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彩陶的色彩与图案之谜—中国设计史第4回 | 设计史太浓

2023-08-28 20:30 作者:设计史太浓  | 我要投稿

上期回顾:中国陶器是如何诞生的?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过原始陶器的分类跟基本造型,给大家罗列了一堆读不出发音的名字,有意思的是这些名字其实在民间存在类似发音的相同物件,但大家写不出这个字。

 

谈到彩陶,核心无非两样,就是颜色跟装饰图案,这里存在两个谜团。

 

所以本次我们会初步谈到一些中国色彩概念,其次则会将过去“五大产区”的彩陶符号进行解读,并且采用现当代熟悉的一些风格概念进行类别,方便大家理解。

 

首当其冲是色彩。

 

 

色彩之谜

 

 

在“彩虹”面前“彩陶”难免不好意思,因为史前时期的应用色彩严格而言只有4种,世界范围都是如此,分别是红、黄、黑、白,然后基于它们有若干深浅变化。

 

朋友们感觉不对,中国的色彩框架不是五色吗?五在中国文化中确实是个神秘数字,源头可以追溯到河图洛书中的数学模型。

 

虽然老子的《道德经》已经有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样的道理阐述,但其实五色、五脏、五音、五味等说法都基于“五行学说”发展而来。

 

然而从“五行学说”的版权登记证书来看,创始人是春秋战国末期比老子晚了许多的阴阳家邹衍,而那个时候“青”已经可以人造呈现,五色得以完整,为“红、黄、青、黑、白。”

 

因此有另一种说法是远古时期伏羲氏已经根据河图洛书推演出五行,五行最初代表了宇宙最基本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又或者代表方位“东南西北中”,邹衍基于此进一步将体系完善,发挥出相生相克等庞大论述。

 

另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是,过去我们在《设计风格启示录》中谈过荷兰风格派,其实宽泛点看,风格派的招牌用色也是中国五色:红黄蓝(青)黑白。

 

从科学角度看,五色也最为根本,可以经过相互调和产生无穷无尽的色彩变化。

 

我们将话题拉回来,根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彩陶发源于黄河流域,也就是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及青海一带。

 

其中甘肃出土了中国至今为止已知年代最早的彩陶,名为“宽带纹三足彩陶钵”,距今约有8000年,但因为河南的渑池仰韶村更早出土了彩陶,所以中国的彩陶文化又名“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到5000年。

 

因为史太浓的《中国设计史》系列并非以考古为核心,其中引用的时间地点相关说法主要来自当前的主流考古研究成果,再以新闻书刊等为辅助补充。而考古成果是持续迭代的,也许一些说法并非最新情况,欢迎朋友们不吝指教。

 

话说史前时期的着色剂都来自大自然,最初以矿石及粘土为主,后来则延展到植物练色,比如天然漆。

 

从如今已出土的彩陶来看,最突出的颜色是红与黑,红在陶器中的表现一般为赭色(红褐色)或者土红色,形成这种色彩主要依靠赭石,其实就是氧化铁,属于赤铁矿。其在中医体系中还是一味药物,有平肝息风的功效。

 

而白色的成分主要是氧化锶或者氧化铝,而且这些着色效果一般都是因为陶器经过火烧产生化学反应才形成。

 

比如黑色就是含铁成分很高的红土经过高温烧制后形成,或者是氧化锰,但到了龙山文化时期,烧陶技术获得进一步发展,发明了“烟熏法”及“渗碳法”,因此获得了乌黑漂亮的黑陶。

 

棕黄色一类则多数来自粘土的本色,或者是浅红色经过时间洗礼淡化而来。

 

这里有个思考,就是设计在不同时代往往也是最新科技的融合体,意思是美学大部分时候依附在科学上,比如当年的制陶就绝对是尖端科技,所以设计陶器造型跟我们现在设计电动车造型没什么本质区别,如同10年前最牛的设计表现在手机上。

 

同时我们再看当前AICG的发展,往后最牛最博眼球的必然是依托人工智能进行的数字化设计。

 

话题再回到史前彩陶,有时候颜色其实就是图案本身,因为颜色之间的分割就产生图案。

 

那为什么我国先民会需要在陶器上做些图案呢?会让食物更香吗?还是有其它目的?

