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遏制有毒的家庭教育,才能正视并自己。

2023-03-21 14:19 作者:悦籁香茵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一个正在学习心理学的小白:羽晟隳。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本书,叫《真希望我的父母读过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家庭教育传承的重要性和影响,以及作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真希望我的父母读过这本书》是美国英国心理治疗师,菲利帕.佩里出版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书,菲利帕.佩里拥有二十多年的心理治疗师的经验,这本书就是根据她的治疗师的经历讲述了很多现实案例中的家庭教育的问题。

我会在分享每本书的时候提出几个关键词,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加简洁地理解和更加接近学习作者在书中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这本书的关键词:感受   尊重(视角)   关注   完美

感受找寻痛苦的种子才能扼制痛苦的发展。

感受分为两种:对自我的感受和对孩子的感受

对自我的感受。在父母面对孩子束手无策时,总是会有一股“无名火”。很多时候父母都会把火气归结到孩子或者环境身上。批评孩子不听话,难管教等等,或者就是不明所以地很想发火。

这股“无名火”并不是真的无名无主,父母对孩子束手无策时的情景触发了父母记忆中在他们小时候自己面对相同情况下的情景,多数情况下在父母的记忆中自己所处的位置就是当下孩子所处的位置。所以自己再次面对相同的情景时,原始记忆中的不知所措再次触发,使得当下的自己以惯性思维选择了逃避恐慌,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掩盖自己的负面情绪,于是父母责罚孩子,将原因归于孩子和环境以掩盖自己的窘迫。

回想自己小时候是不是有因为什么小事情被父母责备,从此之后自己对与此类似的事情就格外敏感,当自己周围人做了与自己小时候相似的事情时自己会特别抓狂或者很想生气。

作为幼时的我们在第一次面对各种事情时的感受和想法形成了我对这个世界和一些事物的第一印象,而我们的感受同时也影响了我们世界观和思维。

首先,身为父母应该记住这一点,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孩子时的突然无措或厌烦,并完全都是孩子的错,我们应该明白很多时候是我们在不停地纠结自己的过去。

其次,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这种感受。当我们在面对孩子时突然的不耐烦,先尽量让自己冷静下来,不要急于批评孩子。父母可以回忆最初面对这种感受时的情景,被父母责骂或冤枉,承认自己当时有这种感受的合理性并肯定它的存在。这能帮我们缓解很多。

明白了这一点让我们把这样的思维同样带入到孩子的感受中去。

 

在这之前,有两点我们必须清楚,一,孩子不是成年人,孩子的思想并不能用成年人的思维去思考,孩子没有客观意义上的对与错。让孩子学会用成年人的思维去思考,这也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任务之一。二,感受是孩子认识这个世界最初和最直接的方式。将两者联合起来,其实就能明白孩子很多在我们看来”不得体”的行为都是他们感受的具象化。

例如:试想一下,当你幼儿时候,发现了一个好玩的东西时,你满怀期待地找你的父母,跟他们分享你的快乐。但是父母却忙于其他事情,当你一而再,再而三得找他们时,他们会说你要听话,不要烦。你感到委屈,感觉自己被忽视,自己不被关注,仿佛是多余的存在,一个人难受。当父母忙完了,回头转身找你时,你却在生他们的气,然后父母只从大人的角度批评你不听话,批评你不懂事,不懂得父母的辛苦。

可是作为幼儿时期的我们并不懂得父母的忙是什么,我不懂得这个世界的规则,这些也没有人教会我们,作为幼时的我们只是希望获得父母的关注,仅此而已。或者说,当我们与现实规则发生冲突时,父母却是只知道一味地批评我们,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教会我们慢慢认识这个世界的规则。

随着我们的长大回想过去这些经历会真的感觉自己当时很任性。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评价从而影响到自己的人格发展。但是事实上,渴望被关注是我们人类最初的欲望需求,但父母用成年人的思维去评价我们,在我们自我意识还未完全成长的时候就在我们的心理加上了一道对自我的否定。

父母批评孩子不懂得理解自己的辛苦,可是身为父母就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吗?理解和尊重是相互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于一切都是未知的,作为父母的职责就是教会孩子明白理解这个社会的规则。而最好最直接的方法是以身作则。

