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清国”是中国正统】从《大义觉迷录》中解读清政府的民族认同
全文主旨
为抨击近期在网络上流传的大汉族主义思想,我曾撰写文章——满族是中国人!明朝对东北的管辖。后来,极少数大汉族主义分子依旧喋喋不休,说清朝只是“神圣罗马帝国”一般的假中华。于是我特意撰写此文,从《大义觉迷录》中解读清政府的民族认同。本文主要解答3个关于清朝的历史问题:
一、清政府认为华夷应以道德划分
二、清政府将自己与唐宋元明并列
三、清政府认为少数民族和汉族同样贤德

一、清政府认为华夷应以道德划分
问曾静:旨意问你,哪能以地域当作类分人和禽兽的标准呢!照你这样说,中原地区,只应生一种人类,不应有其它的禽兽生存了。为什么全中原境中,到处都有人和禽兽共同生长,而禽兽 的类别,比人类还要多?
曾静供:天生人和动物,道理一样,生长结果有区别。分别的原因,应该以其理性多少来决定,而不在于其所居住的地域是中原或边境。我狂妄地以地区远近分中华和夷狄,当初并不知道以人的善恶来区分华夷。”
这样的盛世,今天总算看到了。所以在圣祖驾崩的时候,虽然处于深山穷谷的人,也都失声痛苦地奔走相告,好像失去自己的父母一样。如果不是圣祖德高望重,怎能使人们到了如此地步?后来只因为看到《春秋》把中国分为华夷两部分,错误地领会了它的意思。到现在才知道《春秋》里讲的,只是因为楚国不尊重周朝王室,为此才把它划入夷蛮地区。

而清朝的兴旺与《春秋》里面所说的华夷的区别,实在是天悬地殊。夷狄的说法,应以人的文明程度来区分,也就是仁、义、礼、智、信全具备的是华,五性混乱的人才称为夷狄。

孟子既然称大舜和周文王是东西夷地方出生的人,又诋毁杨朱和墨翟是无父无君的禽兽 。按这种说法,中原能没有夷狄吗?边远荒僻的地方岂能没有圣人吗?
曾静供:我之前不知道《论语》所说的“夷”的意思,仅仅指楚国而言,因为楚国自称为王,不知道君臣伦理,不推行政教文明,所以称为“夷”。而《春秋》所抨击的,也指的吴楚二国自称为王,不尊周王,不是因为他们的地理位置远而抨击他们。

如果按地理位置说,那么楚国的陈良不能算英雄豪杰,宋朝的周敦颐不能继承儒家的道统。如果按照《春秋》大义,也要摈弃他们吗?何况舜是东夷的人,周文王是西夷的人。

清朝得到天下如此纯正,全由上天降福、百姓归附而得
二、清政府将自己与唐宋元明并列
问曾静:皇上旨意问你,你所写作的《知新录》里说了“四方少数民族盗窃帝位,污染我华夏,就像强盗劫夺去家财,又将我家主人赶出在外,占据我家。”明朝天下灭亡于流贼李自成之手。我大清天朝顺应天地人心而得天下,便是捕捉惩治强盗……并且,依曾静的说法推理,元朝的主人被明朝赶出,元人应当索取家财于明朝;而宋朝的主人又是被元朝赶出的,宋人也应当索取家财于元朝。这样类推,自唐代以上,直到魏、晋、两汉都一样了。
曾静供:这段议论总得是因为错认清朝为夷狄民族,而不知道圣贤之人的生长,原来就不分东域西方。并且不知道明朝末年的动乱,百姓受李自成残杀毒害,超过了水火之灾难。而本朝兴举正义之师,清除寇乱,功绩如同天地之大。到如今才认识到本朝不但不同于汉唐的用智力获取天下,而且竟然超过了商、周的振兴仁义不得不征战诛杀。清朝的建立,就是有仁德者兴起,无仁德者灭亡的例子。
如今我…将正义之举指责为盗窃,将明朝取代元朝,元朝取代宋朝,宋朝取代后周,如此等等上溯,像唐朝、汉朝,以及周朝的取代商朝、商朝的革换夏朝,没有一个不是盗窃,没有一个不应当索回家财了。

