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口碑推荐!最真实的乡村最真实的中国,向乡村里的农民致敬!

中国是一个根植于乡村的国家,从乡村中间发展出来的国家,如果对乡不了解的话,就是对中国不了解,那么中国的发展就没有根基,所以《乡村里的中国》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中国乡村里的显示,也为我们的乡村带来一丝面对未来的希望。了解中国乡村,就意味着我们了解中国的未来。
中国的未来不能寄予乡村,但是必须从乡村中走出来。 ——俞敏洪
在我们看来,农村农民的生活平淡无奇,事情琐碎繁杂,见识远不如我们。
而真正反映他们生活的片子又是极少极少的,有也被淹没在了城市化的浪潮之中。
所以,今天要推荐的就是反映中国农村社会的院线纪录片。
豆瓣9.2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

这是一部斩获各大奖项的纪录片,也是一部真实的非宣传性的反映中国农村社会的纪录片。
可以说,凡是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都对此评价极高,因为这部纪录片照射出了中国农村的真实景象与未来的期盼。


真实的纪录片如何拍摄:
2012年2月4日立春,摄制组在杓峪村租下一个小院,挂上“村儿电影社”的牌子,开始正式拍摄 。
在拍摄过程中,他们和当地村民同作息,一起吃、一起住,通过与村民朝夕的相处,逐渐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使村民到后来已经习惯了镜头的存在。
导演带领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团队,奔赴鲁中地区沂蒙山区。
6个人的摄制组,在晨风中等待朝阳, 在落日中迎接晚霞, 在村民的三轮车上出征, 经历了严寒酷暑, 雨雪风霜, 经历过谩骂攻击,温暖关爱 ,为期373天驻村拍摄而成。
拍摄视频素材近 1000个小时,最终呈现出 90分钟的精华。记录了杓峪村一年的生活。
正是这样的努力,才换来了一部优秀的中国乡村的纪录片。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他们拍了什么样的内容。


《乡村里的中国》
拍摄时间:2012年2月4日——2013年2月5日。
导演:焦波 曾拍摄过摄影集《俺爹俺娘》。
故事地点: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中庄镇杓峪村。
杓峪村地处沂蒙山区腹地,全村耕地面积470亩,167户,484口人,耕地面积470,山林面积2270亩,经济作物以苹果为主。
在地理上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区域上属于山东丘陵,高低起伏连绵不断。
经济上,尽管山东省总体属于强省。但实际上在2012年的时候,包括菏泽等大批的山东农村确实很贫困。

记录线索:二十四节气
这部纪录片之所以以二十四节气为分节点,是因为在悠久的农业社会进程中,我们都是靠着古人总结的节气来指导农村的农业生产,人民的衣食住行,甚至于社会文化观念,至今无不受二十四节气的影响。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部纪录片拍摄了村民一年的生产、生活,详细的记录了他们的生活。

本片拍摄以杜深忠为对象的家庭所发生的事。
主要有:家庭琐事、上学、村支书、村民之间的纠纷、女儿结婚、修路与广场、苹果的种植、打工丧命、举办文化活动等。


农村的精神追求
杜深忠是一位特别的村民,之所以特别,是因为他有文化,参加过早年的写作培训,他能拉二胡,学习琵琶,为村里写标语。

但是在农村,这都是不务正业的表现, 只有勤劳的人才能够一步一步改善生活。
高雅的东西,品味与素质,是却不能当饭吃。精神的追求与农村务农务实之间的格格不入,是他的痛苦与无奈。

但是并没有这些而家庭不和,而是日子一天天在变好,他让自己的儿子努力上大学,把未来交给下一代,自己努力,自己拼打。
人需要吃饭,他得活着 精神也需要吃饭,精神也需要吃饭,需要哺育。
有人说他是异类,我认为不是。
像杜深忠这样特别的人在农村各地都有个例。他们是有才华的人,但是因为时代的原因,使得他们失去了靠才华改变人生的机会。
这样的人,做庄稼活是不合格的,但是他们也是中国农村的一部分,也能够自食其力。


