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剪辑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2021-12-09 11:14 作者:天鸿_  | 我要投稿

本文节选自《剪辑人生——傅正义自传》205-213页

       曹雪芹所著《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高峰。将《红楼梦》完整地改编并推上银屏,是影视界人士长久以来的希望和追求。1986年至1987年间,我应邀参加了长篇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剪辑创作,面对着严峻的挑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可观的成效,荣获了崇高的荣誉。这在我的剪辑生涯中,确实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一段奇特的创作历程。可以说,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剪辑成果,是我剪辑艺术创作的代表作,在我的剪辑人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经过多年酝酿筹备,1983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决定将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改编为长篇电视连续剧,推上屏幕。为此,邀请了影视界和大批有影响的艺术家、红学家参与,在全国范围内挑选、征集演职人员,组成了强大精干的创作集体,建立了由戴临风、阮若琳为首的艺术领导小组,由导演王扶林、摄像李耀中、制片主任任大惠等人组成摄制班子。阮若琳对影视界的情况很了解,她看过我剪辑的多部电影和电视剧,决定邀请我担任电视剧《红楼梦》的总剪辑。任大惠到北影厂来邀请我,为厂方所谢绝。因为那时北影正紧锣密鼓地筹拍大型系列影片《红楼梦》,已确定由我担任剪辑,故不放我外出工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北影拍摄《红楼梦》一时搁浅,任大惠又多次来交涉,厂方才同意借我到中央电视台去工作。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立即聘任我为总剪辑,配以剪辑田韶春、邓英、江兆建为助手,全面负责电视剧片《红楼梦》的剪辑工作。 

与《红楼梦》总监制王枫(左四)、总导演王扶林(左五),总制片任大惠(左二)等合影。左三为傅正义,右二为胡文彬

        我1986年12月前往摄制组报到开始工作,到1987年4月完成全片剪辑任务,为时五个月。《红楼梦》剪成后全片共有两万多个镜头,还不算未曾使用的大量原始素材,所以说,《红楼梦》一片的剪辑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加之艺术质量要求高,任务自然十分繁重。我初到摄制组时,已摄录了不少镜头,积累了不少素材。我先剪出了十五集,拿了六集去试播征求意见,各方面反映尚好,才继续边拍边剪,直到全部初剪告成。根据原来的设计安排,《红楼梦》全片为28集,经过细剪、精剪、剪成了36集。其实,从素材情况和剪辑的实际状况考虑,我认为剪成40集也可以。为了剪好这部大型电视连续剧,我充分发挥在剪辑业务上的技艺能力,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剪辑技法,力求将影视剪辑艺术推向一个新的水平。这其中的剪辑实例颇多,仅选择几个场面和段落做一简要叙述。 

       《红楼梦》这部大戏如何开场,一上来就有不同的意见和方案。原来的设计处理,是先有一个概括、浓缩全剧剧情的序幕,然后是片头,片头之后才入正戏。我认为这样开场不高明,不醒目,过于繁冗,进戏太慢,观众会有烦腻之感,因此建议取消序幕,将序幕内容适当地与片头字幕衬底融为一体,由片头画面内容直接引入正戏。戴临风认为我的这一设计很好,同意实施。于是,在片头的画面上,我以一僧一道出现开始,突出那青埂峰下的石头(我借用了黄山的飞来石镜头),云彩飘动之间,飞来红、楼、梦三字,继之以展现剧中精彩片断,最后叠印石、头、记三字,与之后的正戏相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制作时,《红楼梦》片名字幕运用技巧推出、定住;结尾时,又运用技巧将字幕翻飞从右上角出画;这样处理,翻飞而出的字幕画面给观众以缥缈虚幻的感觉,与电视剧的格调意蕴相一致。由于片头衬底画面精彩纷呈,伴唱歌曲悦耳动听,虽然片头长达2分45秒,观众却不嫌其长,乐于欣赏。负责“质量把关”的阮若琳、戴临风、王扶林、任大惠都夸赞片头字幕做得好,有新意,有品位,出手不凡,祝贺我旗开得胜。 

