他自己和自己的“聊天记录”。
更准确一点,应该是邮件往来的记录,毕竟每一个卡片是要表达完整意思的,而不是像 IM 软件里边那么零碎。很多软件都在追求引用粒度的最小化,就很奇怪。
这个聊天记录,包含顺序的回复,跳回之前“邮件”另开 thread 回复,再结合上引用,构成了一个有向图。它是一个无限分支,开放结局,的聊天图谱。
用“邮件往来”这个类比,很多“原则”就自然而然了。
比如,“少摘抄”,给别人发邮件,当然不可能大段大段都是摘抄,完全可以发个页码让对方自己去翻书。收件方(未来的自己)要看的是发件方(现在的自己)的独创的想法。
比如,“不归类”,聊天嘛,当然是想到哪个最相关的话题,就接着聊下去,没人会把所有聊天内容打散了分组。
再说一点,Luhmann 要这样去用的原因,是想要激发自己新的见解,而新的见解,其实很少是因为灵感迸发而产生的。更常见的,是在和同事的交流中产生。真人的麻烦之处是很难找到对等的人,并且始终维持交流的高水准。所以,设计了这个系统,自己和自己交流。
现实中,很多人做笔记,并不是为了发现独创想法,而是为了记忆背诵,应付考试。这种情况,其实没必要用 Luhmann 的方案,传统的目录分类,就足够了。

大仝tong和朋友们回复 @菠提茄梨 :这样考虑确实很方便理解,flomo 很多就是采用了这种思路。但是有一点可能要区分一下,那就是外部性有多少的问题,也就是阅读文献或资料的笔记和自己写的内容是否分开,怎么分开的问题。对很多人来说,包括我,有原创性的思考成果是很难的一件事,很多时候能够主题阅读,重现已有资料的思路就很好了。这种汇总的模式和渐进的模式好像是不太一样的,好像也不太容易截然分开。

菠提茄梨回复 @大仝tong和朋友们 :要考虑外部性,就还是回到了分类的思路上去了。其实没那么困难,完全代入聊天的感觉,一切就很自然了。
我举几个聊天的例子:
“今天看到一篇有趣的纪录片,里面 blah blah blah” 这是用自己的话复述。
三天后。。。
“我今天遇到个事,和你上次说的那个纪录片,简直一模一样。” 这是补充自己的原创的东西。
“你那天看到的那个观点很有趣,但我今天一想,好像不太对呀。。。”
总之,完全代入和另一个人聊天的状态,就是心法[doge]

菠提茄梨回复 @大仝tong和朋友们 :Flomo 和我个人心中的理想形态,还是不太一样。另外还有一点,代入和人聊天的状态,会发现很多东西,似乎没有必要记,是个挺好的过滤器。也会发现,以前的错误记录,也没必要删,每条笔记真成了 permanent 的。

大仝tong和朋友们回复 @菠提茄梨 :flomo 我也不怎么用,只是这种对话的感觉很明显。
你说的这种聊天记录引用的方式我能想象的到,但是不太能想象到如何结合卡片系统具体执行。有没有兴趣约个腾讯会议给举例演示下啊?[呲牙]

菠提茄梨回复 @大仝tong和朋友们 :Flomo 只有输入时像聊天,存储结构还是用标签分类。
无法想象怎样和卡片系统结合,是因为你没有用纸质卡片。换成纸质的卡片,就是一气呵成的。
大致流程是这样的:
1. 正在看书,看到一个点,想起来似乎曾经和盒子讨论过
2. 顺着关键词索引去找那个相关的卡片,也就是找之前和盒子是怎么讨论的
3. 寻找过程中,把之前讨论的上下文过了一遍
4. 找到相关卡片,然后写一封“短邮件”,在那个上下文中补充、反驳、看情况而定
5. 确定编号。是新建一个讨论分支,还是延续对话流,并不重要,相应地确定好编号就行。
目前的软件还是很难模拟这个过程,我试过用 obsidian,能做到,如果我足够克制。但是在纸上写,是可以很轻易进入写信交流状态的。
Roam 的那个插件 Discourse Graph,名字和这个过程很像,但是实现,强调的是从各种论文中找出逻辑关系,一点都没有体现出 discourse。
并不是说它不好,它只是用了另一个思路。
其实我觉得 Luhmann 的卡片盒,是可以其他 PKM 软件一起使用的,毕竟目的并不相同。前者是激发新想法,后者是信息管理。
刚刚去看了 ANTINET 那本书中关于 communication 的一章。里边提到 Luhmann 设计这个系统的灵感,来自于和他的好友书信往来讨论想法这个过程,后来他好友去世了,又没钱请助理,然后卡片盒应运而生。侧面应证了“聊天记录”这个类比吧。
目前还没有哪个软件往这个方向设计,我本来想自己做一个,但是考虑了下,纸上书写的体验实在太好了,太概做了,我自己都不会用。[doge]

