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壳】春雪半两 chapter 16.2

2.两军对峙
风平浪静了仅仅几日,敌人便倾巢而出、卷土重来,似有要与北金决一死战的架势。
据回报,敌人此次人数近万,领头的依旧是拓跋茂。这个认死理儿的少数民族首领向来不吃招安那一套,恰如他那个玩世不恭、已被处决的弟弟拓跋浑,他们俩人的血液里或许就没有过“招安”二字!陈珂等人对此也是颇为无奈。既然敬酒不吃,非得要吃罚酒,那么北金也只好用实力去征服这帮蛮夷了。
时至今日,燕京城中的皇帝,以及那满朝文武,无不为当初陈家父子的加入而感到庆幸。
昔日那只手遮天的元家父子,只是空有一副好皮囊罢了。他们久疏战阵,只是在燕京城这片地界上“称雄称霸”,当然这其中自然是没少做那些个蝇营狗苟的勾当,不然真当燕京城没有武官能够打得过他们俩吗?!打得过的武官无一不是备受排挤,均位列六品以下,自然也就没有资格参与那所谓的月试比武了。剩余的那些个阴奉阳违、喜好巴结的武官,还有那些个压根儿就没有任何真本事,只是侥幸或倚靠恩荫得来机会的武官,自然也就不再考虑范围之内了。
于是,便有了先前那出让人看似惊诧无比的“闹剧”。
但是,假的毕竟真不了,战场上是要凭真本事取胜的。幸运和诡计用得了一时,但未必能够适用一世。试想一下,倘或并无陈家父子,那么这接二连三的边患,或许便会彻底动摇了北金统治的根基,皇帝陛下无人可用,有才华的武将没法取得皇帝信任,这一来二去之间,便已贻误了最佳战机,失利或许便已在意料之中了,北金他们也自然未必能够像今日这般安享太平了。
站在城上,杨可璐远远地看见草原茫茫无尽,黑压压地一片,似有一股无声的力量,正在慢慢地靠近、靠近、靠近……一种说不出来的压迫感扑面而至,城上其他的士兵们纷纷跟着倒吸了一口凉气。
未知与黑暗,当真如此叫人害怕。
陈珂在众位士兵的掩护下,亲自登上了瞭望塔。她屏气凝神的观察了一回正在靠近的敌人,她发觉对方的阵型有些特殊。
拓跋茂将全部的壮士一字排开,头一排均是体型健壮的士兵,肉眼看去,便给人一种极强的压迫感。壮士们身上均身着笨重的铠甲,一手执盾牌、一手握武器,视死如归般像他们慢慢靠近。但仔细观察后,便不难发现:敌军后方的人数是递减的,越往后面人数越少,这是居高临下的视角才能发现的特点,“看来他们损失的确十分惨重啊!战斗性减员当真是太要命了!”陈珂在心中如是感叹道。
即便如此,陈珂依旧不敢怠慢。她迅速作好了阵前判断,而后连忙吩咐手下的士兵,按照预先布置的战术,准备迎敌。
陈珂与坚持不回城疗养的陆大壮默默地交换了一个眼神儿。此时此刻,两人在彼此的眼中,看见了前所未有的坚定,一种无形的力量瞬间席卷全身。
背后是千里江山和人民万千,他们,只能胜利,别无他法!
可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原本正快速靠近阵前的敌军,突然停了下来。
这个突然的停顿倒是闹得早已屏气准备攻击的北金将士有些闹不明白了,大家都是一头雾水的盯着敌军,谁也不敢轻举妄动。两军之间的空气,似乎都凝结了,只有盘旋在上空的、叫不上来名字的秃鹰,依旧没完没了的在头顶飞旋游荡,久久不肯离去,似乎正准备看看人间这出两军对垒的好戏。
“将军?他们怎么突然停下来了?!咱们还要按计划进行攻击嘛?!”随军另一副将孙继业开口询问道。
“先不要轻举妄动!让大家都盯紧点儿!”陈珂谨慎地吩咐道,她觉着此中必定有诈,切不可轻易中计。
就在大家高度戒备、精神极度紧张之际,敌军中突然冒出来一人,他双手举过头顶,手中好似握着个信封,正神色紧张地向陈珂这边走来,陈珂立马抬手示意大家先不要放箭。待人来到近处之后,众人发现,对方果然不是来挑事儿的,而是来送信儿的!
陈珂仔细地瞧了一回来人,再确认对方并无异样之后,方才好奇地拆开了信封。读罢,她的嘴角勾起了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而后对来人说,“你回去告诉你们头领,我同意他的提议。但……”
来人听到陈珂的话后,有些面露难色。陈珂一面同此人耐心地谈着条件,一面抬眼直直地望向远方拓跋茂的眼神。
不论如何,绝不能在气势上输给对方—这应当是陈珂与拓跋茂此时此刻的心中所想,这份英勇无畏的默契,倒是颇有些惺惺相惜的味道。
拓跋茂虽然蛮横好内,平日生活习惯较为不堪,但此人向来敬重英雄。他认准了陈珂是自己心中的英雄,既是如此,便不会拿以往那套蛮横无礼的手段来应对。
于是,阵前的两人便开始了一段“君子”之间的“友好”对话!
