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研学游”不能只剩“游”,“特种兵式打卡”待规范

2023-08-28 21:37 作者:文化产业观察  | 我要投稿



“报个暑期研学团花费日均1000元,结果和普通大巴旅游团没什么区别。”南京张女士8岁的孩子参加了一个北京研学团,结果令她大失所望。今年暑假,研学成为了最火热的旅游概念。与此同时,景区“人山人海”、排队“漫漫无期”、学习变成“席地打游戏”……部分文旅场馆和研学机构资源供给不足、优质服务欠缺等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



研学需求空前火爆

“新玩法”受青睐


暑期是亲子游的传统旺季。相比以往,2023年的研学游关注度更高。在朋友圈、社交平台、电梯间甚至学校门口,到处都充斥着研学的广告。同程旅行大数据显示,7月“研学”旅游搜索热度上涨203%,超过亲子游大盘涨幅。


连日来,记者走进天津的交通场站、热门景区,总能见到不少肩背小书包、手拉行李箱的中小学生,满怀兴奋与期待踏上“研学游”的旅程。


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针对9到13岁的孩子推出“古代中国·通识”系列课程,以精品馆藏文物为依托,全景式展现中华文明;在安徽,安徽创新馆开启暑期研学游,精心设计“科普专线”,带领学生近距离接触“大国重器”;在山东,当地推出“鲁南铁道游击”飞虎英雄集结地主题游线等12条红色研学主题精品游线,推动红色研学出彩创新……为了让孩子们玩得开心、学有所获,各地文博机构拿出“看家本领”,将特色资源融入研学游课程中,广受游客欢迎。


△观众在天津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李然 摄)


“研学游比普通旅行团多一些讲解和课程,孩子们可以在旅游中学习知识、开阔视野,虽然花费较高,但还是希望让孩子参加。”一位来自江苏的家长说,自己两个月前就给孩子报名了北京的研学团。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社会各界及家长对于研学游的重视和“热衷”程度显著提升。


“相比以往,今年研学游产品更为丰富,涌现出自然生态、科技创新、传统文化、安全健康等多种新主题、新‘玩法’,一些主题鲜明、规模较小、安排灵活的研学产品更受青睐。”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丽红说。


数据显示,2022年研学旅行人数已突破600万人次,今年以来表现出更加强劲的增长势头。携程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博物馆订单量同比增长232%,研学旅游产品订单量同比增长超30倍。


文化产业是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薄文广等认为,“研学热潮”的出现,不仅反映出家长对教育的普遍重视、旅游市场的快速复苏,更折射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对特色、优质文化资源的兴趣越来越浓。



“特种兵式打卡”待规范

服务短板待补齐


今年暑期北京旅游市场火热,故宫等景点门票以及大学校园的预约资格,都非常难抢。一票难求催生出了许多黄牛、高价预约的生意,甚至还出现了研学团违规拆团进入北大的情况。


7月24日,北京大学发布《校友预约入校违规情况通报》。通报称,7月21日,一个名为“北大金秋暑期定制课”的校外研学团队,由部分校友通过预约同行人员的方式,拆分预约139名学员入校,每人收费10800元,合计收费约150万元。北大通报,关闭了相关46名校友的预约权限。


由于景点难约,这些研学团行程上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正在行程中的研学团。


吴同学是一家旅行社的兼职研学辅导员。他对媒体透露,出团前会给大家一张模棱两可的行程表,写着清华北大、圆明园、故宫等,实际上根本约不到票。“经常在前一天晚上十一二点,甚至早上七八点要出发前,都没有确定下来实际行程,没人知道要去哪,每天都在焦头烂额地打电话、催行程。”他说。


张女士了解到孩子实际体验后,认为行程安排非常不合理。北京的景点多且大,酒店住宿又较远,但研学团为了多几个景点打卡行程安排很满。她随团同行,行程减半后,依然需要日行两万步。


北京的大学生韩同学同样在一家研学机构兼职,她向界面新闻分享了其中一天的行程:凌晨两点半起床准备去天安门看升国旗,上午爬居庸关长城,下午游览故宫。当日升旗结束后北京下起暴雨,行程淋着雨继续。酷暑加上暴雨,一天下来她作为成年人都已经精疲力尽,孩子们在密集行程下的身体健康状况就更令人堪忧了。


为了省下住宿费用,这些研学团往往都将住宿安排在北京偏远地区。吴同学说,自己带的两个团都住在首都机场附近的快捷酒店。韩同学说她带的其中一个团住在昌平,前往市内景区需要至少一个半小时,每天都需要七点起床。


韩同学所在的另一个团,住在所谓的“研学基地”,实际是某所大学的宿舍,环境非常差。一些孩子因为不能接受,一边哭一边和家长打电话。


除了住宿,吃饭也是个问题。吴同学说,研学团的餐厅一般选在北京二环内,路边不能停车,需要快速上下。而附近的胡同又小又多,路线复杂,“吃饭像打仗一样”,就怕看不住小孩。


△某研学团的住宿条件。


除北京之外,其他城市的有些研学团也存在类似状况。一位在上海一家研学机构兼职的导师告诉界面新闻,自己现在接待的团来自深圳一所名校,住宿也很偏远,安排在浦东机场附近。


