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同治年间小人物制造的大灾难
公元2023年,距离那段令回民胆战心惊的悲壮日子有一个半世纪了,人们或者淡然,或者淡忘,或者一无所知。确实,如果没有人故意揭开伤疤,普通人谁还会关心那逝去久远的岁月呢。
那段极其难堪的苦难,如今刻上了新符号,泛黄的老照片挂出来,依旧黑白色的。
哦,左公千古。这样一位排场的大人物虽是烙饼届的常客,却远比一些小人物幸运的多。
小人物中,冯元佐是最该记得的一个。
冯元佐,渭南西北里人士。
从小,不知道是否双亲不在,总之是家教失位,不喜欢读书,只喜欢摆弄拳脚。也许是家贫,无法入学堂,只是猜测。据民间传说,一位少林僧人传授了功夫给冯,从此其武艺精进,远近无敌。少年人,一身武功,侠气飘飘,怎么样都是又一个侠客传。
事实确实也在向着这个方向发展。咸丰六年,因反对按地亩摊派盐课银两,冯元佐聚众赴县衙〝缴农”。
虽然因为有着关中刀客的身份,但并不妨碍冯元佐在地方穷人百姓中的人设。
不光汉民百姓拥护,回民百姓也是同样。冯元佐飞书传帖,于是渭南仓渡等处回民纷纷执械协助。这种倒逼官府的行为虽然大逆不道,但是在南方,朝廷正与太平军战火纷飞,地方官员不敢大意,陕西省府派了商州刺史曹熙到渭南安抚,于是事件平息下来。
对于地方百姓来讲,闹事是假,但有一丝喘息的余地,绝不会放着田荒芜而去干掉脑袋的勾当。自古至今,平庸的大多数还是习惯于平平安安。
曹熙与冯元佐怎么谈的,笔者不知道,只大概知道冯没有入监,安然落地。
对比五年后即咸丰十一年十月,临潼李桥农民杨升华因聚众反对地丁加耗而遭知县缪树本设计相杀,冯元佐委实运气不错。
其实那些年里聚众滋事本算不得什么怪事。
文宗咸丰三年(1853)陕西各县就设了差徭局,分兵差、流差两种,按地丁加派征收。咸丰三年十月,因国库空虛,南方军务频频告急,地方官府又下令预征一年钱粮。
到了咸丰四年(1854),陕西各县实行盐课归地丁成案办理,每地丁银一两摊征盐课0.0992两。从年头开始,陕西征缴厘金。
而到了咸丰十年(1860),朝廷给陕西的援饷摊派有增无减,为专济京饷,陕西着意变通,开始以征中药厘金的明目来完成任务。标准是每百斤征收税银20两,此外另加收耗银3两。
土地仍然是那么多,出产又没多少变化,朝廷要的多了,自然民间得到的就少了。有些农民,或许越来越惨,只能倾家荡产了。家业没了,命还要活,于是,渭南的农民入山的多起来,抗捐拒税的事也多起来。渭南遂落下了“野渭南”的名声。无非是因为民风彪悍,解决问题讨厌啰嗦,喜欢用刀子说话。
不论是杨升华的不幸还是冯侠客的幸运,都没什么奇怪,放眼大清全国,这种事多如牛毛。当地的回民,当然也脱不开这些窘境。同样是种地的农民,同样是服役纳粮,并没有半点的天朝恩惠。
回民中的穷苦人有贩运私盐的,为抗拒衙门,也有入伙刀客的,与冯元佐是同行,至于私交,没有记载。不过地方志里倒是记载了咸丰六年冯元佐聚众捐农时,渭南仓头、苏家村、拜家村等地回民踊跃支持。也许,对于刀客这个行当,回民中的侠客还是认可冯元佐这个“刀首”的。那个年代,回汉之间的维系,最少不了“关二爷”那个义字。
当然,当年的回民们不是只支持过冯元佐,也支持过杨升华。