 

 

图案之谜

 

 

针对原始人的彩陶,如果从艺术角度看是一种方式,从工艺角度看又是一种方式,而从设计角度看就需要先问三个问题:

 

设计动机是什么?设计目标是什么?设计效益如何?

 

动机跟目的不一样,以建房子为例,最近炒股赚了300万,不知道怎么消费比较合适,细想一下不如回老家建个房子,这叫动机。

 

房子希望有6层,带电梯,用柯布西耶的粗野主义风格,这叫目标,建完之后在村里最牛,除了大家羡慕妒忌恨,出租率也非常高,这就是设计效益。

 

我国先民在陶器上进行图案装饰的动机,推测跟纹身有直接关系。

 

关于史前人类纹身的时间起源有多种说法,但一般都认为肯定比制造陶器要更早,比如在距今14000多年前的一具埃及木乃伊身上就发现过纹身。

 

原始人的纹身推测有三个主要原因:

 

其一是吓唬猎物,因为光秃秃的人体在猛兽面前难免不自信,影响打猎的发挥。

其二是表面氏族身份,比如打猎时候忽然发现自己地盘进来了陌生人,但一看纹身原来都是洪兴的,于是相安无事。

其三就是装饰美化,对美的追求在社会学层面有积极意义,比如有助于求偶延续后代,有助于表明价值,因为物质丰富有余才会进行装饰。

 

这样的纹身动机在陶器产生后获得迁移,而且还进一步发展,这种发展体现在图案形式美感的丰富及功能上的拓展,两者相辅相成。

 

装饰功能中最重要的也许是“生殖崇拜”,通过图案符号的装饰获得神秘生殖力量可以视为彩陶设计的重要目的之一。

 

原始人的寿命其实极短,比如尼安德特人平均不到二十岁,山顶洞人没人能活过三十,简而言之就是活不长死得快,对抗这种现状的最佳方案就是:要生得多。

 

所以从出土的全部彩陶来看,无论写实、写意、具象、抽象出现最多的主体元素是鱼跟蛙。

 

在《艺术风格启示录》中我们谈过原始社会中交感巫术与艺术的关系,其中主要依靠“相似律”与“接触律”为基本施法逻辑。

 

简单点理解类似以形补形,肠胃不好是吧,吃点猪肚鸡,脑子不好是吧,炖个猪脑补一补。

 

鱼唇跟女性生殖器很像,而青蛙跟孕妇一样大腹便便,而且鱼子数量巨大,青蛙一夜之间可以蝌蚪成群,无疑是生殖力量的最佳代言者。

 

所以原始先民们认为模仿与接触这两者的图案,将有助于繁衍后代,这就可以视为设计效益,但明显这个效益非常唯心。

 

除此之外,彩陶中的一些抽象曲线组合而成的图案也会后世一些研究者解读为女性生殖器的模仿。

 

是否果真如此呢?我们的镜头进一步拉到原始彩陶的“五大产区”。

 

 

五大产区的图案风格

 

 

原始彩陶根据时间先后,地域分布及设计风格等因素被划分为五大类型,分别用以下名字命名:

 

1、半坡彩陶,2、庙底沟彩陶,3、马家窑彩陶,4、半山彩陶,5、马厂彩陶。

 

半坡彩陶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陶器类型以卷唇圜底盆最为典型,其中还包括尖底瓶跟船型壶。

 

就装饰的图案风格而言,半坡彩陶以宽带纹为主,其次有折线、三角形、斜线跟辫形纹等,所以总体而言,以几何风格为主,就连真实世界的实物也被当时是彩陶制作者抽象为几何。

 