与《红楼梦》副导演孙贵珍、配音导演吴珊﹑服装设计马强、剪辑田韶春,江兆建等人合影

       全剧是以贾雨村发迹引人正戏的。素材中对贾雨村卖字画、得资助、人宦场、丢官职,表现得很详细。光是一段吃螃蟹,就交待铺陈了很多细节,篇幅占得太多太长,淹没了“戏文”主旨。由于这只是个进戏的引子,不宜拖,延,因此我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精选镜头快速切换,力求尽早进入正戏。(版者注:小荣枯这段戏是全书的引子,不应该删减的,这段戏现在只能在电视剧连环画上看到了)我的原则是“有戏则长,无戏则短,动作中剪,剪出戏来”。王扶林十分赞同我的这一理念,在拍摄剪辑过程中经常与我交换意见,共同对具体的情节、段落、镜头进行处理,合作得颇为协调、默契愉快。我也十分尊重戴临风、阮若琳等领导的设想和意见,同时也得到他们的推重和信任,加上田韶春、邓英、江兆建三位的得力协助,因此剪辑工作进行得顺利而富有成效。 

电视剧连环画

       直到贾雨村“送”林黛玉离别江南故乡前往京城贾府,才算开始进入正戏。摄像师拍摄了泛绿的江水,移动的远山,翱翔的飞鸟,张扬的船帆,一派秀丽的江南田园风光。在这些美景展现之后,推出一个中景镜头,林黛玉坐在船舱,满目离愁别绪。我认为这样处理不够别致、准确,进行了调整,重新结构。从剧情进展和需要的意境出发,将原来用在这场戏最后的船帆镜头移到最前面,然后接飞鸟、水浪、船头,再接林黛玉的背影(近景)。侍女捧药进舱,黛玉回头一看,这时,为了给观众留下一个第一次出场的深刻印象,我用了一个补拍的长达一分钟的林黛玉的近景镜头,起到了强调、渲染的作用。事后多年我才意识到,这前后两个同一个人的近景镜头用在一起,反而淡化了它们应有的冲击力,其实应该将这两个镜头合在一起,且将前面的镜头放在后面,就更适合表现林黛玉的心情,更有一番意境了。 

       紧接着是林黛玉进入京城贾府的一段戏,拍了许多镜头,素材一大堆,显得散乱混杂,且多有“穿帮”失真之处。我对素材进行了选取,剪辑时突出重点,理清层次,弥补失误,在人物动作的合理、准确、优美上做文章。仅在“林黛玉初进贾府”这一大段戏中,我就在六个段落上分别进行了不同的剪辑处理。

①“轿行街市”。林黛玉到达京城,坐在轿子里观看街市景象。摄像师拍了一些店铺、门楼、叫卖小贩、“耍把戏的”和行人的镜头,但一拍到抬轿子的轿夫,就露了“马脚”——古代的轿夫居然穿着皮鞋和军用胶鞋,这显然是服装、场记和副导演的疏忽所致。为了弥补这一失误,我用“挖剪”的技法将有皮鞋和军用胶鞋的镜头删剪掉。为了避免因“挖剪”而产生“跳”的感觉,我又用林黛玉左右观看和市民围观“耍把戏”的镜头(这类镜头又是从废镜头中选出“拼接”而成的)予以遮掩,“避假成真”。这样处理,避免了失误,增加了内容,比所谓“一条磁带一段戏”的惯用表现手段反而生动好看得多。

②“进府拜见”。林黛玉进得贾府,拜见贾府上下和各位姐妹。这段戏拍得零散混乱,贾家人物介绍得不清楚,观众看不明白。我从别的地方将贾家姐妹的近景独照“借用”过来,逐一介绍给林黛玉(也就是介绍给观众),收到了清楚明白的效果。不过,运用“借用镜头”时,必须注意处理好这些镜头的背景、角度、光线等问题,不能露出破绽。

③“初见宝玉”。宝、黛相见,分外惊喜。素材中宝、黛互相对视、打量、欣赏的镜头拍得很长,意在渲染他们二人“一见钟情”,要把戏做足。导演的目的不言自明。但这样处理,并不符合当时的礼数,也不符合人物所处的规定情境,以一种戏曲式的表演代替了生活中的行为。于是,我适当剪短了宝黛相见镜头的长度,并且插接了贾母和贾家姐妹、仆妇丫环一旁观看的镜头,使其趋于准确、生动、合理。不该强调的地方强调了,不该延长的镜头“抻长”了,其实也是一种失误。对于这段戏的处理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应该像戏曲片那样大为渲染;不过,阮若琳、戴临风都认为这样处理合情合理,分寸得当,对我的剪辑予以肯定和支持。 

与《红楼梦》改编者周雷(左二),演员张莉(饰薛宝钗,左一)技术专家蒋前(右一)合影

④“凤姐出场”。王熙凤出场亮相,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红楼梦》中的精彩“段子”。为了突出表现这一情节,拍摄时将凤姐的笑声拖得很长,在场的人都朝外看,等待她的到来;而王熙凤又长时间不出场露面,只有她的笑声在屋外飘荡;这就使剧情发展陷于停顿,时空感觉也极不合理,精彩情节几乎成为败笔。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将王熙凤的笑声长度适当剪短,并处理成由远而近的效果,再加上室内几个人物的近景反应镜头。使这段戏由施沓变为通顺,更自然,更有情趣,突出了凤姐拔尖逞强的为人,使凤姐出场更显得非同一般。

