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史考点 | 国产3D电影的现状与发展走向

2023-01-11 14:23 作者:研必果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2009年,自一部《阿凡达》引爆全球观众观看3D电影的热情后,短短两年间,立体电影已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强烈震撼。这既反应在各国电影创作时纷纷采用数字立体技术,3D似乎成为世界电影的新标准,非3D不足以称大片;也体现在立体影院建设遍地开花,数字电影放映机飞进寻常影院中。

一、国产3D电影的现状与问题

《阿凡达》的巨大成功刺激了全球电影人,在新的技术革命面前,中国电影人自然也不甘落后,纷纷追加投资投身3D创作。从《苏乞儿》《唐吉可德》到《龙门飞甲》、《大闹天宫》等,中国电影的创作步伐可谓与时俱进。但与繁荣的3D电影创作景象不大相符的是其反响与票房,除《龙门飞甲》外,从总体上看,国产3D电影处于溃败局势,尤其在与引进的美国3D大片同台竞争的情况下,国产3D不堪一击,也引发了观众对国产3D的质疑与忧虑。与此同时,3D电影的发源地创作热情也是成倍高涨,自去年下半年始,3D大片几乎以平均每月三部的速度进入北美各大院线,无论是动画片还是真人片都纷纷采用3D技术。这股热潮在今年更是呈井喷式发展,梦工场更是早就宣扬自《大战外星人》始只拍3D电影。但也应看到,虽然有不少3D电影如《爱丽丝漫游仙境》、《驯龙记》《、诸神之战》、《功夫熊猫2》和《加勒比海盗4》接连在票房榜上飘红,但同时也存在着《创战纪》这样投资三亿美元的影片全球累计票房仅有1.58亿美元的失败案例。3D已经不再是票房救星,其发展走向越发引人深思。对照中外3D电影的创作与发展现状,中国3D电影的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

电影《功夫熊猫》

1.技术匮乏与概念创作

不可否认,技术上的差距是导致国产3D电影败北的首要原因。众所周知,人工3D技术是利用人的左右眼瞳距在大脑形成的视差,将左右两幅不同的影像投射到银幕上,让观看者左眼和右眼分别看到连续的左、右两幅影像,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作为一种人工生成的虚拟立体环境,其产生既需要立体摄影、虚拟摄影一系列技术参与拍摄,也需要后期的电影合成制作,观影时也要配套的立体眼镜接收。而前期摄影和后期制作是体现技术差距的最主要环节,对景深和聚集的把握,对人物和机位的调度,对画面声音与空间关系的处理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影响到最终的立体效果。特别是在将以透视来营造空间关系的2D画面转成3D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凸显得更为明显。而就技术及人才来说,中国电影人并不具备任何优势,我们既没有像卡梅隆、卢卡斯这样热衷于科技创新且拥有公司独立研发核心技术的领头人,也没有拍摄工具和经验,只能借助于外国公司与技术人员,在中西的磨合中开始国产3D电影创作。


此外,对于3D的概念认知也影响了国产3D电影的声誉。只要在影片里插入若干3D片段就可将之视为3D影片,这种概念性的认识和宣传噱头也为国产3D电影带来了负面影响,引发观众的反感。像《苏乞儿》在结尾处突兀地加上十来分钟的3D打斗镜头,更是被观众们直呼为“伪3D”。与《阿凡达》80%的立体效果比较起来,若干个3D片段的使用未免太过于小儿科,它直接拉低了国产3D电影的质量,并对其后续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当然,这也并非国产3D电影的专利,《阿凡达》之后的不少美国3D大片同样存在着这些问题。大部分影片只有少数场景有纵深感和身临其境的感觉,《变形金刚3》大量的真人场景并无多少立体感,动感过强、剪接过快的动作场面也容易给观众造成眼花缭乱之感。此外,不少影片3D画面处理不当,戴上立体眼镜后画面变暗,色彩严重失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观众对于3D电影的期待与热情。