然而,冯元佐不可能感谢所有回民,尤其是不会感谢衙门里办差的回民。
有农民就有官员,有官员就有王法,王法面前,不论回汉,触犯必究。例如道光末年,渭南回民马德魁聚众抗官,县令余炳焘就派遣回役禹祥去捕拿并法办。
冯元佐聚众滋事也少不了面对回役,只是,冯元佐对回役的仇视转化成了对回民的仇视,这是怎样一个过程,不得而知。
只有一个痕迹,咸丰八年,临潼县回汉因纠纷而械斗,时甘肃布政使张集馨路经陕西,记载道,这次械斗是由回民小贩赴汉村售卖水果被汉民打伤引起的。回民赴县衙告状,县令不理,回民再三申诉,反遭扑责。回民受屈,“纠众数千人赴汉村私斗,回杀汉民十三人,汉杀回民六人,杀伤不相当,汉民又于大道截杀蓝田回民三人”,“回民纠众不散”。西安府知府沈松声言“回民不遵约束”,派兵200镇压回民。
临潼是当时冯元佐根据地,这个案子与其是否相关值得琢磨。
另外,咸丰十年,官僚邵辅上书:《制防渭南回族议》中也提到了冯元佐和回民的敌对:
渭南回聚万余人。蓄逆谋久矣。所仇者冯元佐等。元佐故渭南大侠。其乡人从之者可数干人。势足相持。故回未敢发……
咸丰十一年,聚众滋事的带头大哥变成了杨升华,临潼知县周藩寿带兵镇压不力,杨升华两万人的规模让官府吃惊不小,才有了缪树本改换策略,诛杀“匪首”的一幕。此后冯元佐异军突起,再现江湖,恰逢钦差大臣张芾领了咸丰的旨意督办团练,因此冯元佐华丽转身,变成了防御“长毛”(太平军)袭扰的第一路团练总团长。
一个风光的小角色,终于走到了历史的舞台上。
冯元佐紧跟张芾,用拿手的江湖手段,四处鸡毛传帖,当年就聚了三千人马,陆陆续续,又裹了不少农民,对外号称万人,在关内诸团中堪称一甲。只不过,当下的矛头不是冲着官府,名义上是防着“长毛”,实际上是在地方上耀武扬威,也成了民间回汉冲突中对付回民的一方势力。
附近汉民的大财主,如孝义镇的严家,其严树森已经是湖北巡抚,又如孝义镇的赵家,一门五府,与严家盘根错节,再如大荔的李家,其生意遍布陕西,家族势力庞大……
对于掌握了力量,有了点“社会地位”的冯元佐来说,怎么样快速变现,跻身财主行列恐怕是梦寐以求的事情,不过汉民财主们实力太强,而普通百姓身上又没什么油水。
小人物是自私的,也是聪明的。汉民的财主惹不起,就在回民的财主身上打主意。回民中有钱的也不少,比如温纪泰家和禹得彦家。刀客的职业习惯让冯元佐急不可耐,蓄意制造机会。
机会说来就来。
咸丰帝十一年驾崩,紧接着小皇帝登台,两宫皇太后同理朝政,这便到了同治年。同治元年三月间,太平军兵入陕西,直指西安。
对于朝(朝邑)华(华州)同(同州)渭(渭南)总团长的冯元佐来讲,省城和县城的安危没什么紧要,自己不像严家、赵家、李家那些大户,担心什么产业。越是天下大乱,自己越有价值,越有翻身的机会。意识到了自我价值的冯元佐便把实现财富梦想作为了首选,不仅如此,手下数千爪牙,个个都要喝酒吃肉,那种江湖世道,没有钱而仅凭“义气”是支撑不下去的。
太平军没入西安,反倒是冲渭南而来,冯元佐和有钱的赵老爷带着号称第一路的团练不堪一击,不仅丢了关隘厚子镇、赤水镇,连渭南城也没守住。年轻人好面子,恼羞成怒之下,砍汉民竹子被殴出人命的回民练勇成了失败的借口。再接下来,回民“勾结”“长毛”的传言就从冯元佐的团中传开了。原先那位捕捉刀匪冲在一线的回民衙役禹祥也很快成了“勾结”太平军的“输款”者。