⑤“众人出堂”。会晤拜见完毕,林黛玉和众人一道步出厅堂。夫人、小姐、丫环、仆从一大群人,一个个、一批一批地往外走,又都是背影,没有“戏”可看。我根据“无戏则短”的原则,待第一位剧中人物走出厅堂时即下剪,将其后的镜头全都剪去,既表现了人群的动向,又避免了拖沓冗赘。

⑥“首次进餐”。林黛玉进入贾府后第一次与夫人、小姐们一道进餐,对她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考验。黛玉要熟悉贾府的规矩,不能出错;贾府的人也在观察黛玉,看她的教养举止如何。贾府进餐,规矩颇多,饭前洗手、擦脸,饭后漱口、抹嘴,程式化的动作不能乱来。林黛玉很聪明,故意客气滞后,看着前头姐妹的动作跟着去做,十分得体,未出差错。但是这一段戏拍得十分琐碎、拖沓,加之夫人小姐们围坐在一张圆桌上进餐,表现起来也颇为困难。于是我将镜头重新安排,将黛玉观察其他姐妹与贾府家人观察黛玉的镜头穿插组接起来,自然合理而又互有关联,不再有零乱之感。 

       其实,就“林黛玉进贾府”而言,还有一些剪辑的实例可谈。比如,林黛玉第一次进人内室,由于贾府是几重几进的庞大府第,各处的丫环、仆妇就要一拨又一拨地迎接她的到来,对她行礼问候。如果在全剧中林黛玉每一次走动都要接受这样的礼遇接待,那就太繁复了。因此,我只在林黛玉第一次进府时完整地、有层次地表现了丫环们对她的一次又一次问候行礼,之后就全都节略不再用。这样处理,观众完全明白,同时节省了时间、篇幅,减少了不必要的过场戏,使剧情发展流畅、生动、紧凑。 

       在电视剧《红楼梦》中,人物进出房门、上下楼梯的动作很多,如果处理不当,也会产生停顿跳动和失真之感。在这里,不能简单地使用“动接动”、“静接静”、“人接人”“事接事”的剪辑技法,而要全面考虑动作的准确、造型的完美和时空的合理,对“进出”、“上下”这类镜头的组接慎重处理。经过长期的剪辑实践,我总结出这类镜头剪辑的一个特点,即上一个镜头要“紧”一些,下一个镜头要“空”一下。也就是说,“出”空间的镜头要在动中就剪,“进人”空间的镜头要留有余地。这样,进出动作才显得自然真切而毫无生硬失真之感。这一招,是我观看分析外国影片学来的,几经尝试才告成功,在剪辑《红楼梦》这类室内戏居多的电视剧时十分有用。 

       说起过门穿户,使我想起一件与饰演王熙风的演员邓婕有关的事。邓婕个子矮,而饰演王熙凤丈夫贾琏的演员身量高,两人表演对手戏时显得不般配,于是化装师给邓婕穿了一双三寸高的鞋,以使二人配戏时身高大体相当。剧中有一场戏,王熙凤到尤二姐住处去找贾琏,进大门,近门坎,邓婕提起长裙,一拾脚就“露了馅”出现了那三寸高鞋底的鞋。为了弥补这一疏漏,我在邓婕抬脚时即下剪删掉,同时插接屋内人物中、近景的反应镜头,再接王熙凤已进门在房内的镜头,这样,“避假成真”,自然顺畅。 

       在拍摄中,除了“三寸鞋底”、“军用胶鞋”这类失误之外,还有一类失误就是缺少应有的镜头和素材,短戏缺情。“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诗情并茂的重场戏,但原来拍得很不到位,“花”的镜头拍得不多也不美,林黛玉一人拿着锄头葬花,显得虚假,更无意境,加之音乐又起不到烘托的作用,我看了很不满意,认为缺戏缺镜头缺情调,建议重拍。于是,不仅重拍“黛玉葬花”这场戏,还重谱了相关乐曲,补拍了不少花树、花草、花朵的镜头,背景有层次,场面有意境,戏就有看头,人物也更美了。作曲王立平歌曲写得很好,这一段乐曲经过重谱改写,加上那一首原著中曹雪芹《葬花词》的歌曲一唱,气氛立即改观,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效果很好。这场戏的最后,林黛玉在花丛树影中渐渐远去,我有意将这一画面放长,使其余韵悠远,再以“花”的镜头“转场”。 

