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游戏对于我
电子游戏对于我的意义是什么,我觉得很难只言片语描述。因为它不是单一物品,不像某种乐器或者画种对我的深刻影响。我最近突然又开始追忆以前的东西,发现有些东西想要回来,但是又回不来了。 这种体验相当的复杂,不像那种看到了小时候照片开始啧啧的感觉,当然那种感觉也很奇妙。我是想说,我会看到一些以前出现过但又好像没有见过的作品,你充分地感觉到了时间的流动。而你的身边不再是当时的玩伴,没有了交流和沟通的人。 而且游戏长期以来被我的父母辈藏着掖着,长久以来我不能对这种东西作出准确的定义和对定位的理解。我现在能把它总结成一种强交互的艺术作品,或者说商品,但这对于我来说没有感情,过于冰冷。游戏不是这样的。 我觉得我第一次认识到游戏是什么这种命题是在一个叫《古树旋律》(《deemo》)的音乐游戏上。生命中的第一款电子游戏是什么我已经没有了印象,也许是qq空间的抢车位之流,又或者系统自带的红心大战,但那些作品的意义并不重要。我能说出几款在《古树旋律》之前我所游玩过的游戏,有些属于纯粹的商业产物,《天天酷跑》《雷霆战机》《洛克王国》之类,也有很多经典作品,比如《以撒的结合》《植物大战僵尸》《我的世界》等等。但至始至终还是我和我的朋友们一起讨论这些游戏,当作上下学的谈天说地的内容,争论着谁才是对游戏有着更深的见解。得益于小学信息课计算机上的游戏,我能玩到不少同人游戏,有些到了今天依旧有很高的话题度,《拳皇97》《死神vs火影》等等。但那个时候我们有的是朋友,有的是享受快乐的心情。我从来不可能在那个时候去思考游戏对于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作用,因为没有环境允许,父母不会了解,老师不会审视,它像公开的秘密,而对于我只是和小伙伴一起交流的方式,仅此而已。 我还记得四年级的时候,玩《造梦西游3》,家里的电脑为了防止我玩游戏全部把台式机卖了换做笔记本。有了一点偷鸡摸狗玩游戏的功夫还不够,太少了,完全没办法树立起同龄人孩子王的形象。我把账号给高年级的前辈让他帮我代刷,平时自己玩的时候也开了修改器刷刷刷。后来一个烈日的下午,我的账号被封了,发现这件事的时候父母也恰巧发现了我在偷偷玩电脑,没等他们暴打我我就先一步惊叫起来,所谓响遏行云不过尔尔。我抱头痛哭一个下午,仿佛泪腺也要被我哭干涸。我觉得这辈子没有哪一次流的泪水多过这次。那个时候的游戏,就好像社会地位之于成人,而不是我现在眼中的那样。 《古树旋律》是我小升初阶段接触到的作品。此前也玩过不少优秀的独立游戏,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方块逃脱》《纪念碑谷》解谜游戏甚至《神庙逃亡》《切水果》元老手游。但是很少有作品,它能陪伴我这么久,而且给我如此深厚的影响。有很多作品我只能说是体验过,因为我缺少游玩的天然条件和设备,不少要么趁去同学家里的时候偷偷的玩,然后玩到很晚,被妈妈上门撵回家,要么在信息课上最后一排的电脑上玩,还偷偷学习了怎么切断老师的控制。而《古树旋律》我在小升初奖励的手机上玩(充话费送的手机,性能可想而知),虽然游戏体验可以说相当糟糕,但总算是有了属于自己的游戏。后来我的手机被三番没收,我又在父母的手机、父母的商业手机上面下载了这款游戏,只是为了获得长足的体验。 《古树旋律》讲述了一个温暖而淡淡悲伤的故事,里面有一些日式的悲剧美学,强调梦境中的美好与虚幻,讲述了一个被哥哥从车祸拯救的妹妹在昏迷过程中如何在音乐的力量下苏醒并成长的故事,然而命途多舛,醒来的妹妹业已孑然一身,哥哥命殒马路。虽然这个简单的故事只言片语可以说清,但是在游戏这种媒体的交互下,它会变的新奇,它的叙事会变得捉摸不透,会让人魂牵梦萦。从我现在的角度看这个叙事的问题,它是一种碎片的信息串联,随着游戏进度或者说游玩的方式得到的不同信息反馈;但那个时候不一样。它是一种纯粹的音乐的力量,而且让那时候的我听到,哇,世界上有这样的音乐,有这样的故事,有这样的美术,有这样的游戏。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切都是那么与众不同。 那时我玩过的不少优秀的游戏也有很多类似的设计(《方块逃脱》系列,《以撒的结合》《未上锁的房间》等),但不同的是没有别人玩《古树旋律》,于是它就成了独属于我一个人的宝藏。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对音乐有着偏执的热爱,而这个钢琴主题的音乐游戏带给我的也正是如此别的游戏所不能比拟的体验。在游戏时间非常紧张的高中阶段,我也是就着音乐游戏的探索道路打开了一扇独特的亚文化大门,但也仅此而已。我在之后所玩的不下二十款音乐游戏中很难再找回我当时第一次玩《古树旋律》时的感动。而《古树旋律》我也一共玩了不下二十遍了,它还是那么美妙,似乎一成不变。 高中毕业后,在朋友的推荐下玩了《原神》。这个命题似乎和《古树旋律》八竿子打不着边,但那是一个殊途同归的过程。《原神》不是我玩过的第一个二次元游戏,第一个二次元游戏是音乐游戏范畴的《bang dream》,那时我就在感慨游戏抽卡之昂贵,所以我也只是玩玩游戏的核心游玩内容。对于游戏价格的争议历来就有很多,但无可置否的是它总是在上升。《原神》也不是我的第一款3dRPG。