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放弃英国硕士,工作三年跨考上岸清华,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2022-06-07 14:11 作者:梦想清华清美考研高考  | 我要投稿


陆瑶

录取院校|清华大学

录取专业|信息艺术设计(专硕)

本科院校|清华大学

本科专业|工业设计

初试   |394分

英语   |73分

政治   |63分

专业一|122分

专业二|136分

最初决定考研是因为辞职后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加上疫情的影响,产生了通过考研重新选择未来的想法。因为在三年的工作中接触了很多交互相关的内容,对这方面产生了兴趣,萌生了报考信息艺术设计的想法,但是初期只是空有一腔热血,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交互逻辑思维和交互知识储备,甚至家里人都推荐我报考自己熟悉的本科专业——产品设计,所以也是在这两个专业中犹豫了很久。于是在还没决定专业方向的早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了梦清交互设计的寒假班网课,在梦清的课程中比较全面的介绍了交互设计这门学科,让我对这门学科有了基础的理论框架,有了理论武装,我才最终敲定想要报考的专业方向。
在10月份学校发布招生目录的时候,发现了信息艺术专硕只收1人,而科普信息扩招到5人,也曾动摇过想要临时变更科普信息的念头,于是练习了一段时间的科普信息手绘,但是画面效果没有信息艺术快题游刃有余,心想如果自己画的不好,就算科普信息收的人再多,也没我什么事,评卷老师也并不会为了达到过线的人数,就放低自己的要求,我就放弃了变更科普信息的想法了。 

手绘:

7月份的暑假班是我第一次接触手绘内容,在此之前甚至从来没用过马克笔,但是好在作为一名艺术生,上手还是比较快的。信息艺术是一个跨学科交叉能力很强的专业,所以前期大量的知识储备和交互案例是十分重要的。比起画面效果的精彩绝伦,信息手绘快题更看中画面的创意性和交互逻辑。所以我收集了很多公众号还有设计网站的交互案例,拓宽思路。因为本科产品专业的原因,开始的设计方案总会偏向于基于硬件产品的交互系统设计方案,后期让自己多做一些纯粹的交互流程、体验设计,并总结每种不同的设计方案最适合用什么样的画面效果。

如果实在想不出设计方案,或者题目范围很大,我会缩小我的用户,比如将儿童缩小成盲童,将年轻人缩小成有点胖的女孩,将老人缩小成坐轮椅的老人等等,更精确的用户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寻找设计机会。在画面效果上,硬件相关的设计方案我会重点刻画产品的功能是如何使用、如何交互的,而流程和体验设计可以我会通过故事版去表达,带有情感的讲述一个交互流程。

其实信息手绘快题的产出过程就是“如何更好的讲述一个故事”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的积累与完善。在梦清十几天的暑假班手绘课程中,我将老师给我提出的不足都记录在了卷面中,并在课后进行斟酌改正,有些常见的练习题比如智能生活,智能家居等我甚至同一个方案画了四遍,每一遍都能画出更易于理解、符合逻辑的表现方式。


到了10月份,就是整合自己所有的设计作品,这个时间段我已经不会去想新的设计方案,而是把自己所有画过的试卷全都看一遍,有些好的设计方案甚至多画一遍,提升自己的手绘速度,虽然清美的考题难以预测,瞬息万变,但是信息手绘中所蕴含的交互表现手法都是融汇贯通的。

今年初试还考核了素描能力,打了个措手不及,但是我有点庆幸,因为刚拿到题目的时候总归是非常紧张的,甚至头脑一片空白,我就利用脑袋空白的时间先画了素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脑内构思手绘快题方案,于是在完成素描的创作后我能很快的投入到快题的绘制中,1个半小时就完工了,剩下的时间都用来精修内容和素描细节塑造。

史论:

其实史论的成绩有点超乎我的想象,这是我考前最没底气的科目,因为我并没有背诵和记忆名词解释的内容,我觉得死记硬背太痛苦了,而且抱着“今年应该考选择题,不会考名词解释”的侥幸。

前期打基本功阶段还是通过横向和纵向的线去进行艺术史知识的梳理,一定要自己整理,这个过程很重要,相信史论更高的学长学姐会更好的分享他们的经验。

后期很感谢梦清的黄浩东学长,我根据黄学长的史论专题课程,分专题来总结自己的设计观点。只写下关键词,考场上进行拓展,减少了记忆的内容也不容易和其他考生的答案雷同。(不过感觉有些投机取巧,我觉得也是运气好并没有考太多记忆的内容)

初试结束后属实疯玩了一段时间,当时看了历年的复试名单公布到复试考试的间隔,觉得自己准备时间很充裕,就没怎么当回事,结果今年从收到复试通知到复试开始只有几天的准备时间,直接傻眼了。当时算是只有作品集是完工状态的,好在作品集是完工了,只需要着重在个人陈述和ppt的内容。虽然初试结束后人人都说要开始好好准备复试,但是在过完年的懒散的大环境下,再重新进入到那种紧张的复试准备阶段是很难的,希望正在备考的同学们不要把明明已经知道要准备的内容还留到最后,一定会十分慌乱。 

实际上在决定考研之前,我已经拿到了英国某大学的offer,但是受到疫情的影响只能上网课,权衡之下我还是放弃了国外的offer决定考研,因为艺术类专业重视实践实操,15个月的网课生活所能获取的实践知识过于局限,并且我觉得在国内读研能更好的依托国内的资源与环境提前为未来的就业做打算。



其实我一直都是一个拖延症患者,如果你恰巧和我一样的话,这是考研之路的大忌。考研是孤军奋战,没人能催着你,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自己的情况。对于我来说,考研是一场破釜沉舟的战斗,已经从学校毕业三年的我决定放弃工作考研,备考的一年意味着完全没有收入需要靠家人的支持,正是这种现实的压力使我在落实学习计划的时候更加努力。

现在网上有许多的免费领取的考研资料和了解信息的途径,不要花太多的心思在上面,说实话大部分下载回来也许等考完试的那天你都从来没打开过,而且网上的信息繁杂还不一定适合自己的考研情况。还可能会打扰你的复习进度,比如当时我正在做英语阅读真题,听了网上的推荐买了唐迟的《阅读的逻辑》,这本书中的内容主要就是教阅读的做题套路,里面的内容讲的挺好的,但是对提分非常有限,因为记忆这些套路也需要时间,并且能在考场中熟练的运用也需要大量的练习,唐迟本人也说了阅读的逻辑是建立在单词已经掌握的基础上的,所以如果单词不熟悉,文章看不懂,还是没有意义。对于我来说,看大量的英语做题套路视频,不如老老实实的记忆真题中的单词来的快。提早备考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发现自己合适的学习方式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备考时间比较充裕,可以适当的参加实习增长见识。作为一个有三年工作经历的毕业生,复试中我侧重展示自己的优势便是:有着很完整的毕业设计内容的输出和较多的项目经验,而这些和我毕业后三年的交互相关的工作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格拉德威尔说过: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

并非天资超人一等,

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大师的必要条件”

三年的时光哪怕还不足一万小时

也足以使陆瑶同学培养了强大的交互设计素养

化作她跨专业考研的底气

一举拿下胜利果实

没有一份努力是无用的

没有一滴汗水是徒劳的

你所做的每一份作品

所学的每一点知识

都将成为你的武装与子弹

为胜仗打下坚实的基础

路遥知马力

愿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

能继续开疆拓土

向着大师的目标不断前行

放弃英国硕士,工作三年跨考上岸清华,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