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人物志2:寇莱公澶渊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动如山,天下谓之大忠。—寇准(中)
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公元997年),时任宰相吕端如往常一样入宫问疾,此时的太宗皇帝已在弥留之际。然而太宗身边只有大太监王继恩和李皇后,我们大事不糊涂的吕大人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关键,在笏板上写下“大渐”两个字命亲信交给太子赵元侃让他赶紧入宫。太宗去世后,王继恩来到中书省告知吕端,吕端反手将王继恩锁在中书省的书房,到宫中与李皇后据理力争力保赵元侃登基为帝是为宋真宗。
太宗皇帝本打算让寇准辅佐新皇帝稳固朝政,奈何寇准性情过于刚直在至道二年被罢免相位。好在这位在后世与武侯并称“诸葛一生为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吕大人力挽狂澜,阻止了一场宫廷政变的爆发。完成了历史使命的吕大人次年便开始病重不起,于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逝世。

真宗继位后内外交困,北方的辽国在萧太后萧绰的领导下平定了内部的反对势力,辽圣宗此时也开始展示出自己的雄图伟略,趁帝位交替的机会开始骚扰宋朝的北境。而宋朝内部严重的自然灾害以及地方起义都需要这个没有太多政治经验的小皇帝处理。好在一代圣相李沆(háng)与贤相王旦利用无为而治的政策稳定住了朝政,请记住李沆这个名字后面要考。这段时期我们的寇大人在地方与中央来回奔波,真宗虽然想重用寇准,但是他也知道寇准的臭脾气,心里多少有点打鼓。但是这种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
辽军入侵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景德镇也是这一年因为这个年号改名的)六月寇准的老朋友参知政事毕士安向真宗举荐寇准为相。七月圣相李沆病重去世,时年六十一岁。八月寇准复相。北方的辽国听闻李沆去世打算毕其功于一役,终结宋辽之间的战争。
此时负责宋朝北方的将领乃是知名绣花枕头王超。太宗时王超因高大英俊,被太宗选为潜邸近臣。真宗初年力求整备军力,于咸平二年京师东郊阅兵,王大人的部队在这次阅兵中号令严明,动作整齐划一,博得了真宗的青睐将河北的三路十万大军交给了王超。在咸平五年望都城之战中,真宗钦点自己的好友王继忠(杨家将中杨八郎的原型)上前线,王继忠率领部队力战不敌辽军,本应驰援的王超坚守不出害得王继忠被辽国俘虏。王超本身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将军,他在政治方面非常成熟,谦逊有礼,治军严明,对于战争他反而不是很擅长。可是当时除了王超以外,李继隆因与李皇后的关系不得重用,高琼已经70岁,年轻的曹玮以及杨延朗(杨家将中杨四郎的原型)则资历太浅,这么看王超反而是最合适的那个人。
当年九月,真宗询问各位大臣“我打算御驾亲征,你们议一议,咱们什么时候开拔。”,朝中分立两派,但是都觉得澶州(今河南濮阳西)是最好的选择,寇准和王显认为应该尽快出征以便整合军力,毕士安和王继安则认为应该徐徐图之。寇准此时提出了一个非常宏大的作战方案,辽军突破贝州(今河北邢台清河郡)后,俾将桑赞率三万大军自定州(今河北保定定州市)出发到镇州(今河北石家庄附近),雷有终率军到定州,大将王超率领河北剩下的七万大军在定州翼城伺机而动。如果辽军在定州与镇州之间修建工事抵御定州的部队,那么就由魏能,田敏等人由北平砦(今河北保定市满城区一带)出发携骑兵部队牵制辽军。最后由真宗率领十万大军北上,四面合围与敌人展开决战。不得不说,寇准的战略规划非常完美,如果能顺利执行的话高低得给他加个军事家的title。但是战略计划能完美执行的话,蒋介石都不至于跑到台湾。