“公主公主,爷那边儿的新消息回来了!”铃儿一如既往地趋步疾驰前来汇报。
说来也巧,陈珂的回信总是晚上才送到燕京城。公主便吩咐她们直接送回驸马府上,若是自己未来得及回府,便叫香君姐姐自行拆开来看,不必专门等候自己。
虽说如此,但香君姐姐每回还是耐心地等着公主回府后一同看。从前线战报到心中想念,陈珂抓紧一切的时间,向燕京寄递思念。如洪水猛兽的一般的思念,化成了雪片,吹落到了燕京城,带来了北方的阵阵寒意,却温暖了两位佳人无比焦灼的内心。
不日,陈长生终于远征归来。
燕京上下、满朝文武,还有陈家老小,无不为之欢欣鼓舞,这送出去的两位陈大将军,终于叫他们给盼回来了一位,当真是可喜可贺啊!
陈长生此行不仅带回了胜利的消息,还带回了一位重要人物——鲜于野河。经过多方劝诫与审慎考量,此人准备依着燕京的礼俗和北金朝廷的安排,与西域公主在燕京城完婚。朝中因陈珂离去而颇有些动荡的政局,终于重新平静了下来。香君姐姐那为父担忧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十三公主这边儿呢,终于可以专心的应对北方传来诸多消息,不必过多理会西北来的那些个琐碎轶事奇闻了。
归京的陈长生敏锐的捕捉到了北固城战争的气息。回京当日,他便立即赶往禁宫面见圣上。一方面,是为当面向圣上汇报西北此行前前后后、大小诸事;另一方面,便是向圣上请求,为陈珂等诸位士兵,尽快赶制一批足以在北地御寒的棉衣。毕竟,战争不择时,天寒不等人啊!
皇帝询问何故之时,他义正严词的答道,“珂儿此行责任重在定边安民。臣以为,之所以珂儿会如此的谨慎小心,究竟原因倒并非是敌人有多么的强大。而是考虑到咱们与北方草原诸部的交往历史,不宜将关系搞得太过僵化,一战就将他们杀他个落花流水,然后两方就此结下深深地、无法弥合的仇怨。这样的话,就太过得不偿失了。不到万不得已,珂儿是绝不会轻易赶尽杀绝的!臣以为,胜利是必然的。但战争后续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若处理不当,北固城的局势依然不会稳固!想要毕其功于一役,绝对是天方夜谭。恰如卑职此去西北,珂儿就曾在家信中多次提醒卑职:安民首要在于安定,安定之要在于安心,安心的关键在于生产。若是老百姓无法专注于耕种自立,那其他的一切就都无从谈起。但北固城的形势与西北又有所不同,臣听闻那里近来兴起了一支以拓跋氏为首领的部落,对方的首领骁勇善战、不可一世,如今在草原诸部中也算是一个霸主。若是不能借机彻底征服他们,那北边的局势就无法真正安定下来,咱们也就不是派一个两个将领前去平叛,便可了事的了……”
那一日,皇帝与陈长生促膝长谈、秉住夜话,直至天明。皇帝也从与陈长生交谈中得到了诸多全新的体悟,这也为之后北固城一役的走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长生此次回来,经历了诸多坎坷。从西北的旧都长安直到如今的新都燕京城,一路上翻山越岭,绕了好大一段的路途,才终于回到了燕京。此行虽然辛苦,但是也及时且彻底地消除了皇帝心中对陈长生的疑虑。昔日的燕王殿下出任东宫太子后,那稍显动荡的局势也得到了安定,北边的陈珂也终于不再是孤军奋战、毫无靠山,朝中自有掌管全国军务的陈长生为她撑腰,又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公主殿下为她奔走,陈珂她们的行动也自然就自如了许多。
归家之后,陈长生听到了许多他离家之后的趣闻。家中的妻儿老小,争先恐后的前来给他汇报,乐得他合不拢嘴。先前未能正式谋面的王秭歆,也在香君姐姐和公主殿下的正式引荐之下,与陈家父母正式见了面。
瞧着眼前这位传说中大名鼎鼎、风华绝代的美貌佳人,陈长生不禁感慨万千,他倒是没说别的,好似突然想起了什么似得,只木讷地问了自家夫人一句,“夫人,小杨她果真通晓兵法吗?”
“你不知道的事儿啊,还多着呢!不过嘛,不知者不怪!你就放心吧,他们都会平安回来的!”陈夫人白了自家夫君一眼,难得地带了些戏谑的语气答道,而后继续恬静地的拨着念珠。
陈长生见自家夫人如此的淡定,他也就放了心。毕竟,陈夫人算得上是家里的一尊活菩萨,她的话莫不灵验。陈长生也向来是近乎于迷信一般地相信于她。
翌日,陈长生详细搜集并充分了解了北固城目前的战事和形势,随即手书一封给陈珂,将自己这边的情形和家人的状况一一告知,并在信中专程就接下来的战事提了自己的看法,让她能够安心应对敌人,莫要分心于后方之事。
家书一封封,相思几万重。一去数千里,魂梦几回同。
后方初定,前方对峙多时的两军,即将迎来最后的决战!
写在后面的话:各位朋友,好久不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