再往下就是人们熟悉的剧情了。四处捕捉诛戮回谍,烧毁回村,抢夺回民财主的家财、妇女……
详细的剧情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四路团练中,只有冯元佐出身最穷,越是穷越要翻身,越要表现,况且还有一个冯熟悉的软柿子——回民。
小人物终于把火点起来,这把火送走了钦差大臣张芾张团练,送走了缪树本等一众官员,也葬送了整个关中。
小人物把回民一族捅成了跟“长毛”一样的贼,把乡间的回汉百姓捅成了势不两立的两大群。
这是场人间的灾难,血腥、烈火、仇恨……地狱之魔似乎被释放出来,迷住了秦人的双眼,迷住了秦人的心智。关中及至陕西,陕西及至甘陇,这火烧起来,一烧就是十年。
小人物冯元佐做了件惊天动地的事以后,却仿佛从此人间消失了。
笔者一番苦苦搜寻之后,终于找到了他的结局。
史料记载:
(同治)二年三月,冯元佐率勇数千,与回战于(三原)十里铺,元佐败走,死者千余人。
同治元年,冯元佐、程景鹏率众数干,由富 平县之底店来陈炉镇,占踞北堡焚掠;延至二年八月,始行开拔,复大杀掠。团丁张五十手执长矛,奋勇直前,护救逃难妇孺,被创倒地,遂以身殉。
同治二年九月,匪首程景鹏自称大元帅,由陈炉镇方向窜到县城,古据了济阳寨,四处劫财杀人。
同治二年九月,程景鹏由陈炉镇来县,佔据济阳寨,自号大元帅,劫才杀人。扬言大队至,执(马)鸣群令筹响六万两;(马)鸣群家故丰,窥贼众,不敌,欲乘隙逃,程觉,因之,(马)鸣群大骂,夺左石刀砍杀数人,为贼攒刺而死。有司上其事,入祀忠义祠,荫其孙成家云骑尉世职。
(朝中批示):因与该团目程景鹏口角。(冯元佐)被勇众格杀身死。冯元佐与该团目。究竟因何启衅。并应如何将该团目惩办之处。均末据该大臣详细声叙。
(地方上奏)程景鹏杀毙冯元佐,勾引士匪谋逆。张集馨已令同官县知县周文会等祭办。程景鹏不服拘祭。业被众勇砍毙。众勇悉遵约束。现复出示晓谕。
(同治)三年元月熙麟事奏覆前为团总冯元佐请求议恤之原因……
熙麟另片奏:冯元佐被害,程景鹏已经格杀等情。仍著张集馨将程景鹏余党李彦彪、刘锡俊、韩可英、高学汰、杨老五等逸犯五名。严密缉拏。务获惩办。不准一名漏网。惟熙麟所称冯元佐战功叠著。被杀甚惨。请给四品封典之处。与多隆阿、张集馨叠次所奏。均不相符。多隆阿等所奏。冯元佐本非安分之徒。历有聚众抗粮情事。其被众杀害。皆因乡民素来深嫉所致。其团众亦向不安分。张集馨所奏。冯元佐并有聚众肆行劫杀等重情。与程景鹏无异。若不加查察。遽行给予恤赏。恐不足以服人。且熙麟所请赏给四品封典。亦与体例不符。著该督等再行确查。如冯元佐尚有应恤之处。亦即另拟具奏。将此由六百里谕知熙麟、雷正绾、并传谕张集馨知之。
(朝廷批示)予陕西底店被戕团总冯元佐祭葬世职。如都司例。
原来,小人物制造惊天灾难后,支应不住,逃到了北山陈炉,重开打家劫舍的勾当。又与爪牙程景鹏等不合而火拼至死。朝官熙麟却不知廉耻,反而为其请功求恤。那个与民为敌的朝廷扭捏之下最后竟然恩准了。
小人物虽然死了,但是他制造的灾难仍在延续,一场祸害,绵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