电影《变形金刚》

2.叙事平庸与创意不足

应该说,3D技术的出现推动了电影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尤如早期时声音和色彩在电影中的相续出现,它们的发展使得电影故事的讲述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也使得电影有了新的吸引点。但如果因此将3D电影视为票房救星,却是高估了其作用。电影终究是一门叙事的艺术,任何技术和形式终究是为故事内容服务。3D作为一种具有冲击力的技术手段与表现形式,只有在服务于故事内容并对电影形成推动力,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时,才可能真正吸引观众并持续发展下去。人们大都将《阿凡达》的成功归功于3D技术的历史性突破,却很少正视故事本身的思想内涵与人文精神。其实,“作为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商业片,《阿凡达》不仅以应有尽有的好莱坞元素席卷全球,而且以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和挽歌风格,形象地再现了新形势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困境,表达出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和人文关怀”。

对3D电影的误读激起了后续者们对视觉盛宴的不懈追求,也因此造成了今日3D电影口碑日益下滑的尴尬局面。从这种角度看来,国产3D电影的失利不仅仅只是技术的差距,更是因为导演们忽视了电影最本质的内容层面,只关注3D镜头片段,不推敲全局的故事内容与叙事结构。再以《唐吉可德》为例,虽然改编于国外名著并嫁接了中国武侠,但整部影片叙事混乱,结构松散,很多剧情缺乏基本的铺垫,人物行动转变突然,看得观众一头雾水。

缺乏创意也日益成为3D电影的一大弊端。在技术表现形式新颖刺激的映照下,往往更容易暴露内核的苍白虚弱。无论是国产还是国外的3D电影,没有创意已成为观众批评的主要原因。目前的3D电影大部分是在吃陈年饭,要么是翻拍老电影,如《青蜂侠》、《爱丽丝梦游仙境》、《飞屋环游记》、《蓝精灵》等;要么是拍续集,像《变形金刚3》、《功夫熊猫2》和《加勒比海盗4》、《玩具总动员3》等。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不错的3D电影的票房成绩是奠定在以前影片叙事成功的基础上,而非3D技术的突破与吸引。同期出现的那些非“陈饭”的影片如《创战纪》、《雷神》却惨遭“滑铁卢”,也恰好证明了3D并非票房救星。没有好的创意与故事内核,3D技术难以独立撼动观众。国产3D电影在创意一关同样也是备受批评。《兔侠传奇》就其技术含量并不算低,动物的毛发和表情都纤毫毕现,立体效果也差强人意,但由于其故事主题老套情节陈旧,再加上放在《功夫熊猫2》后上映,被观众毫不留情地批为是一部3D伪“熊猫”的双重跟风电影,票房与口碑双双失利。《糜鹿王》的内容更不必说,低幼化的故事与说教主题,缺少应有的新意与亮点,也难怪观众无情地摒弃。

由此可见,故事内容的创新与突破,在电影发展的任何阶段都至关重要。新颖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只能给观众一时的震惊与刺激。当观众已经熟悉3D这种技术手段,其感知方式、接受模式和观影经验必然会对影片提出进一步要求,如果故事内容未能及时跟上步伐,必然会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与对新技术的摒弃。20世纪50年代3D电影的昙花一现便是前车之鉴。只有将优秀的故事与成熟的技术结合起来,3D电影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3.配套设施受限与后续无力

此外,3D电影的放映需要配套系统和相应设施,这也对3D电影的发展造成了一定技术限制,从而也产生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观众选择进影院去看3D电影,是想享受良好的观影环境和优质的放映设备,但从目前的国内市场情况来看却往往差强人意。除了宽大而沉重的立体眼镜使观众感觉不适,抱怨纷纷外,放映设备的不能及时更新也影响了3D电影的视觉效果。色差的技术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实际放映中3D影片的实色调失真,色彩变暗,导致很多观众觉得看3D没有看2D鲜艳,大大降低了3D电影的吸引力。因而,像《加勒比海盗4》这种基本发生在昏暗船舱里的故事,放映时就成了自暴其短。而国产3D电影创作对此类后续技术的估量不足,也加重了观众对国产3D技术的不信任。