大仝tong和朋友们回复 @菠提茄梨 :哈哈,气氛有点迷人了。方便说下具体设备清单吗,有点真的想动手试试了。我目前并不觉得软件在这方面一定比实体强很多,但是个选择。确实不太好想象,也许还是要亲身体会下。

菠提茄梨回复 @大仝tong和朋友们 :我都是最普通的纸和笔,用快递盒子剪剪,包一层墙纸,做个容器。Scot 那种华丽的盒子淘宝买不着,就连那种美式的索引分隔卡都买不着。我都手工打造。

Cichar回复 @菠提茄梨 : 某宝搜kaisa,这个牌子有美式索引卡,大号刚好是4*6的。盒子有套装,可以装400张卡。

菠提茄梨回复 @Cichar :但是没有带字母的分隔卡。至于标准索引卡还挺厚的,所以我和 Luhmann 一样,选择用普通纸,节约空间。毕竟打算用很多年。现在用的是 A6 大小80g的道林纸。

Cichar回复 @菠提茄梨 : 分隔卡的话,其实淘宝搜index card是可以找到的。在淘宝搜(易家欧美进口收纳馆)这家店,店里就有分隔卡,3*5和4*6的都有,刚好能配合kaisa的索引卡。另外这家店还有3*5和4*6的收纳盒,比kaisa的盒子收纳的更多,缺点是这玩意也是盖子式的,堆叠在一块的话找起来很麻烦,抽屉式的还要再看看。实质上分隔卡在淘宝上很容易找到,A4,A5,A6等等规格的分隔卡都有,但一般都是活页本用带孔的,没有强迫症的话其实也可以用。但淘宝上的分隔页隔断一般都是空白的,少部分店家的有对应隔断大小的贴纸。总而言之,在设备上都可以凑齐一套,但至于是用厚的卡还是纸,就看自己的喜好和所拥有的空间了。antinet作者和他教的人一般都是用oxford index card,这一套有索引卡(空白无线)和对应大小的分隔页、盒子,是一整套卡片工具,可以在亚马逊上找到。但缺点是很贵,远比国内淘宝上可以找到的同类产品贵的多。

菠提茄梨回复 @Cichar :感谢推荐这家,之前没有发现。之后考虑升级设备的话,准备用一下。
你也在实践纸质卡片吗?

Cichar回复 @菠提茄梨 : 接触卡片笔记一年多,纸质的卡片我倒也实践过。但最后还是放弃以纸质作为笔记系统的主体,而只作为身边没有电脑时候的代替。比如在图书馆或者外面的时候,电脑没有随时带在身边,但有时候会有一些想法,就拿出来写一点,之后回去了会录入电子稿。甚至有时候走路不方便写在纸上,我都是拿出手机对自己发语音消息,回去了再整理。最开始接触卡片笔记的时候,我和antinet作者的经历可以说是一样,接触过市面上大部分双联笔记软件,也奉行原子化和充足的双链以防止卡片的沉没。但实践了700多个笔记后,我发现这样的方式导致笔记的颗粒度太细,意义的链路已经支离破碎。就重新返回去把卢曼有关卡片笔记的文章、视频等资料都找到并仔细观看,其中,两个时期的卡片盒也在卢曼档案馆里粗略的研究过。此时我和antinet作者得出了一样的结论,电子笔记无法充分发挥卡片笔记的功能,所以和他一样返回来实践纸质卡片。但在实践一段时间后,其实出现了另外的问题。一个是纸质卡片远比电子笔记花费更多的时间,不管是书写上还是管理上。另一个是,纸质卡片的实践需要一个较为固定的地方作为写作地点,否则难以查阅和归档卡片。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能返回卡片盒所在地的话,其实是相当难受的。所以这个时候我又重新思考,纸质笔记是否是必要的?遂重新去翻了卢曼两个时期的卡片盒,探索其编号和分支的实质意义,最后我找到了我自己需要的答案。