该机构组建了家长群,每天都发布行程活动照片,让家长以为孩子们活动内容很充实,实际上孩子们大多数时候在赶路。为了给家长一个交代,最后一天晚上研学团还赶进度举办辩论赛,一直到十二点多才结束。第二天早上六点孩子们又得起床赶行程。


针对这些研学之旅的“糟心经历”,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体验落差”折射出当前公共服务领域存在一些亟待重视的短板。


——需求激增,考验文旅行业承载能力。“无论去博物馆还是主题公园,都要顶着高温排几小时队,有时只看了两个项目就匆匆返程。”送孩子到外地参加研学活动的杭州家长王女士抱怨,除去路上、排队等花费的时间,孩子真正在研学的时间很有限。


多位业内人士透露,由于游客数量激增,不少热门旅游地近期出现场馆景区、餐饮住宿资源紧张等情况,部分机构准备不足,只好加派人手“熬夜抢票”,或是临时调整行程安排,容易影响游客体验。


——人才不足,优质研学项目供给有限。一些家长称,一些带队老师“并不专业”,有的项目也“名不副实”。广东家长杨女士反映,一些研学团采取“放羊”式管理,孩子们在博物馆自由活动,有的直接席地而坐打游戏、刷短视频,一趟旅行下来花费不低,但收获甚微。


“研学游导师具有教师与导游的双重职能,既要善于研学辅导,又要善于旅行组织。但目前市场上的研学专业人才匮乏,人员素质和教学经验参差不齐,使研学效果打折扣。”张丽红说。


——服务欠缺,应对客流热潮“措手不及”。随着研学游持续“升温”,一些“黄牛”抢票囤票干扰了场馆景区正常运营,不少游客反映,餐饮、讲解等配套服务水平也有待提升。


△7月27日,在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石家庄市新华区西三庄学校学生参观、学习中山国历史文化知识。新华社发(梁子栋摄)



强化监管,规范发展


近日,为更好满足公众精神文化新需求,切实提升“研学游”的参观体验,不少博物馆通过延时开放、加强互动讲解、线上线下联动,应对暑期客流高峰。例如,故宫博物院近期开始受理未成年人团队预约参观申请,对未成年人占85%以上的暑期未成年人团队开放快速预约和入院通道。


一次充实而难忘的研学,对于孩子们来说,总是那样值得期待。在很多家长眼里,研学游作为文旅融合的新业态,旅游是载体,教育是目的。


多位专家指出,市场需要研学游创造经济价值,但也不能因此忽视了其教育属性和人文价值。未来研学游市场还需加快制定规范标准、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更好发挥研学游“文化育人”的功能。


△故宫博物院为未成年人团队开放快速预约通道。(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从文化服务上,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刘洋表示,要加强指导各地博物馆推出更多高品质、多元化展览和教育活动,进一步优化服务供给,满足观众需求。


从行业建设上,张丽红、薄文广等专家建议,尽快出台研学旅行管理办法,对研学游组织者开展常态化技能培训,提升人才专业素养。天津辰一律师事务所主任常扬认为,可提高机构和从业人员准入门槛,同时将“问题企业”负责人列入“黑名单”。


从消费者保护上,家长、学生要避免盲目选择、增强辨识能力。“消费者要选择正规机构,了解企业基本情况、仔细阅读合同细节,发生问题后第一时间保留证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常扬说。



研学要“研之有道”


这个夏天研学旅行不断升温,借素质教育东风,植文化资源基础,“名校参观”“非遗体验”“博物馆探秘”等研学活动成为中小学生暑期生活的新选项。


研学旅行作为新型旅游业态,其特点是在游中“研”,在乐中“学”,寓教于乐。研学旅行往往将高校、博物馆、红色遗址等具有人文教育价值的场所作为目的地,有利于孩子们在“社会课堂”中有所思、有所悟,增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体认。孩子有兴趣、家长有意愿、市场有需求,研学旅行逐渐成为暑期旅游市场新亮点。


同时,也有一些地方的研学热发生了偏差。研学旅行本是日常学校教育的“余韵”和“变奏”,但在现实演绎中却出现“不和谐音符”。有家长反映:有的天价研学团名不符实,“深度参观”变“拍照打卡”、“学长讲座”变“校外合影”;有的研学项目无“研”也不“学”,停留在“到此一游”的层面;有的管理无序,把孩子在场馆门口一放了之,后勤保障令人担忧……


这些现象提示我们,研学旅行应遵循教育初心,不能偏离教育轨道,要防止不良机构借孩子的热情、家长的期盼打自己的“如意算盘”,把研学变成生意。相关各方有必要对研学旅行加强监管和规范,让孩子们研学“研之有道”“学有所获”。


孩子们心中向善向上向学的种子,应该得到呵护、满足和鼓励。面对他们蓬勃的研学热情,高校、博物馆、红色遗址等场所应顺应需求,优化预约程序,提升管理效能,扩容研学资源,在开放和秩序间寻得最大公约数,更好满足孩子们的心愿,让一颗颗渴求新知的幼小心灵,在宝贵的假期得到丰润的滋养。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新华每日电讯”(ID:xhmrdxwx)


“研学游”不能只剩“游”,“特种兵式打卡”待规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