经济作物的收入:
杓峪村属于丘陵地带,温带季风气候适宜苹果生长,所以苹果就成了他们主要的经济作物。
果树收成好不好,在于投入,有钱的人舍得买化肥,没钱的人不敢投,投的少。

因此他们的苹果价格并不理想,他们无法掌握市场。行情不好,就只能等待。
山东的苹果甜中带酸,比较脆硬,受南方人口的欢迎。靠着南方批发商来买苹果。南方的批发商如果不买,那这一年的努力就白费了。

农民没有直接进入城市的绿色通道,卖掉的价格并不高,除去开支,每家每户剩不了多少,而这是一年经济作物的收入。
为果树付出的很多很多,但得到的很少很少,十分的努力换来的是三分的收入。
所以他们对土地的感情就越来越淡了。

打工的命运
2015年之前,我国属于高速发展的时期,这时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建设城市,另一方面:随着物价的上涨,使得在家务农越来越成为亏本的买卖。打工成为农民工赚钱的好路子。
但农民进城打工只能出卖力气,卖性命。他们缺少知识,没有文化。
土地让村里的人太辛苦、太累,去城里又被人嫌弃。
卖力气,卖性命 那是常有的事 。
张自军外出打工意外身亡。
白发人送黑发人,出去打工连命都丢到外面了。
打工,都是被逼出去的,出去,就是一把辛酸泪。

可以说这十多年凡是靠力气和性命的农民工,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不一样的心酸故事。
而面对丧子,年迈的父母什么也做不了。丧子之痛已经够他们难以承受。
对于他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教育上学是头等大事
在这部纪录片中,杜海龙与杜滨才,都是大学生。
在中国的农村,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没有知识,没有文化,那就只能付出自己的体力劳动。
正是因为自身没有多大的靠山,没有更多的资源利用。所以农村的孩子就需要更多的努力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杜滨才
成长的路上,似乎只有他自己。
他像个大人一样训斥自己的父亲。
也在联欢会上为父亲送上一首歌,激动到哽咽。

可以想象,一个不完整的家庭,能够培养出一位大学生(主要是他伯父),这是多么的不容易。
不仅仅是杓峪村,乃至整个中国的农村,每一个家庭几乎都树立了教育为本的文化观念。再苦也要供孩子上学。
在很多贫困地区,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教育。如果不努力学习,那就会被看作败家子。
在这里,能够改变命运的机会同全中国农村是一样的,唯有教育才能走出大山,走向城市。


基层工作并不好做
凡是去过农村的都知道,农村基层的工作是及其难做的。
书记张自恩,包村干部魏自军。
拿得薪水不多,却操碎了心。
不仅要忙活村中事务,例如妇女体检这样的事,砍树修路等。
还要时不时调和村民之间的矛盾。
更要为全村人谋划,带领村民,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砍树必然带来村民之间的矛盾与争执。
很多村民之间的矛盾都不是能用法律来解决的。

村民之间的矛盾如果用法律解决,那是困难重重,调节的程序繁多,来来回回的折腾,时间和成本都不是农民负担的起的。
大家都住在一个村子,抬头不见低头见,不能所有的事都交给法律,只能由书记、村支书来出面协调。
这是无奈,也是现实。

故事的结尾
经过了一年的努力,杜深忠家里的女儿也出嫁了。农民的苹果也已经卖掉了。

农民有了自己的文化活动广场,村里也修了路。
书记也给村里几个干部发了工资,尽管可能少的连摩托车的油钱都不够。
家家户户在自己的屋子里过起了年。


回头看村里一年发生过的事,有矛盾,有吵架,有很多数不清的琐事,这些琐事构成了农村一整年的生活内容。
他们的生活确实平淡无奇。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正是他们撑起了这个社会,为我们的城市发展做出了牺牲和贡献。
他们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
而现在,乡村振兴的战略,将会是新的希望。

《乡村里的中国》腾讯视频独家播放,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