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师807心理健康定义 (背)
心理健康的定义 (1)通常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较高的发展水平,即人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心理因素在良好态势下运作的综合体现。 (2)各学派的定义 ①精神分析学派 a.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健康就是爱和工作的能力; b.艾里克森在社会发展理论中,把“勤勉地完成任务、做好工作”当作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②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者用“适当的社会行为”来定义心理健康。心理的功能运行是一种连续的个体、行为与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健康行为是个体在适宜的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其自身特点相符的结果。 ③人本主义学派 a.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充分发挥个人天性的人就是心理健康者; b.罗杰斯把自我接纳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元素之一; c.弗兰克认为,对人生意义、理想或目的的自觉探求,是心理健康者的基本特征; d.奥尔波特认为,成熟的人为心理健康者; e.弗洛姆强调心理健康者必须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3)中国传统思想的定义 一、中国传统的心理健康思想是长期生活实践特别是医学实践的产物,主张形神统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二、通常认为一个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人,就会具有较高的心身健康水平,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在心身健康中的作用 三、中国传统的心理健康思想理论基础可归结为“形与神俱,形神兼养”八字,即人的形体(身)与精神(心)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既要保养形体,以促进心理健康,也要保养精神,以促进身体健康。 (4)心理健康的广义与狭义 在理解心理健康的涵义时,应注意到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一、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二、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与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 (5)总结性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①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是相对的,即个体心理在自身和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心理功能状态。而不是绝对完美的心理功能状态。相对性,包含两层涵义: a.与大多数人相比,个体的心理功能是正常的; b.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状态这一序列的两极。它们是一种相对关系,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 ②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的基本原则 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必须符合三项基本原则: a.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原则。 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客观环境保持同一。失去同一,即失去平衡,则心理失调,行为异常。 b.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性原则 一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保持自身的完整统一,协调一致,保证准确有效地反映客观现实。如果失去这种协调和统一,必然会出现异常心理。 c.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是不易改变的。但是,如果在外部环境没有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出现明显变化,就应考虑其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