尊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家庭是教养的传承载体,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个榜样和老师,在我们人生最初的十几二十年中,即我们人格个人意识形成的绝大部分时间中我们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高于其他人,很多习惯一直都受到父母的影响。

试想一下父母在孩子第一次表现处“坏行为”的时候就对孩子进行恐吓,辱骂或者溺爱会怎么样?对孩子进行恐吓辱骂,孩子会觉得自己的诉求是不合理的,并觉得自己本来就应该表述的想法是错误的,认为自己太过自私。这样的恐吓和辱骂就破坏了孩子对自我心理批判标准,不知道什么事情才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这样的孩子会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索求,认为自己是不值得,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标准(这一点都不夸张)。如果溺爱,过分顺从孩子又会怎么样呢?孩子会没有边界,认为自己想如何都是自己应该的,从小逆来顺受,不懂得尊重,同样也会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不懂得合作的重要性,成年之后就会没有正确的合作意识,失去拓展自我的机会,出入社会之后就会处处碰壁。

正真做到尊重是发自内心的,从思维和思想之上形成尊重的潜意识。或许刚开始会很难,但是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家庭,又或者是自己,尊重都是与他人与社会形成优秀的合作意识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怎样从心里做到对孩子的尊重呢?

站在彼此的立场之上,表达自己的感受,尊重对方的感受。这是尊重的开始。

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一点,没有说谁的感受就一定的对的,彼此的视角不同,所感受的东西都不一样,就如同我们学过的《杨桃》一样,每个人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东西的形状也不一样。所以第一点就是我们要学会尊重对方感受的存在,对方的感受到的感受是合理的存在,我们不能否认。前面我们也讲解了,感受是一个人感知世界的第一种方式,也是最原始自然的方式,这一点小孩与成年人都一样,你的大脑可能会骗你,但是你的感受是你对这个世界最真实最直接的认识方式。所以感受也是人的一部分,否定对方的感受就是否定对方的一部分存在。没有人回想被人定性,特别是负面的评价。

对于孩子看起来的“无理取闹”,其本质都不过是自己内心的感受并未得到满足,很多孩子渴望被关注,当孩子渴望获得父母的关注时,父母总是以训斥来解决或者以转移注意的方式来逃避感受孩子的需求,如前所述可能父母也是受自己家庭的原因而本能地逃避孩子的需求。但这不是父母选择逃避的理由。感受孩子的感受时不单单是帮孩子建立自我独立的健康心理,在与孩子感受的同时也是与童年的自己感受,明白小时候的自己的感受同时也是自我修复。

明白各自感受存在的合理性,接下来就是要明白求同存异。

我们在生活中与人的争论更多是因为彼此对事物的感受不同,希望对方能够和自己同意感受或统一想法就开始争论。但人生并不是输赢游戏,谁赢谁输式的价值观只会使我们的人生观变得很狭隘,输赢游戏,有赢有输,当你赢的同时,关系的裂缝就出现了,用输赢式的思维只会陷入无尽的竞争之中,竞争产生压力。这样压迫式的关系迟会逐渐崩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争论的目的是追求对方的理解。理解的含义是彼此意见相左的情况下,尊重彼此的想法与感受的存在并寻求两种方法的最大公约值

人们大多不喜欢被人定型或归类,尤其是负面的类型,当我们争论时是以维护自我的立场来抨击对方的行为,在这样的争论下,不仅不能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让对方明白,也没有理解 对方的感受,双方都只是站在逐渐的立场之上批判对方的“过错“而已。

正确的争论方式是以表述自我的感受为主,述说自己的感受,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自己也明白对方的感受和想法,用“我陈述句“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跟对方讲自己看到问题时的不开心,并希望对方可以怎么做时自己会开心。正确的争论应该是彼此表述自己的感受,以寻求彼此理解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视角很重要,只有明白对方的立场并尊重对方立场的合理性,才能理解并以尊重的方式建立家庭的和谐关系。培养善意,家庭成员也会感受了你的善意,他们也会被你的善意所感染,并以善意来回应你,彼此以善意相互滋养。就能为彼此构建健康的心理。

很多人都会觉得既然对方都不理解我,我为什么还要一味地尝试去理解对方呢。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很多我们的人际关系都是由我们自己形成的,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对方也会感受到,并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你。

正如阿德勒所说的“那就由我开始吧,不管对方回不回应,那就由我先开始吧。”

关注

立场的本质就是关注,但是生活中除了感受对方的感受以此来告诉对方自己在关注对方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相信很多人都会说平常时间就已经够累了,哪还有精力去关注对方的感受,诚然,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充满了各种压力,但这并不是我们值得用来逃避的借口,如果你连这样的品性都不具备,你怎么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建立一个健康的家庭呢?

