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机械波(选修一第三章,总结笔记)

2023-06-02 09:29 作者:syr56  | 我要投稿

1.波的形成;2.波的描述;3.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4.波的干涉;5.多普勒效应

1.波的形成

(1)波的形成和传播

波:振动的传播称为波动,简称波(wave)。

波的形成和传播(以绳波为例):一条绳子可以分成一个个小段,一个个小段可以看做一个个相连的质点,这些质点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当手握绳端上下振动时,绳端带动相邻质点,使它也上下振动。这个质点又带动更远一些的质点……绳上的质点都跟着振动起来,只是后面的质点总比前面的质点迟一些开始振动。

(2)机械波

介质(medium):波借以传播的物质。

介质特点:组成介质的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一个质点的振动会引起相邻质点的振动。

机械波(mechanical wave):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了机械波。

【机械波的特点】

①介质中有机械波传播时,介质本身并不随波一起传播,它传播的只是振动这种运动形式;

②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③波可以传递信息。

【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

图1

(3)横波(transverse wave)和纵波(longtiudinal wave)

表1

【横波和纵波的区别】

①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的关系不同:横波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纵波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②传播介质不同: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

③特征不同:横波中交替、间隔出现波峰和波谷;纵波中交替、间隔出现密部和疏部。

【振动与波的关系】

区别

①研究对象不同——振动是单个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往复运动,是单个质点的“个体行为”;波动是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是介质中彼此相连的大量质点将波源的振动传播的“群体行为”。

②力的来源不同——产生振动的回复力,可以由作用在物体上的各种性质的力提供;而引起波动的力,则总是联系介质中各质点的弹力。

③运动性质不同——振动是质点的变加速运动;而波动是匀速直线运动,传播距离与时间成正比。

联系

①振动是波动的原因,波动是振动的结果;有波动必然有振动,有振动不一定有波动。

②波动的性质、频率和振幅与振源相同。

2.波的描述

(1)波的图像

波的图象是某一时刻介质中各个质点运动情况的“定格”.可以将波的图象比喻为某一时刻对所有质点拍摄下的“集体照”。

【画法】

①建立坐标系:用横坐标x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平衡位置,纵坐标y表示某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②描点:把平衡位置位于x_1x_2x_3,...的质点的位移y_1y_2y_3,...画在xOy坐标平面内,得到一系列坐标为(x_1%2Cy_1)%2C(x_2%2Cy_2)%2C(x_3%2Cy_3),...的点。

③连线:用一条平滑的线把各点连接起来就是这时波的图象,有时也称波形图,简称波形。

正弦波:如果波形是正弦曲线,这样的波叫做正弦波,也叫简谐波。简谐波的图象是正(余)弦曲线,介质中的质点做简谐运动。

波形图与振动图象:波形图表示介质中的“各个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移。振动图象表示介质中“某一质点”在各个时刻的位移。

【波的图像包含的信息】

①可以直接看出在该时刻沿传播方向上各个质点的位移;

②可以直接看出在波的传播过程中各质点的振幅A及波长;

③若已知该波的传播方向,可以确定各质点的振动方向;或已知某质点的振动方向,可以确定该波的传播方向。

波的图象的周期性:质点振动的位移做周期性变化,即波的图象也做周期性变化,经过一个周期,波的图象复原一次。

波传播方向的双向性:如果只知道波沿x轴传播,则有可能沿x轴正向或x轴负向传播。

【已知波的传播方向判断质点振动方向的方法】

①质点带动法

由波的形成原理可知,后振动的质点总是重复先振动质点的运动,已知波的传播方向判断质点振动方向时,可在波源一侧找与该质点距离较近的前一质点,如果前一质点在该质点下方,则该质点将向下运动,反之该质点向上运动。

即在质点P靠近波源一方附近的图象上另找一点P‘,P'为先振动的质点,若P'在P上方,则P向上运动,若P'在P下方,则P向下运动。如图2所示。

图2

②上下坡法

如图3所示,沿波的传播方向,“上坡”的质点向下振动,如D、E、F;“下坡”的质点向上振动,如A、B、C。

图3

③微平移法

原理:波向前传播,波形也向前平移。

方法:作出经微小时间Δt后的波形,就知道了各质点经过Δt时间到达的位置,此刻质点振动方向也就知道了。如图4。

图4

【振动图象和波的图象的比较】

表2

说明:①简谐波中的所有质点都做简谐运动,它们的振幅、周期均相同;②判断波的图象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可根据带动法、上下坡法、微平移法;判断振动图象中质点的振动方向根据质点下一时刻的位置。

(2)波长、频率和波速

【波长%5Clambda

定义:在波动中,振动相位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

波长特征:①在横波中,两个相邻波峰或两个相邻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②在纵波中,两个相邻密部或两个相邻疏部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确定波长的三种方法

①由定义确定:在波动中,振动相位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②由波的图象确定

在波的图象上,振动位移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为一个波长;

在波的图象上,无论从什么位置开始,一个完整的正(余)弦曲线对应的水平距离为一个波长。

③根据公式%5Clambda%3DvT确定。

【周期T(频率f)】

定义:在波动中,各个质点的振动周期(或频率)叫波的周期(或频率)。

周期和频率的关系:f%3D%5Cfrac%7B1%7D%7BT%7D

波长与周期的关系:经过一个周期T,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波速】

定义: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决定因素: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波速不变;不同介质中波速不同。