是年闰九月,萧太后与辽圣宗亲自率军20万南下,辽国名将萧挞凛为将。十五日攻破唐兴寨(今河北保定安新县),十六日主将萧挞凛率军攻破遂城(今河北保定徐水县西)。随后攻击北平砦,保州(今河北保定),顺安军(今河北保定高阳县东),但被一一击退。随后辽军于二十四日兵合一处绕开保州直驱定州,被定州守将王超击退。辽军退守阳城淀(今河北保定望都县)。真宗和寇准见局势一片大好便下令王超出兵牵制辽军,然而王超他开始挂机了,他拒不听诏,在城内坚守不出。十月六日,辽军开始南下攻打瀛洲(今河北沧州河间市),双方激战十余日,辽军阵亡三万多人,于是转而继续南下攻打祁州(今河北保定安国市),深州(今河北衡水深州市),冀州(今河北衡水冀州区),洺州(今河北邯郸邢台一带),大名府(今河北邯郸大名县东北),除祁州外均未攻克。十一月二十二日,辽军抵达澶渊(今河南濮阳市西),剑指宋都汴京。
此间真宗对王超的诏书从一开始的南下牵制变成了南下勤王,我们的王大人则一直视若罔闻,龟缩不动。真宗的心里开始有了不祥的感觉。如果对五代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天子御驾亲征,边境大将阵前倒戈归附契丹反手弑君自立的戏码在五代上演过多少次。参政王钦若和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看出了真宗的动摇上书都城南迁以自保。如果这个时候南迁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是北方大地将尽被辽军占据,好在寇准一通嘴炮打消了真宗的疑虑,让真宗下定决心奋战到底,并下诏令边防军出其不意攻打辽国的易州(今河北保定易县)重创守军,牵制了辽军南下的步伐。

澶渊之盟
决战的序幕终于拉开了,此时的真宗心里虽然还是担心王超会不会突然反叛但仍然要御驾亲征,此时他需要一个有能力的将领先行一步在澶州布防。好巧不巧景德元年三月,谋划政变的李皇后去世,他的哥哥名将李继隆的政治战队问题烟消云散,李继隆自请担任此职,真宗欣然允准。名将不愧为名将,当时的辽军虽然损伤惨重但是后勤补给到位仍有二十万兵马,李继隆同老好人张耆(会在后面介绍刘娥的时候讲他的故事)以及石保吉率不足十万人在城外修筑战壕,搭建鹿角,用大车在战壕外结成堡垒,再让步骑藏匿其中。十一月二十二日,辽军抵达澶州城下,大战一触即发。李继隆坐镇城内,石保吉则亲临前线,双方激战数日宋军防御住了辽军的进攻。
两方的战斗虽然非常激烈,但是双方之间的沟通却从来没有停止。张皓作为宋国的使节在出使的过程中遇到了被俘的倒霉蛋王继忠,王继忠感念真宗的提携并且仇视萧挞凛,于是他将萧挞凛的情报交给了张皓,张皓得到消息后回到澶州开始部署*。十一月二十四日辽军从澶州城西北发起进攻,萧挞凛亲临前线督军。澶州城弩手在乱军之中看见了萧挞凛的军旗一发床弩(和一般的弩不一样,床弩是攻城器械,差不多有两三米长)一发爆头。主帅中箭,辽军阵脚大乱由此退兵,尽管辽军拼死将萧挞凛抬回了大营,但伐宋名将萧挞凛还是伤重不治,当日夜里死在了阵前,战争的局势开始倒向了宋朝。
*也有观点是认为辽国的主和派透露了萧挞凛的信息,希望萧挞凛战死促成宋辽和谈。