电影《加勒比海盗4》

虽然这两年来国内3D影院的建设发展迅速,3D银幕数量仅用两年就从八十余块猛增到1500块,数量约占全球的1/7,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但由于3D放映系统和眼镜造价成本太高,大多数影院只有一个3D放映厅,而过高的3D电影票价对原先就和人均收入不成比例的中国观众来说无疑增加了压力,尤其是在经过部分“伪3D”的冲击之后,进影院观影已经不再对观众有特殊的吸引。因此,国产3D电影想要在这种市场环境中继续生存并良性发展,还有一系列配套问题尚需解决。只有实现裸眼3D观影和放映设施的更新,3D电影的生命力才有可能得到延续。

因此,正视3D技术迅速发展所带来的连锁反应,立足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找准自身的定位,对当前的国产电影发展来说其实更为重要。

二、对国产3D电影发展的思考

1.正视3D电影创作局限,有的放矢

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来看,3D电影的长处在于其画面的立体性和拟真性,以及观众参与性与互动性的增强,它其实是对当下消费型电影文化的一种迎合。“3D电影满足的已不是观众最基本的观看故事的需求,而是顺应消费时代的潮流,利用视听震撼的强化,营造身临其境感向体验美学倾斜。”体验美学虽有直观可感的优势,但它缺少持久性,其结局只能有两种:熟视无睹或厌倦摒弃。因此,在进行电影创作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正视3D的技术与创作局限。在某些类型的影片中它无疑可以大大增强影片的表现力和震撼感,譬如说一些经常出现纵深场景的历史片或科幻片,或是动作性较强的动作片与功夫片,或者是为了增强观众感觉刺激的恐怖片或悬疑片,如果对故事情节的推动性不大,那么3D的使用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

因此,国产3D电影在创作前应当对影片内容与表现形式有清晰的了解与足够的把握,在对影片的类型特色与故事情节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慎重使用3D技术,力求内容与视觉效果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有的放矢地进行3D电影创作。不是任何一部有动作或长镜头的影片都需要3D技术,3D技术的使用应当是为了增强整个剧情的表现力,而不是单个镜头或某个片段的震撼力。因此,虽然有人提出“国产3D电影可以在本土化题材优势上形成差异化竞争,如武侠功夫动作题材”,但这种3D优势并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苏乞儿》的前例正说明了3D技术如果不是融汇于影片的情节之中而是浮游于故事之外,其表现力必然大打折扣,徒做无用功。

2.提高技术含量与多元化发展

与向来重视技术发展、科技与艺术结合日益成熟的好莱坞电影比较起来,中国电影在技术层面并不具备优势,缺乏3D核心技术和相关技术人员,缺乏实战经验都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对于国产3D电影创作来说,当务之急是提高技术含量,提高拍摄和制作能力。从长远角度来看,要想以自己能负担的成本制作3D电影并与国外竞争,引进和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势在必行。

然而,技术差距的缩短和人才的培养非朝夕之功,虽然现在的商业大片都在走大制作和高科技之路,但也要正视一个不争的事实:3D自身的技术及创作局限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主流和唯一的电影形式。它只能丰富电影的表现形式,却不能成为电影的基础语言。因此,对于不具备技术优势的中国电影来说,我们虽然也要学习和掌握新技术,但更应该发展好现有的2D电影,在讲好故事的基础上增加中国电影的吸引力,发挥自身的长处与优势。毕竟电影市场的繁荣成熟依赖于多元丰富的电影创作,而不是清一色的科技展示。




影史考点 | 国产3D电影的现状与发展走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