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的关系:v%3D%5Cfrac%7B%5Clambda%7D%7BT%7D%3D%5Clambda%20f

注意:波的周期和频率由波源决定,与sv、s\lambda无关,当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周期和频率不发生改变。

【波动问题中多解情况】

①波的传播方向的双向性形成多解:没有指明机械波沿哪个方向传播,要讨论两个方向的可能性。

②波的时间的周期性形成多解: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过程,t时刻与t+nT(n=1,2,…)时刻的波形完全重合,即同一波形图可能是不同时刻形成的。

③波的空间的周期性形成多解:将某一波形沿波的传播方向平移波长的整数倍的距离,平移后的波形与原波形完全重合,这就是波的空间周期性。

④质点的振动情况不明形成多解:涉及到某质点在某时刻处于最大位移处时,就包含有处于正向最大位移处与负向最大位移处两种可能;提到质点从平衡位置开始振动,就可能是沿y轴正向或负向两个方向振动。


3.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

(1)波的反射

定义: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返回来继续传播的现象。

【反射规律】

①反射波的波长、频率、波速都跟入射波相同;

②与光的反射一样,入射线(表示波的入射方向)、法线、反射线(表示波的反射方向)在同一平面,反射线与入射线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波的折射

定义: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

【折射特点】

①一切波都会发生折射现象;

②在波的折射中,波的频率不改变,波速和波长都发生了变化;当波垂直界面入射时,波的传播方向不改变,是折射的特殊情况。

(3)波的衍射

定义: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

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波的衍射的普遍性: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能发生衍射的就是波。

衍射实质分析:波传到小孔(障碍物)时,小孔(障碍物)仿佛是一个新波源,由它发出的与原来同频率的波在小孔(障碍物)后传播,就偏离了直线方向。波的直线传播只是在衍射不明显时的近似情况。


4.波的干涉

(1)波的叠加

波的独立传播特性:几列波相遇时各自的波长、频率等运动特征,不受其他波的影响。

波的叠加原理:几列波相遇时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特征,继续传播,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两列同相波叠加,振动加强,振幅增大;两列反相波叠加,振动减弱,振幅减小。

定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时,某些区域的振幅加大、某些区域的振幅减小的现象。

稳定干涉条件:①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同;②两个波源的相位差必须保持不变。产生稳定干涉图样的两列波的振幅越接近,干涉图样越明显。

干涉的普遍性:一切波都能够发生干涉,干涉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干涉图样及其特点】

①干涉图样:如下图

图5

②特点

加强区和减弱区的位置固定不变;

加强区始终加强,减弱区始终减弱(加强区与减弱区不随时间变化);

加强区与减弱区互相间隔。

【振动加强点和振动减弱点】

振动加强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和,A%3DA_1%2BA_2

振动减弱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差,A%3D%7CA_1-A_2%7C

振动加强的点和振动减弱的点始终保持与波源同频率振动,其振幅不变(振动减弱点的振幅可能为零),其位移随时间变化(处于振动减弱点且两列波的合振幅为零的情况除外)。

【振动加强点和振动减弱点的判断】

①条件判断法:振动频率相同、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时,设点到两波源的路程差为%5CDelta%20x,当%5CDelta%20x%3D%7Cx_2-x_1%7C%3Dk%5Clambda(k%3D0%2C1%2C2...)时为振动加强点;当%5CDelta%20x%3D%7Cx_2-x_1%7C%3D(2k%2B1)%5Cfrac%7B%5Clambda%7D%7B2%7D(k%3D0%2C1%2C2...)时为振动减弱点。若两波源振动步调相反,则上述结论相反。

②现象判断法:若某点总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该点为振动加强点,若总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则为振动减弱点。

5.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波源与观察者互相靠近或者互相远离时,接收到的波的频率都会发生变化的现象。

【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当波源与观察者相对静止时,1s内通过观察者的波峰(或密部)的数目是一定的,观察到的频率等于波源振动的频率。

②当波源与观察者相向运动时,1s内通过观察者的波峰(或密部)的数目增加,观察到的频率增加;反之,当波源与观察者互相远离时,观察到的频率减小。

相对位置变化与频率的关系

表3

成因归纳: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发生多普勒效应时,一定是由于波源与观察者之间发生了相对运动,且两者间距发生变化。

应用:测车辆速度;测星球速度;测血流速度。

【回声测距的三种情况】

①当声源不动时,声波遇到了障碍物后会返回继续传播,反射波与入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因此,入射波和反射波在传播距离一样的情况下用的时间相等,设经时间t听到回声,则声源距障碍物的距离为s%3Dv_%7B%E5%A3%B0%7D%5Cfrac%7Bt%7D%7B2%7D

②当声源以速度v向静止的障碍物运动或障碍物以速度sv向静止的声源运动时,声源发声时障碍物到声源的距离为s%3D(v_%7B%E5%A3%B0%7D%2Bv)%5Cfrac%7Bt%7D%7B2%7D

③当声源以速度v远离静止的障碍物或障碍物以速度v远离静止的声源时,声源发声时障碍物到声源的距离为s%3D(v_%7B%E5%A3%B0%7D-v)%5Cfrac%7Bt%7D%7B2%7D

本章思维导图

图6 思维导图


机械波(选修一第三章,总结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