前方的军报并没有迅速送达真宗的面前,二十六日真宗到达澶州城在黄河以南的南城。此时的王超仍然没有行动,大臣们也建议真宗不要出征,寇准则和大将高琼力主出战。寇宰辅虽然性格刚直但是说话还是很有逻辑的,但是武将出身的高琼就不一样了,他对着真宗说道“陛下不幸北城,北城百姓如丧考妣。”。是的,他的意思是真宗你要是不过河,城内的百姓就像死了爹妈一样难过,非常的直白。当上一集提到过的前宰相,寇准的政敌冯拯跳出来说“何得无理!”时,高大人则是直接怼了一句“君以文章为二府大臣,今敌骑充斥如此,犹责琼无礼,君何不赋诗以退敌耶?”,冯拯被怼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然后他就眼睁睁的看着高琼让几个大汉抬着真宗过河了。真宗过河后虽然宋军气势被点燃了,但是这时不管是宋军还是辽军的处境都有那么一点点尴尬,尴尬的原因就是我们一直按兵不动的王大将军。此时王大将军的处境和关原之战的小早川秀秋(会在后面的日本战国史系列里面介绍)一样帮谁谁赢,所以不管是宋真宗还是辽圣宗都有所忌惮。而既然大家都放不下心那干脆别打了。十一月二十八日,辽军派倒霉蛋王继恩出使请求和谈,真宗则命低级武官曹利用回复自己愿意和谈的想法,两国就这样握手言和。李继隆也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一样于次年三月十七日去世,年六十五岁,谥号“忠武”。
十二月一日,真宗派遣曹利用做最终谈判,在曹利用出使之前,寇准将曹利用叫到身边严厉的和他说“这次谈判一年最多给三十万,过了这个数回来就别见我了,见我我就砍了你。”。这让曹利用很不爽,但是曹利用本身并不是奸吝之辈,他在与真宗临别时就许诺“如果辽国有什么非分之想,那臣就不会活着回来。”。在辽军大营曹利用也是舌战辽国百官,最终的结果是,宋朝仍保有关南之地(今河北保定易县至河间市以东,天津以西的地方),但每年需要交给辽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给辽国作为赋税。北宋因为石敬瑭割让了幽云十六州失去了北方的屏障,没有天然牧场骑兵也难以和北方少数民族抗衡,加上冗官冗兵冗员严重,战争的支出非常高昂军费一度占国库收入的80%。因此在对外战争中就算是处于优势,基本上也都是出钱买和平,例如这次虽然年赋税30万相比于军费来说还是九牛一毛。辽国在五日的廷臣辩论中,最后还是接受了这份略带遗憾的合约。

澶渊之盟是寇准一生的高光时刻,寇准在整个战争中作为主战派的代表一手促成了盟约的签订。澶渊之盟的意义在于它终结了自宋朝建立以来大规模战争不断的乱世,宋辽之间在此后的两百余年里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事,为立国不久的北宋带来了和平,北宋朝廷终于可以安心发展国内的经济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上除崇祯时期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时代,和平与安稳对于北宋有着重大的价值。辽圣宗也非常看重这份盟约,他在这段和平时期中大力发展辽国,后世称为太平之治,真宗去世后他还担心这份盟约会不会有所松动,好在真宗的一生挚爱刘娥及时向辽国报丧,辽圣宗也遣使吊唁,维护了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寇准在澶渊之盟后达到了个人威望的巅峰,真宗对这位两朝老臣(其实也还不到40岁)十分依仗。但是寇准刚直的性格必然会受到同僚们的排挤,那么之后寇准又会迎来怎样的人生呢,我们下集再见。

哦对了,我们的龟缩流大师,绣花枕头的代表,战争期间一直处在掉线状态的王超大将军在这次战事中彻底惹怒了真宗和满朝文武,然而他只是被罢免了三路统帅的职务,仍然担任崇信军节度使,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死在了前往青州任知州的路上,死后追封鲁国公,谥号“武康”。不得不感叹真宗皇帝真的是心慈手软,对于掀起政变的政敌和不听号令的将领都能如此宽容。王超在军中的时候还有过这样一份奏折“按照规定,我要和知州,通判以及军中将官日置酒高会。但是天天这么开party,我的身体实在是有点受不了,能不能改成两天开一次宴会?”,真宗大概是想饭桶就应该有饭桶的样子回道“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