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话题|评析类、认识启示类答题方法,一文就说清楚!
Hi,我亲爱的淀粉朋友们,终于又到元气满满的周一啦,上周历史有没有进步呢?我猜你们一定有!一直有淀粉私信定哥,说是除了小论文还有两类题型很头疼,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详细讲一讲这两类题该怎么分析。
一、评析评述类题
在做一类题目之前,我们需要知道这类题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把思路理顺了,自然做题会很方便,而评析类试题就是对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其中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观点的分析和评价关键在于要与历史发展的具体史实,阶段特征相结合,揭示那些历史事物的特点,作用和影响。我们在思考这类题的时候往往需要思考这些问题:
什么是评价、评述、评析?
01评价
即辩证评价历史现象(得出结论,辩证总结)。
02评述
评价和叙述;即叙述历史现象的过程,并且对其简要评价。
03评析
评述和分析;即分析历史现象的原因,叙述历史现象的过程,评价历史现象。
三者是层层递进的过程。一层在另一层的基础上累加,含义更深。评析的范围原则上比评述的更大。
但是有很多题目所给答案与设问并不匹配,所以建议同学们这样来答题:
PART.01
对于历史事件,一般采用:现象+原因+评价+认识的模式。
PART.02
对于历史观点,一般采用:观点(判断观点)+评述(论证)+认识模式。
PART.03
在改革史部分,无论评价评析还是评述,其实都是评价题。
理论说完,直接上题:
材料一 唐朝中后期,户籍制度废弛,均田制也遭到破坏。唐德宗时期,宰相杨炎变革赋税制度,实行两税法。他主张“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除田亩之税仍纳谷米外,租庸调中应纳布帛绢绵等实物的部分改为折钱并入两税计征。原来的庸并入两税后,改以赋税代替徭役,百姓亦可纳钱代役。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作为与杨炎同时期的大臣,陆贽坚决反对两税法,认为两税法会鼓励人们“背本趋末”,为了获得货币,农民常常是“有者急卖而耗其半值,无者求假而费其倍酬”。陆贽认为按贫富征税,就打击了勤劳,鼓励了懒惰;反之,按人丁征税,就可以鼓励勤劳,懒惰之人要想完税,也不得不努力劳动。他认为财产数量不易准确测定,财产性质各不相同,实践中不易操作,易滋生腐败。
——据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陆贽的赋税思想。
我们先来审题,他这里是说评析思想,那我们就采用“观点(判断观点)+评述(论证)+认识模式 ”。
评析:陆贽代表了农耕经济的要求,其赋税思想较为传统(判断观点);他关注普通农民,希望减轻百姓负担(论证);陆贽考虑到了赋税政策的具体执行问题,具有一定合理性(认识模式正面评价);但是他站在封建国家的角度分析问题,其主张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减轻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认识模式反面评价)。
有时认识模式需要多角度辩证的来看,一定要注意考虑周全,往往材料中会具有导向。

二、认识启示类题
认识启示试题是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从而考察大家历史感知能力。这类题目通常分为认识类答法和启示类答法。下面我们来详细认识并学习。
“认识”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思维活动,主要是侧重于是啥?咋样?我们在面对这类题时,要把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思考,紧扣题目是关键!
比如这些话术:
历史的规律:任何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等等
历史的本质:本质上代表XX的利益......
历史的评价:历史发展辩证看待
理论知识再多,也需要基础知识支撑,历史复习笔记你值得拥有!
“启示”是看过听过某件事情后,引发思考,使人有所领悟,一般从经验教训入手,往往两方面辩证回答。答题术语

1.是什么:
一般是认识历史环境地位以及性质等总结概念类型;是……的产物;是……必然结果;是……性质的……;
2.(不)怎么样:
(1)政治类:某一政策或者制度的建立要符合当时的国情;坚持以民为本;坚持中共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符合民主、法治的发展趋势;政治改革要顺势而变,灵活变通(反对模式僵化),稳步推进(反对急于求成);社会变革往往不是一帆风顺,要坚信能够成功。
(2)经济类:要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顺应某种经济发展趋势(如资本主义工业化、全球化等);中西方互相借鉴,根据国情进行体制转型和政策调整;坚持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化。
(3)思想文化类:保留本民族优秀文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批判中发展,吸收借鉴其他文明。
(4)对外关系类:要坚持独立自主;要坚持对外开放;外交关系取决于国家利益;要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国际外交中处于有利地位;国家间的合作有利于各国发展等;要维护国家利益、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5)科教类:要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顺应某种经济发展趋势(如资本主义工业化、全球化等);中西方互相借鉴,根据国情进行体制转型和政策调整;坚持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化;坚持科技创新;要重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答题注意事项
(1)紧扣考查主题或话题,切忌空谈理论,要具有针对性,扣题。
(2)从历史的角度,客观的、辩证的看待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3)从今天认识的角度,强调其现实性意义和借鉴意义。
(4)符合主流价值观、政治正确,绝对不能说反动言论。
(5)使用专业术语,不可随意发挥,编造天马行空。
以上就是理论部分,下面我们来解一道题加深印象吧。
材料一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雇主与雇工之间出现了一道不可弥合的裂痕。……到了这个工厂时代,以一个工人积蓄来衡量一个工厂及它的动力机器和生产机器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而且价格高昂的东西。……在地主商人以及向贸易公司、商人和国家提供贷款的金融家之外,一种崭新的工业资本,一种左右国家命运的极具活动的势力正在崛起。
—— 据(英)韦尔斯《世界史纲》整理
材料二 曼彻斯特,1760至1830年,居民从17000人增加到180000人,变成了第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来自农村的人迄今生活和劳动在“自然节奏”之中;现在“自然节奏”变成了工厂的“人为节奏”。很多人很难或根本就无法适应这种情况,从而就产生了失业和社会灾难……空气和用水都受到严重的污染,那是工厂的烟囱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而随意排放着烟尘。法国学者亚力克西·托克维尔访问曼彻斯特以后写道:“文明创造了它的奇迹,而文明了的人却几乎变成了野兽。”
——节选自百度文库
材料三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那些沉默的、未受教育的、没有组织的贫民失去一切财产,被推向更悲惨的境地。……“私人企业”只关心自己的营业情况,盘算怎样获取最大利润,根本不关心别的。粗造的工厂建立起来了,尽可能花最少的钱建造,尽可能容纳最多的机器和工人。工人的住宅紧靠着工厂,这些住宅非常简陋、非常拥挤,没有足够的私人空间,一切都是凑合与将就,并且以最高的租金出租……工人们随着工厂汽笛的鸣声而上下班。他们必须跟上机器的运转,并始终处于老是在场的监工的严格监督下。工作是单调乏味的:拉控制杆、刷去污物、接上断线。雇主自然把他们的工资账单看作是一笔应该尽可能降低的开支。因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尤其是纺织工业中的,更喜欢雇佣妇女和孩子,因为妇女和孩子更愿意接受较低的工资,而且更服从命令。
——《欧洲史》
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先自己试试吧!这道题的设问是启示类问题,我们可以使用第二个模板,“启示类﹦是什么(反映问题)﹢怎么样(总结经验教训:要…,不要…)”材料的主题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其中材料所反映了的问题是工业革命造成了严重影响人类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问题,那我们想想环境被工业破坏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可以想到的措施就是你的答案!给大家几个思路:“重视科技创新,健全社会福利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之路。”

经过今天的学习,有没有对这两类题有系统的认识啦,快来输入暗号“搞定评析启示类”来领取课后练习题吧~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前几天看到的来自史铁生先生的话“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新的一周祝你有所进步!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老师定哥,更多干货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