Cichar回复 @菠提茄梨 : 编号的意义有两点:一是纸质资料的定位,类似于图书馆中藏书编号的作用,也便于其他卡片的引用;二是使笔记的上下文具有延展和分支的能力。例如,ZKⅠ中的12.5这一条分支,12.5认为组织所享有的权利的特征是积极性。12.5中分支并引用了12.5.1、12.5.2、12.5.3,其中12.5.1讨论积极性应当由国家的法律机构决定,12.5.2讨论国家优于法律的历史,12.5.3讨论强制并非是法律的必要特征。而在字母分支中,12.5a认为法律的积极性与主权概念有共同的起源,且这一张引用了12.5f,12.5f是说明在霍布斯那已经表明了主权是法律积极性的保证。12.5b说明法律的积极性由古斯塔夫·雨果最先提出。12.5c讨论法律由国家制定。12.5d讨论积极性意味着国家具有权利。12.5e则讨论法律实证化对平等的影响。12.5f在前述12.5中已经提到,12.5f、12.5f1、12.5f2、12.5f3四张卡均是霍布斯关于法律积极性的论述。12.5g讨论法律的积极性可能意味着权利向组织功能化的问题。12.5h讨论实证主义中的积极性概念,12.5h、12.5h1、12.5h2都是讨论凯尔森对积极性的论述。从12.5这条分支可以看到,编号的作用在于对原卡的内容补充、延展,或是对原卡内容进一步讨论的结构分支。如霍布斯和凯尔森的那一小串卡,实质上都可以作为一张卡,但受限于卡片的大小而只能进行内容的分割,再通过编号来串联,防止意义链路的断裂。此时,其实编号的功能就已经清楚了,一个是定位和引用,一个是用来分支讨论。而内容补充这个功能只是被迫演化出来的,从12.5对12.5f的引用和12.5f-12.5f3的内容就可以知道,另一个例子是,8.5、8.5a、8.5b、8.5c、8.5d都是讨论系统的特征。发现了编号的功能后,我进一步认为所谓的分支功能其实就是论文写作中的问题意识,从对一个大问题的讨论和论证,发现里面存在很多子问题,子问题中又包含了孙问题。分支其实就是对一个问题的分化,也是这一过程的递归。搞明白这一点后,我认为纸质笔记就已经不是必要的了,纯粹变成了个人喜好问题,所以后来我又转回了电子笔记,并以问题意识为笔记系统的演化原则,并产出了一篇论文。

Cichar回复 @菠提茄梨 : 但仍存在的问题是,双链笔记软件虽然提供了编号的引用功能,星图也提供了一定的分支查看功能。但一个是微观层面,一个是宏观层面,缺乏一个中观层面对局部的分支进行查看和整理。此时各类白板笔记软件又出现了,我尝试了其中的hepta,一定程度上对局部分支的整理很有意义,在倒腾白板的期间,另产出了一篇论文。但hepta用久了之后,我认为以白板来管理笔记,实质上无法发挥卡片盒笔记的全部功能,白板只适合用于单一的项目。后来又转回了ob,恰好ob又开始要开发白板功能,所以现在都是用ob来写笔记。双链已经提供了引用功能,那么为了能实现编号的分支功能,我再次用回了breadcrumbs。此时,ob官网首页图中展示的ob界面内容给了我灵感,每篇笔记只需要设置一个from字段,就可以知道笔记内容是从何处分支而来,bd的插件功能也能提供一个暂时够用的意义链路。