       说起“转场”,在电视剧《红楼梦》的剪辑中,我很少使用“淡出淡人”、“化出化入”等附加技巧进行镜头组接转换,而是基本上利用镜头的关联性直接切换转场。镜头直接切换,动作与时空的转换同时并进,对协调和加快节奏与韵律也十分有利。这样做,既适合当代观众的欣赏习惯,也便于我在“动作中剪”的剪辑手法的发挥。摄像师李耀中十分用心,他习惯于用“推”、“拉”镜头表现环境交待剧情,但有时推拉的快慢不够稳健,我就把“推”镜头的“尾”和“拉”镜头的“头”适当剪掉,再组接起来,避免了“推”、“拉”之间的停顿,使“戏”在运动中不间断不停顿地顺利开展。 

       运用各种剪辑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电视剧《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各有特色,我从素材的实际状况出发,努力运用剪辑手段,为各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增色添彩。在表现不同人物的重场戏中,如“黛玉葬花”、“宝玉挨打”、“宝钗问病”、“鸳鸯抗婚”等,我努力突出主要人物,多侧面多层次地展现其性格、气质、风韵,强调其特色。并努力让剧中的人物活动起来,互相进行交流,在“运动”中刻画他们的品貌风姿。戏中几位人物在一起交谈时,我往往把言语“搭”在他人身上,而不是固定在说话人自身,这就显得灵动多变,而不死板呆滞。我特别注重宴会、看戏、诗社、出殡和“元春省亲”、“搜检大观园”等大场面、大聚会、大事件的剪辑处理,做到有侧重、有层次、有关联,既突出主要人物,又不使一般人物淹没在场面和事件之中,使众多的人物形象在场面的衬托下更见光彩。 

       电视剧《红楼梦》的结尾部分,描述贾家的败落,没有用高鹗续书的内容,而是依据红学家研究的成果,作出了现代人的诠释。由于这些新编的“红楼结局”与人们多年熟悉的情节发展大不一样,所以给拍摄和剪辑带来不少问题和困难。为此,我只能根据剧本提示和导演意图,运用剪辑手法,尽力去体现新编“红楼结局”的构思,增强其艺术表现力,打动、感染观众接受红学家、艺术家们的这一再创作。比如,在“凤姐之死”这场戏中,我就充分利用了造型因素在景别、方向、角度、速度上的变化,利用闪回、叠化等“特技”手法,利用乐曲、歌曲等,来着力渲染悲凉凄惨的情绪气氛。在这场戏中,王熙凤死后被一张破席子卷起,两个衙役拖着这具尸体在冰天雪地中前行,观众会为王熙凤的不幸下场从内心发出感叹。在这里,为了更有效地烘托气氛,渲染情绪,我和导演、摄像、作曲通力合作,重笔涂抹。在拖王熙凤尸体的各种景别画面上,多次闪回出昔日风采照人的“凤辣子”,那纵横捭阖,不可一世、光鲜靓丽的王熙凤,与地上被拖曳的无气无息、衣衫褴褛的王熙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观众的心理上留下了兴衰荣辱的深刻印象。这种处理是运用闪回的方法来组接的,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闪回处理,不是某一人物在一瞬间脑海里对某人、某事或自已的某种想法的主观视像,而是根据导演的意图,运用剪辑手法客观形象地向观众展示过去,再配上歌曲音乐的烘托,使声画合一,产生出强烈的戏剧效果。类似“凤姐之死”的剪辑处理实例在这部电视剧中还有不少,就不一一列举了。 

《红楼梦》获1986年“飞天奖"优秀剪辑奖

       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1987年在全国陆续播出后,反映甚佳,反响强烈,出现了万人空巷争看争说《红楼梦》的现象,“红学热”弥漫全国。由此引发了如何阅读、理解《红楼梦》原著,如何改编、拍摄《红楼梦》的大讨论,推动了古典文学名著的大普及。虽然人们对电视剧《红楼梦》的改编路子和艺术处理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但是一致肯定摄制组创作人员的劳动成果和探索精神。同年,长篇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荣获广播电影电视部第七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同时,我也因为该剧而获得“飞天奖”之“优秀剪辑奖”。这样,在国内影视界创作人员中,我有幸成为先后获得电影艺术创作最高奖项“金鸡奖”和电视艺术创作最高奖项“飞天奖”的第一人,倍感荣耀。我认为这不仅是对我个人创作成绩的褒奖,也是对所有影视剪辑工作者劳动成果的赞扬。


剪辑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