在感受篇中我们就讲述过你的心理阴暗都是来自父母对你的不良的教育造成的,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就是要让这样的有毒式的教育从我们这一代杜绝,相信你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一样受到家庭的影响,每当你想起家庭不是避风港,而是痛苦想逃离的地方。

现在谈谈除感受之外的其他关注,关注其实没有那么难,只是让孩子明白无论他在哪,他做什么,你都在原处等待着他,陪伴就是最好的关注。当然,不是拿着手机看着视频,只让孩子在你周围活动式的关注,这不是关注,而是限制。在与孩子的游戏互动中,你可以陪伴在孩子身边,最好是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等待孩子渐渐投入自我,并渐渐地退出孩子的游戏,这样不仅对孩子有助于培养专注力,也可以让孩子在自我游戏中学会自我意识。当你退出孩子的游戏的时候,可以干自己的事情。

那么有人就会说,这与上面我所说的限制式的教育有什么区别呢。区别是让孩子任意做自己的游戏,而不是只让他限制在你的眼皮之下。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当孩子突然注意到你不在他的游戏之中,想要寻找你时,想你一起参与他的游戏时,你不能敷衍了事,而是真正地融入到孩子的游戏之中,再次慢慢地从孩子的游戏中退出。有人会说这可真麻烦,但是这就是育儿,我们是在培养一个有独立人格思想的人而不是在养育一个玩具。而且,当这样式的陪伴多了之后,孩子会明白无论他在哪在干什么,他都明白,在原处,有父母在那里,这样的稳定感对于孩子就是关系支柱。这样的关系那怕在孩子成年之后依旧会深深地影响着孩子。

相信大家应该能够明白了,真正的关注是让孩子明白你就在那,关注不只是让你感受到孩子的存在和感受,同样也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存在,无论孩子成年之后离家多远,,经历什么事情,他知道,自己的爸妈一直都在那里。他在心理都有一个稳定的支柱支撑着他生活的动力。所以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存在同样重要

说起关注,还有一点就不得不说,那便是过度关注。前面我们说了在孩子做游戏时需要父母参与时,父母需要积极地参与,然后在孩子渐渐投入自我时必须退出孩子的游戏,这是必须的,而不是父母完全替代孩子替孩子完成游戏,无论是游戏还是孩子学习工作等等都是一样的,我们都不应该完全替孩子做决定,适时的离开。我们是孩子的指引者而不是孩子的人生的选择者。所以过分的关注同样对孩子也不行,这样的教育会让孩子很难形成独立的人格,也会让孩子没有分寸以及边界感。同样的等到孩子渐渐成长之后自我意识的形成,父母再一味地替孩子做出选择,会招致孩子的反感,影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正常关系。对于父母也是一样,养成了替孩子做出选择的习惯就会不知不觉地在潜意识中真的将孩子变成自己,将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孩子身上。将不该投入的精力推入到孩子不需要的关注之上,同样会让父母失去自我价值。所以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对于父母自身,过分地将关注放在孩子身上会妨碍孩子的成长和反噬父母的自我价值观。

关注适可而止就足够了,适时的关注可以培养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但是过分地关注可能会让孩子恐惧被关注,影响孩子的自我判断,降低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

完美

你觉得存在完美吗?完美的定义是什么?完美是不管从哪一方位都是百分之百地达到最好的地步,完美的概念是客观性主导的主观性的思想,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认为的完美是基于客观他人的评价或存在而对自我或对他人行为的评判,正如那句话所说的,一千个人有一个人哈姆雷特。试想一下,小的时候在我们发现了一个新奇的东西,例如一颗玻璃球,,我们发现它的时候觉得它很美,“很喜欢它,它在我们眼中就是最好的。但是当我们分享给朋友时,有朋友觉得它太大,但有些又觉得它太小,这时当我们再次看这颗玻璃球时,我们就会受到培养的评价也觉得这颗球没有那么好,那他就不是不好的。至始至终这颗球都没有改变,我们对于事物的评价很多是基于他人的评价。