Cichar回复 @菠提茄梨 : 另外,我因专业需要和个人兴趣,对卢曼系统论有一些研究。卢曼的卡片盒就是其系统论的一个实践,卡片盒体现了其系统论的特点。例如,每一张卡片都是元素;卡片间的连接是元素间的关系;关系的生成是经由选择而来的;关系的生成应当基于某种条件或前提;随着元素的增加,就逐渐不再有可能让每一个元素与所有其他元素发生关系;系统是建构意义并使用意义的系统;「实现性/可能性」建构了意义,意义的发生是具有选择性的,不断作出选择并实现所选择的「可能性」;系统是一个不断从沟通中生产出沟通的自我再制系统;每一个沟通都递归式的指涉先前的沟通。对卢曼系统论的研究,也更进一步理解了其卡片盒的一些机制,也就不需要再纠结于到底使用纸质还是电子笔记,两种形式都只是实现意义系统的方式。选择对自己而言有利于建构意义系统并与之沟通的方式即可。

菠提茄梨回复 @Cichar :你说得非常对,比笔记方法更重要的是问题意识,阅读、笔记、写作都需要。现实中有的是笔记做得很随意,但是问题意识很强的人,一点不影响产出论文。笔记终究只是辅助。
我的实践经历和你也差不多,不同的是,我选择继续用实体笔记。主要是我能够承受实体笔记增加的空间和时间成本,然后我的眼睛看屏幕时间长一点就很累。
电子笔记的各种方案我也一样一路折腾,但始终只能是勉强够用,总是在细节的地方耗费人的精力。

菠提茄梨回复 @Cichar :我用“聊天图谱”的类比,来简化卢曼的系统,自我指涉、选择等等,都隐含在“聊天”这个动作中。
这个类比还有不能覆盖的部分吗?

菠提茄梨回复 @Cichar :我认为现在的笔记软件,其实都已经是很强的工具,但用来实现卢曼的方案,都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不该自由的地方过于自由,在该自由的地方处处是障碍。
我以80g A6大小的纸为标准,粗略计算了一下,自己10年产生的笔记占据的空间,是我完全可以接受的。卢曼已经验证过纸笔可行,而电子笔记仍在摸索。权衡之后,放弃了继续调试笔记软件,笔记软件只用来备份实体笔记。

Cichar回复 @菠提茄梨 : 卢曼认为社会系统的组成,是由沟通以及将沟通归因为行动。 “聊天”属于沟通,即语言沟通,但沟通的含义远不止语言沟通。沟通存在三个阶段:讯息、告知、理解,三个阶段都是一个选择过程。但沟通未必可能成功,即便沟通被所达及的人理解,这并不代表它会被接受并遵循下去。换言之,若接收者不根据相应的指示而行动,则沟通失败,然而,没有沟通就不会建立起社会系统。“聊天”作为一种语言技术,其中的讨论内容和意见都是可以被拒绝的。与沟通一样,“聊天”也需要在功能上有助于其将未必可能转化为或许可能的媒介,例如传播媒介。其次,是否可以将“聊天”归因于行动?沟通是纯粹的诸选择之综合,而可进行归因的则是行动。其中一者若没有另一者,则系统无法演化。比起沟通来说,行动较容易被辨认和处理,不依赖于讯息和行为之间的差异,观察者运用某些归因规则即可辨认出来。因此,社会系统的自我描述是与行动相关联的,只有行为而非完整的沟通事件可以作为诸关系化的连接位置。所以,“聊天图谱”这个类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系统的特征,但这样的化简也失去了系统中一些关系与内涵。

Cichar回复 @菠提茄梨 : 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存放卡片系统,实体是可以的。就像我上面说的,实体和电子化之间都各有优势,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一就好。存放的柜子的话,在国内完全可以考虑“中药柜”,比较容易就能找到能用的柜子。另一种思路就是定制。

大仝tong和朋友们回复 @Cichar :[支持]系统论有点专业了,大概理解了下,沟通是行动的一种特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