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某种笑话

2023-08-16 23:26 作者:某种昵称  | 我要投稿

       “文本才是文学的核心,人虽然是活的,但文本却是死的,想要赋予文本以生命,就必须依赖于读者的再造想象。不同的读者可以拥有不同的再造,或者说解读,而这彼此相异的,甚至可能相互矛盾的解读,却都具有自身的意义,这正是僵死的文本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不断重新发生的新价值。因而,越是能够提供各式各样的新思想的文本就越是有价值的,越有可能成为名著的。而那些严苛的文本,倘若给出的不是如数学这般较为稳定的理论,那么最终便难免被批为形而上学,从而淹没在时代的浪潮中。”我这样对她说着,而她则对我表示赞同。
        虽然说她的目光投向远方,而且眼神呆滞,但是却依然在鲜明地颔首。从中我可以看出她对我的认同。诚然,她可能并没有听到我在说什么,但是她却对我的言说给出了肯定的表态。虽然我并不知道她对于我的观点抱以何种的看法,但是我却清楚,当我存在在她面前的时候,她对于我本人的态度是肯定的。正因如此,她才会在连我说着什么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却给出了表示赞同的行为。从中可以推断出,不论她在听还是不在听,只要我在她的面前,最终的结果都必然是点头。而倘若我不在她的面前,则我也无法得知她对于我的观点是作何表态。当然,我也可以打听她的真实想法,并且,通过打听得到的情报,其真实性最后又将要通过对方直接的表态来给予肯定或否定。而在此时此刻,对方将会进行怎样的表态,虽是不可知的。但只要消息来源具有说服力,结果往往会是与此前不同的。
        于是我们发现,当测试者与被测试者一对一进行各种严格的实验时,得出的结论的真实性反而是不确定的。
        而不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反而去通过其他的渠道进行侧面的调查,最终得出的结论却反而大概率是可能为真的。
        并且将二者再一次放置到同一情景下之后,后者甚至能够打破前者的稳定性。
        我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构成对经典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驳斥。同样,这也是我不喜欢用数理逻辑的方式研究心灵运动和社会运动的原因之一。
        想到刚才她那副呆愣的样子,我不禁觉得女性对于这样需要沉思的话题似乎不感兴趣。
        “喂?你还好吗?”她在我的眼前不断地挥动着手,让我从思考中脱离出来。
        “你刚才目光投向远方,眼神呆滞,我不管和你说什么,你都在不断的点头。所以我就想着提醒你一下,马上就要上课了,至少现在稍微清醒一下,回教室吧。”她是这样说的。
        我露出了尴尬的神情,一边道着歉,一边陪她回到了教室。她偶尔看向我的时候,会笑着摇摇头,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某种笑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