还有一点就是人们总是会将东西分为“完美”和“不完美”,人们总是会潜意识的认为“完美”是好的,而“不完美”是差的,不好的。将“不完美”妖魔化。但是“不完美”只是相对于“完美”而已,“不完美”只是局部的完美。人们总是过于深究“完美”这个概念之中。就容易将自己迷失于两个极端,“完美”=好,“不完美”=差。这样的价值标准就是片面性的。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

为什么要说这个,因为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天天开心,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杜绝一些坏的情绪,诚然,这种想法并没有什么错,可是很多时候父母自认为的美好(完美)只是从自己的角度讲而已,而且很多我们自己给孩子的规划限制了孩子的自我成长。父母希望孩子可以天天开心,却忽略了坏情绪的重要性,很多坏情绪都是我们作为人类的自我防御机制,坏的感受也是我们认识和感知这个世界的方式之一。就如同我们在上面所说的,尊重孩子的感受,无论好于坏都应该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并正确地对待坏情绪,而不是受它控制或完全忽视它。

还有一点就是很多父母觉得自己在孩子面前应该展现完美的形象,不允许孩子对自己的反驳,认为自己的想法在孩子面前必须是正确的,父母觉得自己在孩子面前展示权威的形象可以让孩子尊重自己,也可以让孩子变得听话。听话!听话一词的含义包含了控制,这样的想法无疑是没有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父母觉得在孩子前面就应该是权威性的,但当孩子越来越成长之后,每当自己的父亲在自己面前强装威严的时候,其实孩子都知道父亲的“无知“。对于用脾气来展示自己权威的父亲孩子更是对其会产生厌恶,所以我们都应该明白我们越是维持强装自己的权威性就越会招致孩子的反感和厌恶,不仅不会维持自己的权威反而会更加显示自己的无知。

而且我们在以这样的方式用之前的话说就是缺乏对别人立场理解的能力,没有共情力,将家庭处于高压之下对家庭关系的影响不容忽视,阻碍了孩子形成自我意识的能力。这样权威的家庭教育同时也是让孩子形成纵向的人际关系,解释就是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中,人与人之间都是上下级的关系,这样的人际关系不是建立于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基础上的横向关系。也无法让孩子形成对人的尊重

还有正如很多人说的一样成为父母之后哪有那么多精力去照顾孩子的感受。我们确实没办法做到百分之百地做到照顾孩子的每个情绪。我们可能也会偶尔对孩子发火。但是发火不是重要的,修复关系才是重点。例如我们在忙碌之时突然对孩子不耐烦,或者对孩子的一个行为而发火时。我们在冷静下来的时候就要告诉孩子我们当时的感受,并承认自己对孩子的忽视。如果是孩子的行为勾起你的心理波动,你也可以告诉孩子你小时候在做同样的事情时,被自己的父母责备的感受。重点是让孩子明白很多事情并不是孩子自己的错。不然孩子会把你的原因或客观因素归结成自己的错误,他会从自身找原因,但是原因并不在孩子自身。只会让他对自我认知的怀疑。

正如前面所说的真正的家庭教育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相影响和学习的,作为父母没有必要在孩子面前完全呈现完美,权威式的家庭关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只会给孩子以不真实的感觉,影响孩子的自我判断。在孩子面前出现错误并没有什么,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真实感。不至于如同风筝一样,由一根易断的细线维系自我。

 

以上是我个人对这本书的粗略见解,在这本书中,主要讲述了家庭教育的影响和重要性,也告诉了我们身为父母如何营造好的家庭环境和对孩子的教育。其实里面对孩子的很多方式不止可以用在孩子身上,在朋友,情侣之中一样可以适用。正如阿德勒所说的:一起痛苦都源自人际关系。而“我”就是一切人际关系的起点。所以只有对内的审视才能正确地对外发展。  

  谢谢各位的观看和评价,我是学习心理学的小白:羽晟隳。学习心理学是我的自救行为,有很多不同意见或错误的地方也希望各位可以指出,并共同学习。


遏制有毒的家庭教育,才能正视并自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