我的第一款3dRPG是《一梦江湖》,也不过是高一高二的时候在被窝里偷偷玩了两下子的事,并没有玩明白是怎么回事。总之阴差阳错我玩到了《原神》。虽然只是发生在两年前的事情,但我也很难描述当时我玩到它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当时我一直跳过剧情,但似乎很沉浸于游戏的战斗部分。当时我的手机也是父母辈淘汰下来的古董货,玩起来的体验用现在大家的说法叫电竞帧数,而且我仍然没的电脑玩。一直到璃月的主线任务过得差不多,有一次和初中同学聊起天来,发现他们也玩这个游戏,然后在他们的科普下我才知道温迪就是风神,钟离就是岩神。入坑没多久稻妻版本伊始,为了抽取神里绫华我又氪了金,但是其实稻妻一开始的剧情我也并没有仔细看,说白了还是在父母的管束下,虽然闲暇时间比以前多了很多,但我仍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我以前也有喜欢和朋友们开黑玩《王者荣耀》的时光,但是我的父母频频打断我的游戏进程,导致我后来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品类的游戏。不过放在沉浸式体验的游戏上,也总因为无法沉浸而错失了太多体验,颇有一种暴殄天物的意思。 后来我尝试把自己锁起来以获得自己的游戏体验时光,那是大概我第二次会为了纯粹的游戏内容兴奋。我还记得在大学宿舍里面蹲着看前瞻pv的样子,会为了渊下宫这样的地图而美到哭泣,会为了群玉阁重建而兴奋到大叫,会仔细把地图上的每一寸土地添干净。或许我之前的确没有玩过开放世界的游戏,的确没有玩过如此品质高的游戏。有时候我的确在想,这是我免费能玩到的游戏吗?毕竟钱对我来说实在是身外之物,有美好的东西就应该有对等的价值。我甚至很难说清楚那个时候原神对我来说到底是什么,因为身边的朋友们也的确在玩,或许它仍然有它作为社交工具的作用在,但又不全是,这又是一个相当奇妙的过程。 为了体验到更多游戏中经典的作品,为了玩到更多像《原神》一样优秀的游戏,也许也是报复性的找回童年失去的游戏体验,我买了一个ns,那时我甚至还没有一个电脑。所幸的是我的小学死党也和我一起入坑了ns,虽然彼此的爱好不尽相同,但也算有一个讨论的对象。那最初期间,我玩了旷野之息,怪物猎人,黑暗之魂等等。有一天,他和我说,ns版《古树旋律》史低了! 我并不是不知道ns上面早就有《古树旋律》,甚至我买ns的一个动力就是同是雷亚家旗下的ns独占《cytus alpha》。但是我想,我的古树旋律已经二十多周目了,也许也已经没有动力再玩了。也没有细想。当时已经问世的《deemo reborn》我也没有心思去体验,据说风评也不是很好,特别是电脑版本的延迟很被诟病,本身也基本是炒冷饭。 于是我说,哈哈,平板上的《古树旋律》还没删呢,又不是没得玩。 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电脑,也有了ps5,品鉴了很多大作和独立游戏艺术品。也许我现在所站的视角要比以前高一些,看的东西要稍微深入一些,因为我现在很明白所谓游戏它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内容,但是有些特定时期带给我的体验却很难复现了。我熬夜通关过《黑暗之魂3》《极乐迪斯科》《赛博朋克2077》,我也因为《十三机兵防卫圈》《宝可梦传说阿尔宙斯》《灵魂旅人》浮想联翩过,但很少有那种惊艳的感觉了,后摇极大的那种。 大概是上几个月吧,《古树旋律》的电影上映了,当然不是在国内。看完之后其实我对它呈现的品质是一言难尽的,因为电影本身传达了一种肉眼可见的贫穷,也许经费全部花在了音乐上了,剧情也是和原作并没有太大差别的童话式架构。它的官方小说我也在几年前读过,而且小说还改编了不少内容,扩充了时间观,还有ns独占后记剧情的改写,只不过全书也是充满了平庸的日式轻小说风味。但是不论是好坏,它还是有那种,唤醒久远记忆的感觉,而且是轻轻的,很难察觉。 前几天于是我又去ns的商店里面看了古树旋律,作为一个数字产品,它还是好好的躺在列表里面,《deemo》和《deemo reborn》,诞生于2013年末,至今已有近十年,ns版也已经出了好几年了,有有趣的实体labo支持,还有不一样的剧情演绎。但是社区对他的讨论度好几年没有大动静了,现在似乎都只是各人心中的某一种净土。《deemo2》在海外发行也有一段时间了,我也没有去尝试,因为我觉得已经是我所追不回来的东西了。 我看了看钱包,并不是不支持我购买,也许为了某种情怀我必须得买它,在里面我会找到完全不同于彼时的某种东西,有了更深刻、批判的眼神,会发现那时候认为的完美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也许我也可以买了它但又完全不去玩,就像有的人买了手办回家连包装都不会拆开一样。但那也是也许,它不应该是这样的。 心中的净土应该保留着,从始至终身边没有一个重度的deemo爱好者,它也不是缺点,只不过,有点太孤独了。 会不会有人说我太多愁善感了? 太多愁善感未必是坏事。 所以我现在才知道电子游戏大概对于我是种什么样的东西,也许我碎碎念,念着念着答案自己就出来了。电子游戏一种是和人共处的快乐,一种是和自己相处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