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数字系统源于中国 蓝丽容/著

阿拉伯数字系统1、2、3、4……对我们何等重要,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这数字系统源自何地?一般相信它的发源地是印度,我的研究却显示它其实源自中国。
那么西方人为何把它称为「阿拉伯数字系统」?原来,我们所知道论述用数字加减乘除最早的一部著作,是在9世纪出自阿拉伯人穆罕默德之手。其拉丁文译本在120年传入欧洲。穆罕默德把数字系统及其算术归功于印度人。
考证中,学着找不到证据证明数字系统与梵文著作有关。他们同意阿拉伯系统中的九个符号起源于印度婆罗门数字系统的头九个数字,可是两者的概念完全不同。
实际上,阿拉伯数字系统与中国算筹概念相近,在所有古代的数字系统中,中国算筹的概念独一无二。
阿拉伯数字系统运用以十为基本单位的地位制符号,在这个系统中,我们只需记得前面九个数字。无论多大的数目,都足以用这九个号码代表。我们把八万三千零七十二写成83072,以0来填补百的位置。其实在早期的阿拉伯数字系统中,是写成83 72。战国时代或更早时,中国人就是用竹竿或动物骨来计算,从而演变出以十为基本单位的地位制符号的算筹。他们的九个符号是:

而八万三千零七十二写成

中国人运用算筹计算,同时从此衍生出数字及代数。
《孙子算经》是现存记载算筹及计算步骤最早的一部书。我在研究中拿来与现藏于剑桥大学图书馆的穆罕默德的拉丁译本做一比较之后,发现所记载德乘除法连细节都一样。这个发现在另外两部阿拉伯论著中得到了印证,这两部书形容数学乘除法是最早的算数法之一。
《九章算术》大约在1世纪时编纂完毕,显示了以算筹为根本的数学发展。《九章算术》是中国数学史及世界数学史上最重要的论著之一,详尽论述了分数及其符号。
在数学发展方面,中国一直处在领先地位。唐代的官员、工程师随身携带着算筹,就好像我们现在随身携带计算器一样。知道14世纪,中国依然是数学界的带头者,算盘取代算筹后,在发展新数学概念方面,中国却失掉领先地位。
1631年,利玛窦及李之藻将克拉维干斯的《实用算术摘录》译成中文,这是流传到中国的第一本关涉阿拉伯数字系统的西方著作。
中国人学会使用两种在数学史上最有用及最具权威的数学符号,即「阿拉伯」数字系统及分数符号。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两种数字符号都源自中国1500年前的数字系统。
(云辉荐自《海外星云》谢仲贤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