比如它们最常使用的就是鱼纹,分单体跟复体两类,复体就是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鱼纹构成一组,最初以写实表现为主,后来逐渐概括化,几何化跟符号化,而且喜欢以直线为主。

 

而最经典的设计图案莫过于至今都闻名的“人脸鱼纹”,鱼跟人的脸部作了结合,这放在的当代就是“元素替代”的手法,史前的创作者已经会运用。

 

半坡彩陶的图案风格如果要跟现当代做个类比,我选择“构成主义”。(详见【设计风格启示录】)。

 

接下来是基于半坡彩陶发展的庙底沟彩陶,其图案风格就相对写实,除了一些基本的带状纹、垂弧纹、平行条纹及圆点纹之外,他们喜欢真实反映大自然,比方有花瓣纹、羽状叶纹跟鸟纹。

 

其中画鸟就喜欢写生,在陕西、河南、山西一带出土的彩陶中有停立观望的鸟,有展翅欲飞的鸟,还有在低头琢食的鸟等等,形态都十分生动。

 

除此之外还有写实的蜥蜴纹,及人脸纹方面的彩陶,这些图形直线曲线并用,还喜欢黑白双关手法,如果要跟现当代做个类比,可选择“简笔画”风格。

 

马家窑彩陶则又基于庙底沟发展分化,主要分布在甘肃跟青海部分地区。我们在第二回谈到的“多人舞蹈纹彩陶盆”就出自这里。

 

这个类型的彩陶图案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满”,喜欢将整个器皿都填充满图案,满到连器皿内部都装饰,称为“内彩”,而且图形的艺术成分很高,多数喜欢同心圆为中心创作螺旋图案。

 

其中一个以“蛙”为原型抽象而成的螺旋纹理我个人十分喜欢,感觉导进去电脑进行一些平滑与秩序调整就会是一枚非常出色的logo。

 

这类型彩陶的纹理风格如果要类比,我选择“表现主义”(详见【艺术风格启示录】),因为总感觉其图形背后有着充沛的情感。

 

再然后登场的是半山型彩陶,因为最早在甘肃宁定县半山地区出土而得名,其属于史前彩陶设计中的“图案之王”。

 

半山型彩陶的装饰图案非常富丽饱满,精巧慎密,以漩涡纹、葫芦型纹、锯齿纹为主,直线与曲线的运用都非常娴熟,但总体而言以曲线居多。

 

这些图案将双关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可以媲美现当代欧美出现的“欧普艺术”。

 

除此之外,半山彩陶的装饰还存在“多角度成像”这种巧妙构思,意思是同一个图案织体,在正视、俯视、侧视等多角度观赏的时候也是一个带有不同效果的完整图像。

 

写到这里要停下来喝两口奶茶以示赞叹,完全想不到他们是怎么想到的。

 

此处要类比,我认为可以是“新艺术风格”(详见【设计风格启示录】)+“欧普风”。

 

最后就是马厂型彩陶了,它又基于半山型进行发展,所以有半山型的基本特色,主要分布在青海一带。

 

马厂型的图案代表是折线纹、回纹及人形纹,其中“四大圈纹”最为具有特色。

 

最近我完成了一系列瑶族特产的包装设计,发现瑶族当中的一些传统纹理也可以在马厂型彩陶图案这里找到类似源头。

 

马厂型彩陶的图案对比半山型更加简练,粗犷,豪放,让人感觉就是风格的“轮回效应”,一但精致得过度,总会有人主张回归简朴,简朴到了尽头又会精致起来。

 

千秋万世,美学的基本演化规律一直不变。

 

今天内容聊到这里,谢谢各位,下期再会。


完整图文版本欢迎加入知识星球 👇


彩陶的色彩与图案之谜—中国设计史第4回 | 设计史太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