三、清政府认为少数民族和汉族同样贤德
问曾静:皇上旨意问你,你说“中原地区民族中那些诡谲反复,无耻无状的人,其恶行劣习原就像四方边远民族一样。边远少数民族,根本不管什么父子亲情,君臣礼义,朋友信义”等言语。中原地区民族中,即使有行为习性相同于边远少数民族的人,那么边远少数民族中,岂能没有品行相同于圣贤一样的人?
曾静供:我这…说法,总是因为平生没有到外边走动过,也没有结识过一个外地人,凭空臆想中原和边远各民族的区别,于是不知不觉轻妄地记写于纸上。直到去年到得长沙,今年被押解晋京,这才知道天地之无限广大,理气贯通,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方,并且近代国家的精英贤才,全都聚于东海之地。正如古语所说:“东海有圣贤出世,和中原圣贤一样心性相同,理义相同;西域有圣贤出世,也和中原圣贤一样心性相同,理义相同。”
今天才确实相信了。满族圣贤果然与尧舜的性理道德相同。

结语
以上文段,皆摘录自清政府的《大义觉迷录》。
清政府尊崇儒学,按历代汉族王朝传统开设科举,从中选拔士人以赢得汉族知识分子的支持。另外科举考试中,还制定防止满族参加科举考试与汉人竞争的优待政策。在此政策下,终清一朝,除开朝有两位满族状元外,状元这一最高殊荣全部给了汉族。
清朝为夺取和巩固对全中国的统治,除起用范文程等人外,在入关过程中先后招降了前明汉族重臣还有洪承畴,将领吴三桂、李成栋、尚可喜、耿仲明及其统领的汉族军队。带兵收复台湾的施琅也是汉族前明军官。
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平叛太平天国及洋务运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甲午战争后清廷实行新式练军,亦以汉族官兵为主。其中如袁世凯、留学普鲁士学习军事的段祺瑞、冯国璋、留学日本的王士珍,和黎元洪均在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中起到关键作用,并成为后来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的核心人物。

满族是半农耕半渔猎民族,留辫子有利于在野外穿行。剃掉前半部分的头发可以使得视野开阔,后半部分扎成辫子,则在打仗的时候用嘴叼住辫梢,可以使得头发不至于影响战斗中的搏斗。因此,“剃发易服”的本质,就是强制满化。那么汉族有没有对前朝遗民进行强制同化的历史呢?有!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规定,蒙古色目人等不得自相嫁娶,禁绝蒙古色目人等的服装语言风俗习惯,蒙古色目人等必须改为汉姓,违者斩首。这样一来,短短数十年内,就将人口百万的蒙古色目人强制汉化了。
甚至秦始皇统一文字也有这样的性质。这确实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统一文字就统一文字呗,那也得融合六国文字吧。可是仅仅只拿秦国文字改良成小篆,并推行到全国,并且烧六国史书,这让像屈原这样的小民族主义者怎么受得了?(尽管屈原当时已经去势了)

当然,汉族也是不可能继续忍受被满化的。于是辛亥革命的时候,汉族不但把自己辫子剃了,还顺带把满族的给嘎了,还吓得不少满族改了汉姓,文字都丢了。照理说应该扯平了吧?可是至今还有不少大汉族主义者,无视满族被汉化的事实,不断煽动汉满对立,甚至迁怒于现代满族。这里我只想引用孙中山先生的话:

如果大汉族主义分子依旧质疑清政府立场的真诚性,那我只能说: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左传.僖公十年》
因为在大汉族主义分子的心中,只有汉族的“中华认同”才可以是发自内心的;而所谓“夷狄”的中华认同,不过是为了巩固统治而造出的幌子。这种观点有违历史事实,枉顾辽时期“汉契一体”,金时期“中华一统”,元时期“元修宋史”和设立辽阳行省,明时期“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还有清时期《尼布楚条约》拉丁文定本内容。这无非是一种地域歧视和种族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