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地铁时刻•番外番V01A:VVVF总述
这一期番外番,编号比较特殊,数字前面加的V代表VVVF(日语:可变电压可变周波数制御)。本期为概览性质,介绍不同的VVVF用器件及世界范围的VVVF分布,以后则会按厂家细讲(V02东洋电机制造、V03三菱、V04日立(含永电捷通)、V05阿尔斯通(含庞巴迪)、V06西门子(含纵横机电)、V07中车时代、V08其他)。

VVVF使用GTO、IGBT、SiC MOSFET等一些模拟电子器件进行调频,实现电机的驱动,在GTO之前曾使用RCT(Reverse Conducting Thyristor,逆导通晶闸管,如熊本市电8200系、札幌市电8500系)甚至SCRS(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 Switch,交流晶闸管开关,如赫尔辛基地铁M100系)作为变流元件。目前VVVF处于IGBT和SiC的过渡阶段,IGBT是主流,SiC也有一定范围的应用。

可关断晶闸管(GTO)
GTO也称门控晶闸管,是晶闸管的一种派生器件,和普通的单向晶闸管一样由PNPN四层半导体构成,外部有三个电极:门极G、阳极A和阴极K。门极加正脉冲信号触发管子导通,加负脉冲信号触发管子关断。

GTO既保留了普通单向晶闸管耐压高、电流大的特性,又具备了自关断能力,且关断时间短,不需要复杂的换向电路,工作频率高,使用方便,成为VVVF早期应用的主流形式。
GTO也可以用于斩波调压控制(电机子chopper制御),采用这种驱动方式的车型有釜山都市铁道1号线部分列车、北京地铁GTO型、港铁都城嘉慕制早期列车等,不在本期的讨论范围。

国内 GTO-VVVF 分布现状
港澳台:港铁的东涌线/机场快线的CAF制早期列车搭载AEG GTO(GEATRAC DASU6.1);台北捷运的301型原为西屋GTO,在2013~2017年间已陆续更换为庞巴迪IGBT,目前仅余321型为西门子GTO。

大陆:北上广三地均(曾)使用过。
北京地铁最早搭载VVVF的复八线(现为1号线的一部分)配车DKZ4(原B4000)原为东洋后期GTO(RG644-A-M,牵引4段+制动7段,另开专栏叙述)。2015年,DKZ4的GTO全部更换为东洋IGBT,自此GTO在北京绝迹,东洋GTO也在中国绝迹。

目前中国大陆保有的几种GTO-VVVF全部搭载于安达-西门子模块化列车,其中申通两种:1号线01A03(AC01A和AC01C)和2号线02A01(AC02),均为西门子GTO(G1500 D1150 580 M5-1);羊角一种:1号线A1(大西未更新车,AEG原设计安达制GTO【注意不是西门子】:GEATRAC DASU6)。


国外 GTO-VVVF 分布现状
日本:VVVF技术传入后,三菱、日立、东洋均曾研制出大量产品。目前保有相当数量的GTO-VVVF,著名的有京急1000系“唱歌电车”(西门子GTO,已绝迹)、阪急8000系(东芝GTO)等。

韩国:首尔、大邱、釜山均有GTO-VVVF分布,主要为西门子和GEC阿尔斯通(现在阿尔斯通的前身,吸纳了英国通用电气公司)。

新加坡:C651(搭载西门子GTO)是新加坡首款采用GTO-VVVF的车型。值得一提的是,台北捷运321型为其衍生车型。
欧洲:GTO-VVVF在地铁上的应用反而不如铁路上的应用广泛。伦敦地铁的中央线1992型搭载ABB GTO,银禧线1996型搭载GEC阿尔斯通GTO;巴黎地铁的MP05型和MP89型(均为胶轮)也搭载GEC阿尔斯通GTO。

美洲:仅有零星分布,如圣保罗都市铁道3000系的西门子GTO(另一种“唱歌电车”,G3000 D2330/500 M5 rfz)、费城地铁的ABB GTO、达拉斯轻轨100系的西屋GTO、多伦多地铁2号线T系列车的AEG GTO(西屋原设计)与3号线S系列车的UTDC GTO(可视为庞巴迪GTO的一种)。


GTO的导通压降大,门极触发电流也大,导致无论是在导通还是关断状态功耗都比较大,因此在VVVF领域正逐渐被IGBT所取代。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
双极型晶体管(BJT)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这两种模拟电子技术中的常用器件各有其优缺点:BJT载流密度大,但驱动电流较大;MOSFET驱动功率很小,开关速度快,但导通压降大,载流密度小。将BJT与MOSFET融合,得到IGBT。IGBT的外部同样有三个电极,即栅极G、集电极C和发射极E。

下图为IGBT的剖面图,可以看出IGBT的沟道在紧靠栅区边界的部分形成。漂移区上方的P区称为亚沟道区,下方的P+区称为注入区。注入区是IGBT特有的功能区,与漂移区和亚沟道区一起形成双极型晶体管结构。
当MOSFET的沟道形成后,注入N-层的空穴对该层进行电导调制,减小其电阻,使IGBT在高电压状态也具有较低的通态电压。

IGBT-VVVF具有节能、安装维修方便、散热稳定等特点,占据了当今VVVF的大部分市场份额,由于产品太多,留待后续专栏展开说明。

碳化硅场效应管(SiC MOSFET)
碳化硅俗称金刚砂,作为新兴半导体材料的一种,存在着大约250种结晶形态。在碳化硅中大量掺杂硼、铝或氮,可以使掺杂后的碳化硅具备数量级可与金属比拟的导电率。
碳化硅成本较低,加之不同晶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具有多样性,因此应用日益广泛,包括但不限于磨料、结构材料、催化性载体和功率电子元件(SiC MOSFET、SiC SBD等)。

SiC MOSFET的优势在于:碳化硅的绝缘击穿电场强度大约比单晶硅高10倍,主要决定电阻的漂移层的厚度也只有单晶硅的十分之一(如下图),因此电阻也大幅降低,从而进一步减少了电能损耗;另外,碳化硅的禁带宽度约为单晶硅的三倍,即使在高温状态下,SiC MOSFET的漏电流增量也很小。

SiC MOSFET已经实现快速切换、高温及高电压应用方面的前期大量生产。日本的三菱、日立、东芝均有SiC-VVVF产品,搭载于部分新型列车上,进一步减少能耗,例如E235系的0番台和1000番台、小田急5000系、新京成80000系、东京地铁的17000系和18000系等。

中国的SiC-VVVF数量极少,目前仅有的案例包括上海6、8号线和昆明1号线的SiC变流模块替代(不改变原有的牵引逆变器箱体),以及仅有的碳化硅牵引逆变器整机——深圳地铁1号线01753车厢的TGN51H.JP1。

V01B会介绍VVVF调制程序编程软件OTOTETSU的使用,以及(UP自创的)用于分析调制程序的表达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